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军旅·人生】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昊南
“原本我是去当‘绿叶’的,只准备了10分钟的讲解内容,没想到在指挥员的强烈坚持下,汇报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在边疆指挥所里,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教授赵卫伟的一段系统演示,引起官兵的强烈关注——一段看似不起眼的程序,如果能落地,就可以满足当前军队的迫切需求,填补我军通信某领域的空白。
“能不能确保系统投入使用?”演示完毕,指挥员急切地问。由三名项目成员,用半年时间做出的初级系统,要让基层战士们立马用起来,赵卫伟心中并无把握,只好回答说:“我们尽力。”“给你们两周时间,这套系统一定要在我们下次军事演习时用起来。”指挥员的话不容置疑。
“看到了、想到了,就刻不容缓地去做”
这是一套战术应用通信系统,适用于单兵作战时装备。该系统利用网络,可以将相隔百里的指挥所与特战部队连接,做到战场态势实时回传,监测敌我双方最新战况,让作战指挥更加稳、准、狠。
邱天舒摄/光明图片
2019年,赵卫伟从报纸上得知了外军在着手同类型通信系统研究,并且产生了极大效益的消息后,陷入沉思。
赵卫伟的父亲是一名通信兵,儿时在餐桌上听到的只言片语,让他对军营、对通信领域有了最初的印象:当时,战略通信仍以无线通信为主,父亲所在部队负责的战略通信电台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任何战况,需通过他们下达战略指令,传递信息。
斗转星移,赵卫伟成为了通信领域的专家,他深知通信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通信是联合作战的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通信系统,就无法将各个作战单元组织协调,就像人体的神经,只有神经系统强健,才能协调整个肢体,做出有力的动作。
如果外军未来将此类装备大面积投入战场使用,而我军该领域发展仍旧不够成熟的话,一旦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就会形成不对称作战的劣势。赵卫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无论今后是否有人研究该领域,我看到了、想到了,就刻不容缓地去做。”他带领团队成员,主动开展该项系统的研究。6个月后,当赵卫伟把初步成果带去边疆指挥所时,便得到积极响应。
精益求精,打造高标准战术应用系统
两周时间紧迫,分秒必争。赵卫伟坐最早的一班飞机回到基地,立即对系统进行调试。为了赶上下一次部队军事演习,赵卫伟加班加点的工作,吃住在办公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部队军事演习过程中,赵卫伟团队开发的系统基本满足了官兵的要求,实现了将一线单兵的战场态势回传到指挥所的目标。
但赵卫伟在观察部队演练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信息回传时间太长。随着网络的变化,战场检测画面和指挥所接收画面有几秒到十几秒不等的延迟。系统在战略层面上证实了赵卫伟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但在战术层面上,实战中的这分秒差别会大大阻碍指挥所了解战场一线情况、限制指挥员快速下达指令、进而影响甚至改变战斗的结局。
“还要在提升战术层面上下功夫。”于是,赵卫伟继续改进系统,不断在边疆和基地往返。这段日子对赵卫伟而言至关重要,他说:“看到一线官兵对高科技产品的渴望,坚定了我们做出实用、管用系统的决心。”最终,赵卫伟带领他的团队改正缺陷,实现了秒级回传。
当赵卫伟将最终成果交到部队官兵手中时,受到高度肯定。这套系统在部队得到大规模使用。一位战士说:这套系统就像微信、导航一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非常小巧便捷,摆脱了人们对于军用装备庞大、笨重的刻板印象。
“来自作战部队的认可,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
由于一心以边防官兵的需求为导向搞科研,赵卫伟被边防官兵誉为“打仗教授”。
加入军校19年来,赵卫伟始终注重将科研与实战结合,战场需求在哪里,他的研究方向就在哪里。因为工作突出,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如今,以满足部队需要为第一工作标准的赵卫伟科研团队,由原来的三人研究小组,发展成为大规模、成体系的研究团队。他们研制开发的战术应用系统正在更新迭代,有望增加火力规划、引导打击等预判功能,推动部队智能化作战的发展。
“做科研必须脚踏实地,军事科研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赵卫伟说:“来自作战部队的认可,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27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