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古今热议的一件事,对于王安石变法后世评价非常大,有一部分人认为王安石为国为民,可惜反对派太强外加上种种因素导致新法失败;还有一部分认为司马光是对的,这帮人推崇司马光的观点,否定了王安石变法。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引起这两种天壤之别的评价?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为什么最后成了害国害民?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王安石初衷是如何被扭曲的。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宋朝是如何建立的?陈桥兵变!而陈桥兵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武人集团发动了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历朝历代都会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然后加以防范,北宋也不例外。吸取了后周的教训,北宋立国后极力分化文官、武将的权力,对官员实施一职多官政策,大型科举以及采用恩荫制,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冗员出现,官僚机构日渐臃肿;对待武将采取了“更戍法”,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出现,形成了大量的冗兵;冗员和冗兵的激增导致财政压机骤然升高,最终又形成了冗费。这三冗导致大量危机出现,比如:军队战斗力弱、财政赤字大、官员贪赃枉法、苛捐杂税不断等。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1)


这些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一些有识人士洞悉到了危机,因此纷纷上书请求改革,其中就有王安石。不过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建议并没有采纳,在他之前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只不过因为范仲淹被排挤,外加上反对派的不懈努力,最终庆历新政宣布破产。之后的宋神宗是王安石的铁杆粉丝,他即位之后就启用王安石了,王安石夸下海口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句话打动了宋神宗,并且在宋神宗大力下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政策:-经济方面

1:均输法

均输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尽可能降低百姓的赋税成本,要知道古代赋税需要交纳钱、粮,有的一些地方出现天灾导致粮食价格飞涨,如果还强迫百姓交粮,那么虽然看似公平,但是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丰年时的一石粮和灾年时的一石粮有着天壤之别,价格差距非常大。均输法就是不固定各地缴纳粮食赋税,如果地方有天灾粮食价格飞涨,那么就准许地方缴纳钱财,然后拿这笔钱去丰收的地方购买物资。如果丰收的地方多,那么就选择去距离最近的地方购买,降低运输成本。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2)


比如说陕西要缴纳50万石粮食,但是陕西出现了天灾,粮食价格飞涨,原本买50万石粮食需要100万贯钱,那么现在就需要200万贯。这种情况如果还强令陕西缴纳50万石粮食,那么势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于是准许陕西缴纳100万贯钱,然后朝廷用这100万贯钱去丰收的地方买粮食。河南和四川的粮食价钱都便宜,那么朝廷就要去近的地方(河南)买粮食,降低运输成本。这种政策是好的,在没有降低朝廷收入的前提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此举还是打击到了商人的利益,毕竟商人主要赚钱手段就是囤货居奇。

2:市易法

市易法没什么新意,主要内容就是在北宋重点城市(东京、边境城市、重要城市)设置市易务,根据市场物价购买滞销货物,然后等市场短缺的时候卖出(允许商贩贷款或者赊账),说白了就是低买高买。市易务在汉朝时期叫“平准官”,在王莽时期叫“五均官”,本质上都是一类人,都是朝廷取代商人,从事投机倒把行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市易务确实从一定角度上打击了商人“囤货居奇”,但是市易务导致中小商户大量破产。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3)


仅以开封为例,商人共计欠朝廷237万贯钱,其中小商小户(2.7万户)共计欠83万贯钱,还有2.5万户(每户欠钱不超过200贯)共计欠钱46万贯。市易法一方面打击大商人“囤货居奇”,但是另一方面导致中小商户破产,此举导致大商人、小商人都对此不满,民怨沸腾。而且这还是以最富庶的开封为例,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3:青苗法

青苗法是指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官府给百姓发放贷款、贷粮,然后等百姓丰收时归还贷款(粮),利息则是二(三)分。现代人的眼里看这利息肯定觉得高,但是在当时这个利息可以说是非常良心的了。那么这条法律有什么问题那?这一点从苏轼的态度可以得知。

青苗法颁布前,苏轼的态度为:

地主们在百姓们饥饿时发放高利贷,导致百姓们卖儿卖女,百姓苦啊。

青苗法颁布之后,苏轼的态度为:

朝廷发放贷款,但是那些腐败官吏趁机剥削百姓,百姓不给官吏好处就拿不到贷款。每次发放贷款的时候,酒家就会涨价。苛捐杂税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苦啊。

青苗法被取消时,苏轼的态度为:

这么好的法律为什么要取消?好不容易有条生路,现在取消,这不是逼百姓卖儿卖女吗?百姓苦啊。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4)


青苗法颁布之前百姓只能去借高利贷,最终卖儿卖女卖土地,不仅导致流民四起,更是加剧了土地兼并。而青苗法颁布之后,官吏强行让百姓借贷,有些百姓不需要也被迫借贷,毕竟要做一些成绩给朝廷看。而且一些腐败官吏趁机剥削百姓,加重了青苗法的代价。司马光曾经做过一个统计,那就是陕西百姓借青苗贷一石粮食需要还1.75石粮食,利息将近八分。赵翼认为腐败官吏通过青苗法剥削百姓,利息经常高达五分。而取消青苗法之后百姓又不得不借高利贷,最终导致卖儿卖女。

王安石和宋神宗说的是不加重百姓负担而增加收入,青苗法确确实实增加了朝廷收入,朝廷一年仅靠青苗法就收利息四百万贯钱。但是熟读经史的司马光一言就看穿了王安石,他认为王安石和桑弘羊是一路货色,都是在与民争利。但是小编在此认为司马光的看法是不对的,青苗法最关键的一环是吏治清明,青苗法有错吗?没有啊,官吏苛捐杂税和青苗法有什么关系?没有青苗法难道就没有苛捐杂税了?真正要解决苛捐杂税的方法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不是头疼医脚。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5)


因为就算取消了青苗法,那么官吏还会通过其他手段剥削百姓。司马光是经学大佬,他不应该看不见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司马光对此事避重就轻?原因有二,其一是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偏见,他想要通过攻击青苗法来迫使王安石下台;其二就是司马光意识到了官吏腐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避重就轻,只是尽可能取消青苗法,让官吏无法通过青苗法来剥削百姓。这一点(官吏腐败)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好好的政策被扭曲成剥削百姓的手段。百姓因此埋怨王安石,郑侠曾绘制《流民图》给宋神宗看,看看百姓有多惨。此图迫使王安石下台,新法也被废除。

4:免役法

古代百姓是需要服徭役的,王安石的免役法就是让百姓缴纳免役钱,然后让官府雇人来服徭役。对农民来说没什么,与其自己去服劳役,还不如出点钱让别人服徭役,自己好好工作。这一点不仅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业游民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件事最大的问题是有一些人是免除徭役的,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些士大夫是有免徭役特权的。而此次免役钱是所有人都需要缴纳的,士大夫也不例外。士大夫本来不用服徭役,现在却要交钱让别人代替自己来服徭役,这不就是变相剥削士大夫吗?因此有免服徭役特权的人拼命反对王安石变法,原因就是自己利益受损。

5:丈量土地

丈量土地就没什么新意了,历朝历代的改革都有丈量土地这一项政策。王安石重新丈量土地,然后根据土地的土质划分交税的标准,此举清查出大量的隐瞒土地,增加了朝廷的税收。但是此举还是动了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地主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6)


6:兴修水利

王安石鼓励百姓兴修水利,百姓也可以向朝廷贷款,但是朝廷要收一分的利息。这一点政策导致大量豆腐渣工程出现,而且有的地方为了政绩强行摊派水利工程,导致大量“面子工程”出现,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政策-军事方面

1:保甲法

保甲法其实就是将百姓加以编制,十户为一保,民户家里有两丁的就出一个丁当保丁。在农闲的时候聚集在一起,接受军事训练,以加强对农村的统治,并且建立起全国性的军事储备人员,避免了新兵的训练费用。政策原本是没问题的,但是政策遭到了扭曲。那就是最富有的人(保长)会靠此手段压迫穷苦百姓,并且强行摊派徭役给那些反对者或者保丁,导致有一些保丁为了逃避徭役自断手臂。而且保甲法的实施很有可能让宋朝走军国主义路线,原本宋朝的主要上升通道就是读书,因此士大夫的特权非常多。但是如果走军国主义路线,那么军功爵制很有可能应运而生,士大夫的优势、特权荡然无存,所以遭到士大夫的强烈反对。

2:裁军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降低军费开始,王安石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并且裁剪那些不合格的军队。

3:置将法

置将法就是规定一军一将,取代了更戍法。每个军队的将军专门负责每个军队的训练,避免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但是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职位,军官阶级日渐臃肿。

3:保马法

宋朝缺马,为了提高马的数量以及质量,宋朝允许保甲户自愿养马。也就是国家出钱给你买马,你只需要负责养马就行,而且养马户可以免除部分赋税。原本是为了降低养马的开支,但是没想到民间养马死亡率非常高,百姓又赔偿不起,因此导致大量百姓破产,而且还有很多坏账收不回来。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7)


4:军器监法

主要内容就是朝廷督造兵器,并且对制造兵器的工艺流程有着严格的标准,大大提高了武器质量、数量。

王安石变法被废的原因

1:官吏腐败导致政策初衷被改

上面的政策初衷都是为国为民,为什么最后成了害国害民?本质上的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而是官吏腐败的问题。因为官吏腐败导致原本惠民政策成为剥削百姓的政策,王安石的支持率大大下滑。而且青苗法的弊端(《流民图》)、保甲法的弊端(保丁自断手臂)动摇了宋神宗,宋神宗不得不罢相(王安石),新法也不得不取消。不去治官吏腐败的问题,反而是取消新法,这是明显的头疼医脚。苏轼最开始是积极反对青苗法的人,但是在青苗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改变自己的观点,青苗法被废的时候苏轼还为其鸣冤。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8)


很明显,新法正在慢慢被人接受,这期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正如马云说过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宋神宗承担了前面两天的残酷却死在了明天晚上,宋神宗不能向秦孝公支持商鞅一样支持王安石,这也是王安石的遗憾。

2:宋神宗做不到“三不足”

反对派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一个三不足的帽子,那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神宗问王安石的时候,王安石说:“古人认为天灾都是上天发怒的象征,是对君王行为的不满。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上天的规律,和君王的行为没什么关系、同样祖宗之法也并不能恪守成规,仁宗在位多次修改法律,何况陛下这种大有作为的皇帝。而且流言更不足惧了,百姓是最容易被煽动、利用的阶层,一些目光短浅的小人煽动百姓,对政策发表不满。但是这又有什么,只有成败显现时才能盖棺定论。今天听他(王安石)的,明天听他(司马光)的,反复动摇是不会成功的。”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9)


尽管王安石说的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宋神宗并没有做到“三不足”。正如那句话,“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仍旧过不好一生”,这些道理宋神宗知道,但是宋神宗并没有坚持下去。在新法颁布之后(熙宁七年),天大旱,反对派以天灾为由攻击新法,《流民图》也是这个时候送到神宗手里的。朝野大部分人都开始反对新法,此时还能坚持下去吗?宋神宗动摇了,如果强行推广新法,那么会导致民变进一步扩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宋神宗向“三不足”低头,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王安石可以不在乎民众,但是宋神宗必须在乎,因为没有民众支持的政权撑不久,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最终会摧毁宋朝。

3:反对派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的反对派太强了,王安石初衷是不加税赋而富国强兵,这期间一定会触及到商人的利益。历朝历代商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级,更别说重商的宋朝了。官僚(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对新法、商人反对新法(均输,市易)、地主反对新法(丈量土地,青苗法)、士大夫反对新法(保甲法、免役法),百姓反对新法(官吏腐败导致的苛捐杂税、强行摊派的劳役),请问王安石还有支持者吗?王安石的支持者也不过是宋神宗一人。王安石变法后确确实实提高了财政收入,因此宋神宗极力支持。但是随着反对派越来越多,宋神宗还能支持下去吗?在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下,王安石变法也不得不夭折。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初衷是为国为民)(10)


4:王安石急功近利

此次变法是匆匆上马的政策,王安石并没有展开试点工作,导致官员机构不成熟、民众对新法不熟悉、反对派团结起来反对新法。比如青苗法,王安石并没有算到官吏腐败的问题,因此在青苗法扭曲之后无力解决。而且王安石的改革派鱼龙混杂,这一点司马光还提醒过他,一旦你失势,那么你的手下势必会反对你。这一点在之后也验证了,王安石一手培养的吕惠卿最终把王安石打到了,而且昔日他的支持者成了最积极的反对者。王安石被罢相之后怀揣着遗憾离世,王安石变法也成了沧海一粟,变法最终成了春秋大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