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官令仪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

诸葛亮擒孟获

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虽然他未能匡扶蜀汉一统中原,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推崇,尤其是经《三国演义》的神圣化后,更是深入人心。

诸葛亮善于管理内政,但带兵打仗却很是一般。不过在他历时7年的5次北伐之前,有过一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役,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七擒七纵孟获。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是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了吗,为何毛主席会多次提到并赞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还放了一个女匪首呢?这事,得从诸葛亮亲征南中说起。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2)

七擒七纵是假,攻心为上才是真

公元223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亲征东吴,结果兵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原先臣服于蜀汉的西南各少数民族,纷纷反叛,或自立,或投靠东吴,其中主要的有益州郡大姓雍和孟获。

因为刘备刚死,蜀汉国力耗损严重,所以诸葛亮一开始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和东吴修好,又花2年时间发展经济,储备粮草。

公元225年,诸葛亮认为平叛时机已成熟,于是奏请刘禅,率军亲征南中四郡。他兵分三路,西路军由他亲自统帅,前往今四川西昌攻灭高定叛军,中路军由李恢带领,前往消灭云南东部的雍闿、孟获,东路军由马忠指挥,前往贵州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3)

马忠进军很顺利,一举消灭朱褒叛军后,留在当地进行抚恤工作。

诸葛亮和李恢军也是节节胜利。期间,叛军高定和前来支援的雍闿发生矛盾,雍闿被高定所杀,孟获接管雍闿的军队后,边撤退边和李恢带领的蜀军对抗。

诸葛亮主力在消灭高定后,和李恢会和,大军于5月渡过泸水,与孟获军交战。诸葛亮听说孟获在当地夷族和汉人中都很有威望,就想活捉他,让他归顺,从而收服西南少数民族的人心。

一番交战下来,孟获被擒,诸葛亮带他参观军营,问我的军队如何?孟获看后不屑一顾,据《汉晋春秋》记载:

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最早由来,后经《三国演义》加工,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4)

但其实,七擒七纵孟获,根本不可能,也站不住脚。

首先,最早的正史《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关于诸葛亮南征只有12个字记录:“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压根就没提到七擒七纵孟获一事。

其次,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只是说自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就是说他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叛乱,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非常艰苦,并没有提到擒孟获一事。

况且,诸葛亮要急着北伐,他五月渡泸,秋天就平定叛乱回成都了,时间短暂,不可能和孟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反反复复连放七次,这是小孩儿的把戏。

话说事不过三,诸葛亮抓住孟获后,孟获不服,一擒一纵,放一次两次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两次后还不服,说明孟获这人反心太重,就算是当地众望所归的领袖,也该杀。

所以说,七擒七纵只是艺术的加工,是夸张,另外,在文学作品里,数字常常是虚指,比如九死一生,九和一都不是实数。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5)

对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现实一事,乾隆在《通鉴辑览》御批中也说:

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乾隆的意思是,七擒七纵就如同儿戏一样,这就像是不担心案几上的肉,而放鹰来试一样,不是好的策略。诸葛亮生性谨慎,又急着北伐,不可能和孟获耗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那么,后世为何会深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呢?这主要还是在东晋时,才出现的现象。最早记载七擒孟获的,是东晋人写的史书《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

东晋是一个偏安东南的朝代,和偏安西南的蜀国很像,都力图恢复中原,所以奉蜀汉为正统,尤其推崇诸葛亮,东晋统治者还将诸葛亮追封为了武兴王,大加褒扬,所以东晋的史书里出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一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6)

虽然七擒七纵孟获不真实,但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少数民族叛乱时,还是做了不少安抚人心的工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攻心为上。

诸葛亮南征前,参军马谡送行十里,曾建议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望你能使他们真心归服。

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因此擒住孟获后,并没有杀掉,而是许以高官厚禄,孟获到成都后官至御史中丞,诸葛亮还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起用少数族裔的豪强贵族,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

可以说,七擒七纵孟获虽是艺术加工,但其中真正的精髓,就是攻心为上,不计前嫌,言归于好,让他们实现自治,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深为毛主席所赞赏。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7)

攻心为上,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毛主席是有客观认识和评价的。

1957年,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发言时说:“中国有一句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这说明,诸葛亮在毛主席眼里,并非像历史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个完人,也有缺陷和不足。

不过,毛主席却很欣赏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对于“七擒七纵”夷族首领孟获的故事,也视为是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这一点,在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上,就有很好体现。

1935年5月,在长征途中,当毛主席当得知总参谋长刘伯承已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后,非常高兴地说:

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

这年,正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时候,成败在一念之间。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8)

小叶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前往陕北。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向西南挺进,打算渡过金沙江、大渡河,从川西北开辟一条前往陕甘边区的路线。

然而,蒋介石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在金沙江和大渡河附近部署重兵,意欲利用天险一举消灭红军。

对此,毛主席忧虑重重,因为有前车之鉴呐!7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一路向西挺进四川,结果就被清军勾结当地彝族土司岭承恩等,逼得石达开进退无路,最后全军覆没。

因此为了能够开辟一条稳妥的行军路线,毛主席决定派一支先遣部队深入大凉山彝区探路,刘伯承被任命为先遣队司令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队长。

先遣队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强调:

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长久以来,聚居在大凉山的彝民,由于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的压迫,在军事上征剿,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民对汉人政府充满猜忌和敌视,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山。

刘伯承等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彝民快速了解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一个为全民族服务的党,让他们放下戒备,放红军通行。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9)

大凉山地区是彝民主要聚居区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等进入大凉山彝区后,很快就被从山林中涌出的成百上千的彝民包围了,只见他们手舞大刀和棍棒,阻止先遣队前进,先遣队的武器和随身工具也被抢了。

面对极不信任的局面,先遣队红军停止前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

刘伯承事先找的当地通司(翻译),向彝人喊话、做宣传解释,但毫无效果,这时几个骑骡马的人突然走了过来,通司一看是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忙说红军首领要和他谈话。

小叶丹答应了。在随后的谈话中,刘伯承等向小叶丹阐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所有人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在谈话中,小叶丹也发现红军军纪严明,不像以往前来的国军那样。

起初,小叶丹仍半信半疑,刘伯承又抓住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提出愿意和小叶丹结拜,小叶丹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在彝海子边杀鸡吃血酒,结拜为了兄弟。

刘伯承端起瓷盅血酒,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小叶丹也如此做了宣誓,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刘伯承还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小叶丹,还送了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旗帜”,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0)

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

结盟后,红军先遣部队在小叶丹的向导下,顺利通过彝海子向北前进。此后,红军的后续部队,也是沿着这条友谊之路顺利通过了彝区,前往了陕北。

红军走后,小叶丹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红军果基支队,接下来5年里坚持与国民党军展开游击战,小叶丹于1941年在突围中不幸牺牲

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壮举,可以说就是“攻心为上”策略的最好体现。刘伯承临行前,毛主席的嘱托,也和诸葛亮「隆中对」中向刘备说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一定要七擒七纵,让对方服你,而是攻心为上,让对方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你,才是良策。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1)

小叶丹牺牲后,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旗帜,被小叶丹夫人珍藏,后献给了人民政府

伟人义释女匪,“女孟获”主动请缨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进行了为期3年多的剿匪斗争,其中贵州有一个叫程莲珍的布依族女匪首,让解放军颇为头疼。

程莲珍是贵州长顺县朝摆村人,她长得风姿绰约,窈窕漂亮,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擅使双枪,胆略过人,常骑马驰骋于贵州的崇山峻岭中。

程莲珍年轻时嫁给了当地一个大地主,大地主死后,家族人想从程莲珍手里抢夺良田,程莲珍带领家丁,持双枪击退了抢匪,从此声名远扬。

后来,为了保住财产,程莲珍又和原国军的一个营长罗绍铨勾结,并嫁给了罗绍铨的弟弟罗绍凡,此后多有为非作歹行径。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2)

年轻时的程莲珍是个大美人

1949年11月,贵阳的惠水、长顺两县得到解放,当地匪首罗绍铨、程莲珍、董全和等等纠集匪众,攻打县城,死不投降。

经过两夜一天的战斗,董全和等土匪被解放军歼灭,剩下的匪首罗绍铨、罗绍凡和程莲珍,带着几百个残兵逃脱,他们在距县城15公里的惠水与长顺两县交界处活动,有时住山洞,有时又分散回家。

后来经过解放军多次围剿,罗绍铨被击毙,罗绍凡在化装潜入贵阳时,被县公安局抓获。

程莲珍则又改嫁,隐匿了起来。1953年2月25日,剿匪组得到线索后,将程莲珍抓获。

程莲珍被押解回贵阳后,考虑到她的影响面太广,便将情况向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进行了上报,3月下旬,李达又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李达在汇报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的情况时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

毛主席回复说:

“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就这样,在6月5日的县城大会上,程莲珍被当众释放了。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3)

"女孟获"程莲珍(左)与时任贵州省统战部部长王思明(右)

程莲珍非常感激,为报不杀之恩,她主动请缨参加县里的剿匪工作。她现身说法,大讲党的宽大政策,还三番五次钻进一些土匪藏匿的山洞,面对面地劝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22名匪徒投降。

其中,对面拒不投降的匪首岑正学、陈老毛、陈登安三人,程莲珍见多次劝说无效,还亲自带部队进山剿匪,将三名顽匪击毙。

后来,程莲珍的传奇事迹,还被写成了文学作品,改拍成了电视剧,她也因此被称为“女孟获”。

1956年4月,毛主席在与阿坝藏族自治州州长桑吉悦希和凉山彝族代表瓦扎木基会谈,关于这两个地区出现反叛分子放回后又反叛的问题时,又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我们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八擒八纵呢?”

据瓦扎木基回忆说,“毛主席从三国时诸葛亮说起,引经据典,教育我们要有气魄,有胆略,搞好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七擒七纵孟获在什么地方?(七擒七纵孟获是假)(14)

程莲珍后成为了县政协委员

小结:

由上述这些事迹可见,无论是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赞誉,还是毛主席口中“八擒八纵”的说法,都只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策略和艺术的体现,并不是真的要七擒七纵。在实际中,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一擒一纵女匪首程莲珍,就是对这种攻心为上民族策略的最好应用和实践。如果民族政策好,思想工作做到位,一擒一纵就成事了,相反,如果政策不对,就算七擒七纵,也收服不了人心。毛主席明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实,仍十分推崇,其实真正推崇的,正是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高明艺术。


你认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真的吗,有何依据?欢迎留言讨论。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本文,喜欢就关注我吧@王官令仪话文史,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