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莲池书院,还得从古莲花池说起。

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城(今保定市),杀众数十万,举城毁于战火。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并引城西的鸡距泉、一亩泉入城,临水建园,雪香园即其中之一。张柔将它赏给爱将乔维忠,雪香园遂成为私第园林。后来乔家没落,园中亭榭毁于地震,但是池中荷花年年开放不绝。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保定知府张烈文重建古园。万历十五年(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又大规模续建,遂名之为“水鉴公署”,此园遂成为官府园林。后因池中荷花茂盛而称 “古莲花池”。

乾隆去过壶瓶山吗(柴汝新)(1)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见古莲花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便奉旨建书院,名莲池书院。从此时起,这里是直隶省的高等学府——莲池书院的所在地。在此后的一百七十年间,这里不仅名师荟萃,而且人才辈出。张麟甲、尹会一、张叙、汪师韩、章学诚、邵瑛、祁韵士、何秋涛、王振纲、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硕儒名家都曾执教于此。此书院也曾涌现毕沅、王发桂、刘若曾、冯国璋、傅增湘、张继等高官显宦,还培育出贺涛、李景濂、谷钟秀、刘春霖、王树楠、李刚己、贾恩绂、高步瀛、吴闿生和宫岛大八(日本)等文学高材,以至形成以保定为中心的“北方桐城文派”和在日本的“张裕钊书派”。当时和稍后的文人称誉莲池书院为“北方文化的渊薮”, 实不为过。因此,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古莲花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乾隆十年(1745年),为了满足皇帝西巡驻跸的需要,直隶总督那苏图将古莲花池内的保定使馆改建为行宫,称莲池行宫。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字遐穀,号问亭、宜田,安徽桐城人,谥恪敏)主持下,莲池的建筑物作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景观焕然一新,突出的有“十二景”,即: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等,被誉为“城市蓬莱”。乾隆皇帝七次驾幸保定莲池行歌咏莲池书院和古莲花池景物的诗篇,目前可查的有50 余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二十三日丙申,上诣皇太后行殿请安,幸莲池书院,赐随从王公大臣、直隶总督官员等宴。是日,驻跸保定府大营。”乾隆皇帝为莲池书院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写道:“西巡回驻郡城边,便幸莲池读爱莲。不必有花识君子,所欣此地育英贤。杏花竞绘二月景,苕芷平分一亩泉。指点前番觅吟处,绿碑重续丙寅年。”中心意思是在莲池读周敦颐《爱莲说》另有一番意境,不一定等到有了莲花的季节才认识君子,所欣慰的是莲池书院培育了一代英贤。

乾隆去过壶瓶山吗(柴汝新)(2)

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莲池书院,被此处的美景所打动,命随行的张若澄作画,并留诗《命张若澄图莲池书院因而有作 》一首。张若澄《莲池书院图》绘就后,乾隆皇帝又题诗《题张若澄<莲池书院图>因叠前韵》一首。且将以上两首题诗分别题于张若澄绘的《莲池书院图》的两端。

此画为珍本,工笔彩绘,横215.5厘米,纵35.6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若澄,生卒年不详。字镜壑 ,安徽桐城人,相国张廷玉次子,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官至内阁侍读学士。清代著名画家,工山水,善画梅、兰,兼长翎毛走兽。其山水画学文徵明而能自成一家,称誉于时,在京城影响甚大。

我们先读乾隆皇帝写的第一首诗《命张若澄图莲池书院因而有作》,诗云:“平生喜图画,谓是足神趣。佳境率传真,以志心所慕。莲池古名胜,况是兴贤处。前岁历保阳,曾一临銮辂。敞轩旷怡神,洼池淡神虑。假山峰侧面,应有旧题句。了了粉本具,命汝为分布。同异故堪证,即离宛可悟。待我返巡跸,卷阿再亲赋。”诗的大意是:我平生喜欢图画,认为它能满足精神和情趣。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般能够如实描绘,用来记住自己心中所思念的仙域。莲池是古代的风景名迹,况且是贤人兴起之地。前几年我经过保定,曾经让车驾来过一次。园里宽敞的门窗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欢愉;低洼的池塘里流水清澈,使人心神淡泊,远离名利。假山石的侧面,应当还留有我前一次的题诗。此次画稿已经具备,景观面貌清楚明晰;命令你帮助区分和布局。有异同之处本来可以用实景验证,即使离开实景仿佛也可以追忆而清晰。等我西巡返回这里驻跸,再在画卷的末端题写诗句。

乾隆去过壶瓶山吗(柴汝新)(3)

本篇以命令臣子绘制莲池书院图为题,全篇处处扣题而写。开头两句写自己爱画和爱画的原因。作者对山水画的喜爱不是停留于外在的线条和色彩上,而是深入其内在的美,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达到“足神趣”之目的。第三、四两句写对“传真”的风景画的看法,认为它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记住“心所慕”。这四句是“命张若澄”的起因。“莲池”以下八句转入写自己对莲池书院的喜爱,莲池书院是作者要求张若澄描摹的对象。作者喜爱此地,一是因为它是“古名胜”,二是因为它是“兴贤处”,三是因为这里的风景能够使人“旷怡神”,“淡神虑”。为了它,作者曾经“一临銮辂”,假山侧面留有“旧题句”。全诗最后六句写布置任务和自己对画做的承诺,紧扣“命张若澄”四字。这是一首五言古体,全诗押仄声韵,一韵到底。在《佩文韵府》归韵表中,此诗韵脚“处”、“虑”属去声“御”部,其余韵脚属去声“遇”部,两部通押。

我们再读乾隆皇帝写的第二首诗《题张若澄〈莲池书院图〉因叠前韵》,诗云:“昔读濂溪书,每爱爱莲趣。是地名莲池,孰不生景慕?忆我丙寅秋,曾一至其处。今岁西巡归,保阳驻行輅。乘间复来游,散洒怡神虑。遥帏搴纵览,棐几凭搜句。置之若澄图,曲折高下布。浮屠亦传斯,极乐可证悟。儒墨岂同道,吾兹故不赋。” 诗的大意是:我过去读周敦颐的书,每每喜爱《爱莲说》的情趣。这地方名字叫莲池,谁不产生仰慕的情愫?回想起我在丙寅年秋天,曾有一次来到此处。今年西巡武台山回来,车驾在保定城停驻。趁空闲又来游览,洒脱不拘使心神愉快畅舒。远远地就掀起车帷放眼任意观看,凭靠着几桌寻求好诗句。张若澄把它画在图画上,曲折的格局和高高低低的地势一一展布。佛教也传说有莲花池,它宣扬西天极乐世界的佛理可以通过修持而领悟。佛教同我们所信奉的儒家哪里是同一思想体系?因此我在这里不再把诗写下去。

乾隆去过壶瓶山吗(柴汝新)(4)

此诗题于张若澄的《莲池书院图》上。作者在《命张若澄图莲池书院因而有作》中曾承诺“待我返巡跸,卷阿再亲赋”,此诗即其践诺的诗。头四句写因喜爱《爱莲说》而对莲池书院产生“景慕”之情,当然也存在对其父雍正皇帝于1733年下诏各省在省会创办书院的崇敬。第五、六句写“丙寅秋”来游,这是“景慕”的具体行动。“今岁”以下十二句着重写本次来游的情形。其中“乘间”以下两联,描述来游的心境和活动。上联虚写,写此次游赏是“乘间”而来,总体感觉是“散洒怡神虑”。下联实写,“遥帏搴纵览”承“乘间复来游”句,远远地就掀起车帷放眼任意观看,具体表现出来游的急切心情;“棐几凭搜句”承“散洒怡神虑”句,凭靠着几桌寻求好诗句,具体表现洒脱不拘和心神愉快。“置之若澄图,曲折高下布”,赞扬张若澄的《莲池书院图》,它把书院的格局和地势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照应题目,也是题图诗不可缺少的部分。全诗的最后四句,贬斥佛教,用来反衬弘扬儒学的莲池书院,并非题外之意。

(作者介绍,柴汝新,1964年出生,河北故城人,研究馆员,保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