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和讷亲都是清朝重臣,在朝中资历深厚,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当时也是乾隆最信任的两大重臣。然而有个人做官不久,却要乾隆同时撤销他们的职位,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廷玉是宰相(此人一当官就弹劾张廷玉和讷亲俩重臣)(1)

(刘统勋剧照)

这个人叫刘统勋,山东诸城人。

刘统勋出身于书香世家,几代人都是进士出身,受家风熏陶,他年幼时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雍正二年,26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刘统勋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先是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由于他才品兼优,很快入值南书房(皇帝的秘书处)和上书房(皇子读书处)。

乾隆继位后,大力提拔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

35岁的刘统勋先是被提拔为内阁学士,次年,又被升为刑部侍郎。

乾隆四年,刘统勋由于母亲病逝,丁忧回籍。

乾隆七年,刘统勋守孝期满,乾隆再次任命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让他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举止。

刘统勋上任不久,便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立刻在朝廷引发了轩然大波。

张廷玉是宰相(此人一当官就弹劾张廷玉和讷亲俩重臣)(2)

(乾隆上朝)

原来刘统勋在这道奏折中弹劾了三朝元老张廷玉和乾隆最器重的名将讷亲。

刘统勋在奏折中说,大学士张廷玉位及人臣, 家族在朝中做官者达19人之多,而他世代联姻的姚家在朝中为官者也有13人之多。经过考察,虽然张姚两家做官都是走的科举和袭荫这两种正途,但是由于百姓都在传张和姚,占半朝,因此应该抑制他们在官场上的势头,建议三年内不起用张姚两家人为官。

又说讷亲“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意思是说讷亲身兼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职位,在工作中独断专行,根本都不听别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乾隆能削减他的权力,让他自省改过。

当时的张廷玉和讷亲都是乾隆身边的重臣,特别是张廷玉,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用,还被雍正下诏,待其百年以后入享太庙。

刘统勋不过才上任,就弹劾这两大巨头,显然是不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朝臣们也等着看刘统勋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乾隆在批复中说道:“朕以为张廷玉等人平日果然敢擅作威福,那么刘统勋必不敢上此奏折。今天既然上此奏折,则证明张廷玉并无声势能钳制舆论,此乃国家之祥也。大臣责任很重,权力很大,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如果张廷玉因为刘氏此奏而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大学士张廷玉亲族甚众,因而在朝为官者亦多。如今经过刘统勋议奏,每个人都会更加谨饬为官,对张廷玉一家也有利无害。”

张廷玉是宰相(此人一当官就弹劾张廷玉和讷亲俩重臣)(3)

(弹劾张廷玉)

乾隆这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张廷玉等人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间接地肯定了张廷玉没有专权乱政。同时又夸奖了刘统勋不惧权势,敢于进谏的精神。所以乾隆在批复中强调,张廷玉万不可“芥蒂于胸臆”间。

除了批复,乾隆还将刘统员的奏折拿给朝廷官员传阅,并让他们学习刘统勋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的精神。

如此一来,新上任的刘统勋得到了乾隆的器重,他的名声也远播朝野。

刘统勋后来果然是个非常清廉的官。他为官多年,久居相位,又为乾隆所倚重,因此想要攀附巴结他的人多了去了,然而他对这些人一向没有好脸色,并且对家奴严加管束。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亲往吊唁,发现他家房窄屋小,家里一贫如洗,不禁涕泪横流,连声说自己失去了一位真宰相。于是亲自给刘统勋写挽联和悼词诗。另外又将他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要知道“文正”这样的谥号,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得到的,它在所有谥号中绝对是最荣耀的,整个清朝得到“文正”谥号的,一共也就8个人。可见,刘统勋在乾隆一朝,多么得器重。

(参考史料:《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