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環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人物,不为其他,只为他醇亲王府诞生出了整个封建王朝最后两位皇帝,在世袭制为主导的封建社会,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历史上都罕未所见的,已经足够让这位旁系的晚清王爷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了,可是,奕環反而嫌弃这个皇位来到自己家。

奕環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和老六恭亲王不同,奕環的理政才能颇为平庸,在军国大事一般惟慈禧马首是瞻,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因为慈禧担心恭亲王奕訢会威胁到她的地位,所以她极力的扶持奕環同奕訢相对抗,在朝政之上形成掎角之势。不过,本文的重点并非讲述奕環为慈禧所用而抑制奕訢政治势力的事情,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也就是同治病逝那一年。

雍亲王的福晋简历(不想当也得当的)(1)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同治皇帝因病去世,时年十九岁。儿子去世,身为母亲的慈禧自然是很伤心,不过在短暂的伤心过后她还需要考虑一件比较现实的问题,既应该由谁来继承大统。因为同治死的比较早,所以没有留下子嗣,这就令两宫太后非常苦恼了,因为这就意味着需要从皇族宗室近支当中选出一位来当皇帝。

于是在慈禧的亲力亲为之下,决意让奕環的儿子载湉来继承大统,成为下一任皇帝。载湉和逝去的同治一样的字辈,按照大清祖制,还没有兄终弟及这一先例,不过在慈禧的强势要求之下,众大臣只能屈服于她。其实慈禧的目的很明显,如果在溥字辈当中选皇帝,那么慈禧就上升成为太皇太后了,这种名号的上升意味权力的下降,慈禧将没有理由再垂帘听政,所以她必须要从载字辈当中选出一个幼年皇帝,以便自己更好的抓权。

而选择奕環的儿子载湉的理由也容易猜度,无非就是看中了奕環和慈禧的这层关系。早在咸丰九年(1859年)的时候,懿妃(后来的慈禧)便煞费苦心的将自己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嫁给了奕環,两家便形成了政治联盟,在辛酉政变当中,奕環还为慈禧出了不少力气,是慈禧得以上位的大功臣。并且,慈禧所看中的还有奕環的为人,奕環此人和恭亲王奕訢不同,属于那种对自己唯唯诺诺、听从吩咐的人,对于权力也并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慈禧基于这两点,毫不犹豫选中了自己的亲外甥载湉为新皇帝。

在同治皇帝驾崩当天的戌时,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恭亲王奕訢等诸王公大臣,下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并且宣布懿旨曰:“醇亲王奕讓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也就是说,奕環的儿子载湉要过继给咸丰皇帝为子,以继承大统。

雍亲王的福晋简历(不想当也得当的)(2)

在听到自己的儿子载湉被就要过继给咸丰并且成为下一任皇帝,奕環并没有旁人想象中的兴奋,而是顿时惊惧失色,随即便抱头痛哭,昏厥了过去,还是被别人强行扶起给送出了西暖阁。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奕環很明显的是在作秀,哪有自己嫌弃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的?可是,可以很确定的是,奕環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奕環认识慈禧多年,深知慈禧的品行,也非常清楚慈禧让载湉为皇帝无非就是想要垂帘听政来延长自己的政治寿命,所以载湉一旦成为了慈禧的“儿子”,虽然贵为清朝皇帝,荣享万民朝拜,可是实际上却仅仅是一个虚以委蛇的傀儡皇帝,有名无权,被困禁于慈禧所带来的阴影当中。

醇亲王奕環是一个臣子,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他怎么能忍心看到自己的爱子载湉从小就缺失家庭的温暖,更不忍心看到载湉如同傀儡般受到慈禧的任意使唤。所以,他在西暖阁中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自幼受人摆布的命运所感到爱怜与痛惜罢了。

在奕環回到家之后,他仔细回想了自己在西暖阁中的表现,顿时惊慌不已,因为他的这番行为都被慈禧给看在眼里了,慈禧肯定会以为他不赞成她所做出的择君立嗣的决定,说不定会埋下什么隐患。并且奕環很清楚时局,载湉过继给咸丰木已成舟,所以他这个做父亲的便成了事实上的“皇帝本生父”,很容易就会受到慈禧的忌惮与排挤,所以此时的奕環也只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尽可能的接受这一结果,不然到时候吃苦头的只能是醇亲王府。

在载湉接入宫后,奕環急忙上疏避免慈禧对自己的怀疑,表明自己的心迹。称“臣侍从大行皇帝(同治帝载淳)十有三年,昊天不吊,龙驭上宾。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独犯旧有肝疾,委顿成废。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言辞凄楚悲凉,感人肺腑,慈禧也赶紧给奕環一个台阶下,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恩赐爵位世袭罔替,并且派他去负责菩陀峪陵寝的修建事务。

雍亲王的福晋简历(不想当也得当的)(3)

从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醇亲王奕環都是深居简出,对于慈禧的安排言听计从,并且时不时的还要巴结于她,以换来慈禧的善意与好感。不过,慈禧也并不是一个用人不疑之人,所以在两人合作的几十年里,她仍然会时不时的敲打奕環,恩威并施,令奕環一直屈服于她的权势之下,直到在光绪十六年病逝。

基于长久的被慈禧所压迫,所以奕環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既“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子孙后辈们不要贪图名利虚荣,家大业大也没有什么好的。可惜他不知道的是,此后他的儿子载沣和孙子溥仪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枷锁。

参考资料:《清史稿》、《紫禁城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