前言:韶关市曲江县,在明代是韶州府的府治。韶州府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接湖南,东邻江西,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在今日之中国,由于发达的轨道交通,我们只需要八个多小时就可以通过京广高铁从北京抵达韶关。那么在明代的时候,又该如何从北京前往韶州府呢?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王朝之后,鉴于元代权臣横行,以及秦、隋等大一统王朝由于皇室力量薄弱而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制定了“封建藩王”的国策。作为明代的亲王,当他成年之后,就要前往自己的封国就藩,术语称为“之国”。亲王之国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着宫眷以及王府官员和护卫,随行人员数以千计。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自然是要借助水力。在整个明代历史上,封国位于广东的亲王有且只有一位,即本文的主角淮靖王朱瞻墺。他的船队从北京出发后,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抵达南京,再沿着赣江南下抵达赣州,随后弃船就岸,翻过大庾岭才能抵达赣州府。

随着明代中后期中央财政日益吃紧,如此大规模的千里投送对于朝廷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广东只存在一位亲王封国。实际上朱瞻墺只在韶州府待了短短六年,便以“瘴疠”的理由匆匆逃离,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淮靖王的生平故事。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1)

韶关丹霞山美景

之国韶州府

朱瞻墺,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正月十三日,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生母李贤妃。和他的几位兄长一样,在皇祖父永乐皇帝朱棣在位之时,他们这些早已年满十岁的皇太子“次嫡子及庶子”,并没有捞到一个郡王的爵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驾崩。八月,时任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十月,时年16岁的朱瞻墺被封为淮王。次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登基不足一年的仁宗突然暴崩,皇太子朱瞻基匆匆从南京赶回北京即位。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遂安伯陈英(靖难元勋遂安伯陈志之孙)和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分别出任正副使,持节册封南城兵马指挥萧忠之女萧氏为淮王妃。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二月,明宣宗朱瞻基下旨为诸王在封国修建王府,其中淮王的封国在广东韶州府。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明初诸王的封号与封国基本可以对应,比如秦王封国陕西,燕王封国北平,蜀王封国四川。那么朱瞻墺既然是淮王,封国显然应该在两淮一带,如何会在毫无关联的广东?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明宣宗在继位之初其实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接连发生了汉王、晋王、汝南王之乱,外部北有鞑靼犯边、南有交趾叛乱,因此诸王各自前往与自己封号不符的封国就藩,应该带有宣宗特定的战略意图。上文说过韶州是广东的北大门,但其实更是中原政权的南大门。因此淮王出镇韶州府,显然有着特殊的政治考虑。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2)

京杭大运河航拍

三月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派出三百艘黄船和快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准备迎接即将就藩的五位亲王: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五月中,行在礼部就五位亲王之国的沿途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其一,缘途应祀神祗:当地有司官员先行预备祭祀用品,诸王抵达之后派王府官员进行祭祀。

其二,诸王各自封国内的社稷山川等神,先由当地有司进行祭祀,等诸王之国之后才自备祭品。

其三,北京神乐观共选乐舞生25人随诸王分别之国,只要担任指导工作。各封国内的乐舞生首选本处道士、道童,如人数不足,则由本府军余递补。

其四,王府医士由各封国内医者出任。

其五,各王府应用乐工应为二十七户,如户数不足,由各府有司乐户内选精通乐艺之人出任。

其六,途经南京之时,诸王要前往太祖朱元璋孝陵进行祭祀。

经过南京孝陵祭祀,翰林院为撰文,香帛于内府关支,牲醴品物及在京应祀神祗酒果皆太常寺供备。—《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四》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3)

明孝陵正门

此外行在礼部尚书胡濙请按照永乐年间诸王之国的成例,提供诸王之国所需的厨料。宣宗在看了数字之后表示太少,可以酌情增加。至于诸王就藩之后的岁禄,也由在京时的三千石,增加到《皇明祖训》规定的一万石。

庚午,行在礼部尚书胡濙言:“郑、襄诸王之国所给厨料,宜依永乐中定例。”上阅其数,谓濙曰:“每府再增羊、豕各二十,酒百瓶。亲藩之赐宁过于厚。”—《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六》

八月初三日,淮王朱瞻墺正式之国广东韶州府。根据史书的记载,韶州的淮王府是由本府州治改造而成,宣宗对其的要求是“务在完固,毋徒劳人力”。换句话说,淮王府和明初秦王府、晋王府、燕王府等王府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经过宣宗十年的努力,困扰朝廷的藩王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此外明军已经从交趾撤出,恢复了安南藩属国的地位,淮王继续坐镇韶州府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当年八月,淮王以韶州有“瘴疠”的理由向大侄子朱祁镇提出迁国,随即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甲寅,致书淮王瞻墺曰:“比闻叔居韶州常有瘴疠,深切予怀。今择江西饶州府,地气和平,可建王国。已敕有司经营,且具护送人船以俟。叔可于今冬择日往居之,庶副予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卷八》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4)

明英宗剧照

迁国饶州府

宣德十年冬天,淮王离开只待了六年的韶州府,启程前往新的封国江西饶州府(即今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从史书记载来看,明英宗对朱瞻墺这位叔父还是颇为照顾。除了给淮王余干县强山地四百二十亩供其采薪之外,还以三皇庙锦衣巷隙地作为淮王府仪卫司及居官军旗校居所。至于饶州的淮王府,还是老规矩,利用饶州府治进行改建。

丙辰,江西饶州府奏府治已改作淮王府,请以城中空闲地别为府治,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

据现代考古发掘,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鄱阳县饶州街道办饶州府文庙东侧,东至五一中心小学、南至鄱阳县中医院(原县人民医院)、西至文庙大成殿东围墙、北至鄱阳宾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延伸,地形为不规则形态。同时发现的还有明初饶州府府治的建筑遗迹,侧面验证了史书上的记录。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5)

淮王府复原图

上文说过亲王府内官员宫眷众多,短时间内大规模迁徙别处,必然会和当地居民产生矛盾。比如淮王府教授郑良等人就曾经与百姓争抢房屋,甚至公然将原主人赶走。对此英宗仅仅是对王府官员做出相应惩罚,并未波及到淮王本人。此外对于叔父提出要重新制作衮冕、皮弁等冠服的要求,英宗也一一答应。

丁卯,书复淮王瞻墺曰:“承喻欲制衮冕、皮弁、冠服,今选新材皆足,所用之度令人赍回。从府中自制,庶几适宜,专此奉复。”—《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二》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淮王的嫡母、仁宗皇后、今太皇太后张氏病危。这位张太皇太后素有“女中尧舜”的美誉,然而临终之前依然放不下自己的亲儿子襄王朱瞻墡,向英宗提出“思见亲王”。此前已经就藩的五位仁宗系亲王之中,梁王已死,郑王卧病在床,本着一碗水端平的考虑,最终朝廷召襄王、荆王和淮王一同进京。

明初洪武、永乐二朝的时候,亲王可以定期入京朝觐。仁宗在位时间虽短,其弟汉王也曾由封国乐安州入京。但在宣宗即位之后,亲王朝觐便已绝迹。淮王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和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三次请求朝觐,均被宣宗和英宗婉拒。因此本次入朝,也是朱瞻墺阔别十多年之后,首次重返北京。此外强调一点,明代亲王进京,必须要看到朝廷派太监带来的敕书和符牌之后才能动身。所以为什么说“夺门之变”后于谦死的冤,是因为奸臣谣言他要迎立襄王,但其实襄国的金符一直都在宫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襄王进京即位这回事。

凡宣召亲王,必遣官赍金符以往。—《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6)

张太皇太后剧照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一日,淮王朱瞻墺抵达京城。根据《皇明祖训》的规定,亲王朝觐也要按照嫡庶顺序依次进京。故而淮王和荆王前后脚抵达京城之时,二王的嫡兄襄王早在去年十二月十九日便已进京,此时都已经启程返回封国襄阳。按照规矩,英宗让文物百官在二月十二日早朝结束之后,到奉天门东廊朝见淮王。奉天门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门,是明初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所谓的“御门听政”之所。亲王接受百官朝拜,自然要下天子一等,故而要避到奉天门边上的廊下。

戊戌,淮王瞻墺至京,上命百官明日朝王于奉天门东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一》

朱瞻墺这次在京城待了一个多月,主要解决了两桩心事。其一是淮王诸子的名分,正统八年八年三月初九日,朱瞻墺嫡长子朱祁铨被册封为淮世子,庶长子朱祁鐀封鄱阳王,第三子朱祁钺封永丰王。其二就是淮王生母,上文说过朱瞻墺生母是仁宗李贤妃。仁宗驾崩后殉葬了五位妃子,李贤妃幸运地躲过此劫。李贤妃共三子一女,长子郑王朱瞻埈卧病不能来京,次子追封蕲献王朱瞻垠早逝,因此时隔多年还能见上淮王一面,对于李贤妃来说也算是老怀大慰了。

三月十八日朱瞻墺启程回国,此后在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十月淮王以“回国三载”的理由打算再来京城朝觐,这次英宗没有同意。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一月十二日,淮王朱瞻墺去世,享年37岁,赐谥曰靖。

朱瞻基的皇后及妃子(明代唯一就藩广东的亲王)(7)

明代奉天门(今太和门)

结语: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朱瞻墺在世之时几乎没有负面新闻,算得上是仁宗系亲王中的一股清流,“靖”的谥号实至名归。我们在前文中看到包括淮王在内的五位亲王之国,动用了三百艘黄船和快船,看上去似乎很多。但考虑到每位亲王不过分到六十艘船,也就显得不算多了,特别和后世亲王之国的规模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日后明宪宗诸子兴王(即明世宗之父)和岐王之国之时,所用船只高达九百余艘。而在舆论大哗,要求节俭之后,寿王、泾王之国之时,仍然用船七百余艘。

淮王家族在饶州府共传八代九位淮王,清军攻占南京之后,末代淮王朱常清起兵反清,曾被郑成功拥立为监国。永历三年(公元1648年)朱常清去世,其子朱由桂退往台湾。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攻占台湾,朱由桂降清,淮国彻底覆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