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刘长志(老刘说心学)

阳明心学入门指南

随着儒学越来越普及化,阳明心学的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们讲的东西都是自己在修习阳明心学时,走过弯路的体会,对初学者的困惑比较有针对性。

大部分初入阳明心学门的人往往对阳明心学如何去学,心里实际上是没有清晰方向的,基本上都是撞来撞去,最后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则:我们现在这批人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学的都是西方自然科学的东西,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少。比如说像《说文解字》这类很基础的东西,很多人基本是没有接触过的,更别说看过了。这种情况下读古圣先贤的书,难免晦涩难懂,举步维艰。另外作为语言来讲,它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现在的英文和100年以前的英文,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到大英博物馆翻出来200年以前的英文书,本地纯种英国人也不一定能看得懂。

二则:思维模式问题。自然科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我们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现在很多人都会开车,你是在北京生活,他是在香港生活,一个右侧通行,一个左侧通行,用你的尺度看他开车,或者用他的尺度看你开车,都会觉得对方开的一塌糊涂。同理,用西方思维理解中华文化,得出的结论也同样荒诞不经。而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都是西方思维模式,这种影响非常大。认知方式的不同,导致在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有障碍,这是根本原因。

阳明心学入门,其实有两个前提,很多书都不讲,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东西不讲,有点类似于请老外吃火锅,却不告诉老外筷子怎么用,老外只好抓耳挠腮的流口水,无从下手。给老外一双筷子,教会他怎么用筷子,后面怎么吃,就不用再去教他了,他自己琢磨也肯定能吃饱。但没这个筷子的用法,就只能当观众了。这部分讲阳明心学入门,就是给你双筷子,告诉你怎么用的意思。

“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思维和心性不是一回事儿,或者说脑和心不是一码事。很多人把思维和心性混为一谈,反正都是脑子想事,那我就多读书,然后按照我的理解去强化思维,我一直这么修,自然就修成了,这对不对呢?

这种修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完全没搞清思维和心性的分别。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思维和心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比如说失眠这个事情:失眠的时候,你的思维,也就是你的大脑告诉你说:“晚上9点必须得睡觉,因为明天早晨5点半得起来做事,事情很重要,如果睡不好觉,明天会没精神干活,肯定会影响做事的效果等等”。从思维的角度,你躺着就想睡觉,希望马上进入睡眠状态,对不对?

但是你心里边始终没有安静下来,心里头始终在闹腾、闹腾、闹腾,闹的你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甚至三四点钟,才朦胧的半睡半醒那么一会儿。早上起来必然是顶着俩黑眼圈。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人类来讲,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心来决定的,它不是思维来控制的。

如果把思维与心性这两个东西混为一谈,你修来修去,修到的最后结果就是一个:你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你的思维深度越来越深,但心性始终是没有变化的。没有变化的结果就是说什么讲道理,你能讲出一大堆道理来,别人谁也说不过你。但是你做事的时候,还跟以前一个德行,该失眠还是失眠,该情绪失控还是情绪失控,就是这么一结果。

有点类似于一个吸烟吸的很久的人,你和他讲吸烟危害的时候,你是说不过他的。关于吸烟的危害,他能跟你说两小时不带重样的,而且能把你说的举一反三,延展出一堆道理来。但他能不能戒得了烟呢,似乎还是戒不了。“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根源就是心性没有改变,只是知识多了。

人类的认知结构问题

阳明心学修心性的本质是一种智慧。我们习惯性的用逻辑来推导智慧,实际上,这种方式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在这里,我把人类的认知方式简单讲一下,按照人类的认知高度,分三个层面(如下图),

王阳明心学核心(阳明心学入门指南)(1)

金字塔最高点是智慧,智慧可以是凭空出来的。中间是工具学科。工具学科包含数学、哲学和逻辑学。最下面的部分,也就是底座的部分是自然学科。

自然学科是什么?粗浅的说,就是你在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无论你是学临床医学的,搞心脏外科的,学机械的,学计算机编程的,学冶金的。这些东西都归到自然科学。

就写论文这个事情来说,要逻辑严谨,经得起推敲。如果你的论文能建立个数学模型,那么这个论文的含金量就上去了,没有数学模型,就差点了。

通过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模型,可以把论文的论点诠释得非常清楚明确。这个金字塔的本质是上面部分能诠释下面的,下面是没有办法诠释上面的。你不能说你通过某个具体冶金方式,回头来指导,或者解析数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自然科学有可能会反馈某些影响,但是它没法去解析。我没见过写个数学论文,靠冶金这种方式,或者说靠机械这种方式去推导的。

我们修阳明心学这种修心性修智慧的事情,它只能往下推,通过心性/智慧推导工具学科的东西,而不能反过来用工具学科(逻辑)去推导智慧。这就完全反了。

总结一下,第一,思维和心性不是一回事。我们修阳明心学修的是心性,不是思维;第二、不能用逻辑来推导智慧,而应该反过来,用智慧来左右逻辑,这个方向不能反,一旦反了,心学门儿你基本就进不去了。

阳明心学入门指南(下)

从我修习阳明心学的体会,阳明心学是一种智慧——能让你看清楚真相的智慧。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圣人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圣人究竟是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超人?

显然不是,我的理解:圣人只是趟过了晦涩的人性暗河,抵达智慧彼岸的普通人。说到圣人就要说说圣算的意思。圣算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未卜先知。圣人已经洞悉世界的规律,洞悉人性的规律了,自然能做到先知先觉。打个比方,我们洞悉狗性之后,肯定不会干出拿大葱喂狗的事情来。

这里强调一下,智慧和知识是不一样的,知识是个硬邦邦的东西,智慧是个应变的东西,智慧就是洞悉这个世间的规律,所思所想所行,处处与规律合拍,道法自然。知识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由智慧产生,也就是说智慧是知识之母,知识不过是末端应用的皮毛而已。

举个例子,知识就相当于我们学游泳,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的基本动作,蛙泳、蝶泳、自由泳都会了,但游泳池是个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的游泳是个应境的事情。水温呀、水流什么的基本都是设定好的,你游的再好,也代表不了真正用的时候的效果。

比如说你掉到江里了,这江你以前没来过,你不知道任何相关水文信息。有没有漩涡,有没有深坑,有没有淤泥等等,你什么都不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用已经掌握的最基本的游泳动作,来应对水情的各种变化,游到安全的一端,中间的应变过程就是智慧。就这么简单。

那么我们有智慧的时候和没有智慧的时候,区别在哪里呢?打个比方,没有智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空有一身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变的时候,就像盲人走路,就算是有人和你说这段路平平坦坦,什么障碍都没有,你真的敢放开大步往前走吗?显然你不敢,你还是得拿你手里的盲杖,不断的探前面的路,敲一下,走一步,再敲一下,再走一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没有智慧的状态。而有智慧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就像明眼人走在路上,什么都能看得见,前面有没有沟沟坎坎,心里很清楚。心里边会特有安全感,心头充满平和坦荡的感觉。

举个例子,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会怕鬼,但怕狗的人就没那么多了。原因在于我们对狗比较了解,很清楚它是什么一回事。防盗门一关它进不来,它不过是牙齿厉害,爪子能抓人。我们上树了,它上不去树,我们就不怕它。但是对于鬼这种东西,大家都不清楚,所以我们心里就有怕的意思。我们不知道关上门之后,它会不会从门缝飘进来,也不知道它伤害我们的手段是什么?我们心里没底,对未知自然心存恐惧。

人生就如同鱼在水里一样,鱼熟知水性就可以任意遨游。如果我们缺乏对人性的足够了解,如同鱼不了解水的情况一样,自然寸步难行,活得很累。

不懂得应变,就像一只哈士奇掉到水里边,不想被淹死就只能拼命狗刨,充满对未知命运的恐惧,疲累交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对于入世的我们,没有智慧的时候,每天活的状态亦是如此。

那么心学修炼究竟怎么入门呢?或者说我们如何获取智慧呢?有四个要点。当然,这一部分的道理也适合你修习其他法门,比如说佛家智慧、道家智慧,甚至其他法门等等,也是有参考意义的。

01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改变思维模式是心学入门的核心,也就是说换个角度看世界,我们通常习惯的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们自己心里的尺度来评价这个世界。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释迦摩尼不是说我是老大,我最牛,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讲唯我独尊,这我是指本我,也是自我。意思是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用自己的认知和尺度来评价整个世界,每个人角度、认知、尺度、评价方式都不一样,很多冲突就出来了。而学习阳明心学是把焦点从外界回到自身,把注意力转向我们的内心。不是看外面的世界、评价外面的世界,而是先看我们内心,观照内心。智慧就在我们的心中,只有和我们意识世界相关的事物,才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比如碰到个热点事件,很多人的行为是深挖细节和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裁判是非对错,满足窥探的欲望。站在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感觉的确很爽,但对自己的人生和心性的提升,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02要分清臆想和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不真实的臆想,要能分清这种不真实和真实之间的关系。能看清楚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曾经有个人在天涯论坛发了个帖子,大夏天的看到一个老太太背着个编织袋在路上走,满头大汗,顿生恻隐之心,就给老太太一瓶没喝过的农夫山泉矿泉水,想让老人家解解渴,这明显是好心好事。但老人家接过矿泉水之后,稍微愣了一下,然后打开盖子把水全倒了,把瓶子踩扁扔到编织袋里了,这位老兄当时非常无语,最后在帖子下面写了自己的感受: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你看天这么热,你一定很渴。我给你拿瓶矿泉水喝,你至少要说声谢谢吧,你不但不谢还把水倒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子,这明显是一个坏人。

事实上,这位老兄没搞清一个问题,他的臆想并不是客观事实。我们从老太太的角度反推一下,这老太太背个编织袋捡矿泉水瓶子,很明显,她就是一个拾荒的,对不对?按照她的职业思维模式,正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人走过来了,把一瓶矿泉水直接递过来,很有可能是这个人觉得矿泉水很重,不想背了。然后让我这老太太帮着把矿泉水处理掉。拾荒的肯定只要瓶子,就直接把水倒了,留下空塑料瓶子。心里估计还在想,现在人怎么这么浪费,一瓶水都没打开过,说扔就扔,这么浪费也忒不是东西了。

我们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解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条真理,客观事实是有办法证明的,但动机却没法证明。如果我们把臆想,即推测别人动机当作客观事实的时候,分歧和冲突就产生了。

再说个例子,城市生活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公交车开到一个车站,司机一看好像没人上车,也没人下车,就没停车,直接往前开了。这个时候,车厢后面就有人喊:“停车停车,我要下车”。然后司机就说,你下车你怎么不说一声?这人就说:你没看到我站车门口,这不明摆着是要下车吗?其实站在门口的人也犯了这个毛病。他觉得我站在门口,我要下车,这已经很明确了,你司机就应该知道我要下车。所以你就得停车开车门。但司机又不会读心术,是真不知道呀。

我们入世的时候经常也这样。我们认为领导肯定知道这件事情,但领导是真不知道。我们认为下属肯定知道的,下属也是真不知道。在家里相处,你认为你的爱人对某一件事情应该非常清楚,但很可能你爱人根本就不清楚。最后结果是他觉得委屈,你也觉得委屈,冲突就出来了。有这种冲突之后,自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接着就影响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们的大部分烦恼都是这么产生的。

03修习心性要事上磨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磨炼我们的心性,这部分阳明先生讲了磨镜功夫。我的理解是,平常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看外面的世界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做事是能保持智商在线的,一旦我们心体受到贪嗔好恶的攀附,或者七情六欲冲击太大,我们判断事物就会扭曲失真。

比如说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我们都会从善意的角度去解析。即使这个人做了很不好的事情,由于我们先入为主,认为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就会趋向认为:这个人这么做事,肯定是情有可原的。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人是坏人,或者对这个人很厌恶的时候,就会把这个人的动机恶意化,即便做了件好事,我们很可能也会认为这个人别有用心,动机不良,打什么坏主意。

就这样,因为臆想和客观事实看不清楚,我们的认知就扭曲了,得出来的结论和由此推导出的应对方式方法,自然离题万里了。

事上磨就是不断的磨掉我们这些先入为主的东西,心体打扫干净,做到廓然大公,不让贪嗔好恶这些东西攀附在心体上。

04修习心学的时候,结果不重要

大家一定要记住: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过程。举个小例子,我们在中学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考试的时候这道题不会,但我眼神好,我斜着眼看前面,前桌的那个人写的答案是X = 3,Y = 5,我就把它写上了。这次考试老师会给我分。但是,大家都清楚,这个答案对自己是没用的。

下次考试的时候,你很难确定是否还能抄到别人的答案。想搞定其他同类题,关键在于自己搞清楚运算过程。如果运算过程搞不清楚的话,最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人私下里问我修心性的收获是什么?也就是最后得到的果是什么?

我的回答:我得到的东西,和你说是没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的阅历,成长经历,环境等等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特例,我的果只是对我这个特定的人才有意义的。

对我来说,我的二元一次方程答案是:X=3 Y=5,但这个答案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你的人生二元一次方程和我的不一样,你碰到的问题跟我碰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同一句话,因为语气、语调、表情等等原因,你说出来和我说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