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全国一等模范教师阿角同志在第一次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发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四川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历任校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四川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历任校长(西昌师范学校学生优秀事迹介绍)

四川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历任校长

1955年9月,全国一等模范教师阿角同志在第一次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发言

阿角,又名余文秀,彝族,女,1933年出生,西昌市礼州镇六村人,西昌师范学校简师班学生。

解放前夕,她读了几个月的初中后考入西昌师范简师,以后又考入后期师范。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党的教育,阿角成长进步很快。1951年9月她和同学们一起到河西参加了追悼党的好女儿丁佑君烈士大会,从那时起她就暗暗下决心向丁佑君学习,做一个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人。1952年,她看了电影《刘胡兰》。刘胡兰为党为人民事业慨然赴死的英雄形象,也使她久久不能忘怀。以后每当她遇到困难时,这两个青年英雄的形象就教育着她,激励着她。

1952年秋她参加了思想改造学习,学习了模范教师史瑞芬、田桂芝的事迹,认识到教育工作也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工作,也需要人。于是下定决心从事教育工作。她当时想:彝族人民虽然政治上得到解放,但经济、文化上还很落后,我应该到那里去工作,把毛主席和党对彝族人民的关怀带给他们。因此,1952年10月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时,她就主动要求到凉山地区去。

1952年初冬,她被分配到凉山金阳县灯厂小学。于是她身背草鞋徒步跋涉来到金阳。这里虽说是汉区小学,但也只有两间小房子,13个学生。于是她一家家地去访问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解读书的好处。不管天晴下雨,每天放学以后,灯厂的居民们就看见她走门串户,一天天地,学生人数在增加。一些家远住校的学生没有被子,她就把自己的毯子拿来给学生盖;年龄小的就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睡。有的学生没有伙食,她又帮他们想办法,教他们团结互助,利用星期天去山上打柴……。她以母亲的心疼爱着孩子们。她自己却由于从昭觉到灯厂来时,走了四天的路,脚肿了。到灯厂后,又没有休息和治疗,因此脚和下肢由肿变成了疮。但她没有时间去管,每天颠簸着忙来忙去。

一天晚上,她睡熟了,忽然觉得脚上冷冰冰的,房间里亮晃晃的。她一骨碌坐起来,才看见:六、七个学生悄悄地围在床面前,一个学生打着灯笼。一个学生的母亲在给她的脚上敷药——这是她从十里外的山上挖来的草药。孩子们知道在白天老师是不肯让他们替她敷药的,所以才想出这个天真而又诚挚的办法来。母亲的心、孩子的心,温暖、鼓舞着她。

两个月后,她又被调到马日脚(今名马依足乡)去创办民族小学。马日脚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十分荒僻,从来没见过学校是什么样子。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没有校舍,没有学生,也没有住的地方。当地许多彝族老乡对共产党、人民政府还有怀疑,对阿角同志有很大顾虑,说他虽是彝族,但参加解放变了心,一见她去就赶快关起门或远远躲开,连烧柴、蔬菜都不卖给学校。但阿角同志并不灰心,她决心向刘胡兰、丁佑君等英雄学习,最后只好住在一个彝族头人家里的猪牛圈旁边,就开始了工作。那晚,她与猪牛为伴,用碗盛清油点着照明,边看书边想着怎样去组织学生。夜深时忽闻一阵呻吟。原来是老管家的女儿生病了。阿角就用清凉油给她治疗,并抓住时机进行宣传,讲明她是人民政府派来为彝族兄妹办学的。管家婆婆感动了,第二天,她就到处宣传动员,土司送来两个孩子,管家也把女儿送来读书。终于有了三个学生。

1953年1月底,学生增加到九人。 晚上,她和孩子们住在家支头人家的火塘边。白天则带着他们到山坡上的大树下学习。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用小石子、四季豆摆新彝文给他们看,木刨花扎成团当球打,玉米穗捻成条点燃记课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毛主席的道理不学傻子样,文字不识瞎子样”的童谣,在沉寂的深山响起。她还担负起了料理九个孩子的生活的全部工作。有一天夜里,几个孩子都病了,头痛呕吐。她整夜地为他们擦揉、喂开水,守护着。日子一长,群众把对阿角的怀疑、冷淡,逐渐变为热心帮助。彝族头人把从来不许外人进去的碉堡,慷慨地腾出一层给学校用来储藏物品。有的让出一部分来给学校作厨房,还有的群众则送来木匙子,蒸笼等用具。她经常给孩子洗脸、洗手、洗脚、洗补衣服。还把从云南买来的大米给学生吃,自己却吃四季豆饭。天气冷了,她把衣服脱给学生穿。学生病了她一晚到亮抱在怀中照看。她还熬夜帮老乡把政府发给他们的布裁剪缝制成衣服。有一天,她、孩子们及彝族老乡都在火塘边烤火,一个不想读书的学生突然拿起一根柴火往她脸上烧去,她的脸被烧起了泡。学生们、老乡们都静下来看着她怎么办,她把那孩子抱起来,抚摸着他的头说:“不要怕!我不怪你!”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结果。这事很快地传开了。老人们感动地说:“我们见了这样的老师,就知道毛主席的好了”。随着学生的增加,1953年8月民族小学开始建房,广大群众也明白学校是怎么回事,都热心参加,有的送木料、有的送草,学校新建起了三大间教室、宿舍和厨房。彝族群众把学校称作是“我们马黑梁子的雀儿窝”。既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又是解决疑难纠纷的场所。他们说:“阿角是懂得毛主席道理的人”。 由于她和群众亲如一家,又热爱学生,当地群众按彝族女儿的取名习惯亲昵地叫她“惹兹阿角”,孩子们则都叫“立木阿角”(阿角姐姐)。入学儿童也由开始的3名,增加到3个年级74名。阿角除了白天教孩子读书,晚上还办青年识字班,讲实行民主改革、翻身解放的道理。说明只有听毛主席、共产党的话,彝族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党的教育培养,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充满了革命的乐观精神,和群众打成一片,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54年加入共青团,1955年2月先后被评为西康省一等模范教师和模范团员,同年7月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195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大会上,她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副主席、朱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选为主席团成员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在主席台第一排上就坐。并被确定为中央对外宣传的十名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国庆节时,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中外贵宾,阿角代表中国青年出席,周总理来到阿角面前同她碰杯。并向外国客人介绍:“这是我们四川省大凉山的文化播种人,是个少数民族教师”。同时送给她一只手表,关切地说:“你戴上表,就用不着燃玉米穗记时了。”

会后的日子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苏联真理报》都在登载她的优秀事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电影院也在上映有关她的事迹的纪录片。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口号震撼着年轻人的心。一个“向阿角学习”的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激励了整整一代青年人。

1956年阿角从马日脚调到昭觉民族小学(1958年改为民师附小)任副校长。初到时,学校一切都很混乱,有的老师想离开,有的教师地方民族主义严重,而领导上要求从这年起把这所小学办成全州重点,要在全州起示范作用。阿角深知要做好学校的领导工作就要虚心学习,要团结教师,发扬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她主动去和老师研究工作,关心帮助老师。1958年8月阿角已怀孕7月,身体也不好,但她仍不辞劳苦地坚持工作,领导上为照顾她的健康,曾几次动员她休息,她不仅不愿意,而且还经常利用夜晚时间,深入到公社去了解学校招生工作中的思想问题和具体困难。在产假中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做同志的思想工作。

在工作中,她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如该校第一班人数较多,思想问题亦较复杂,阿角就首先兼任了这个班主任工作,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帮助附近农民收获庄稼,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习惯。对奴隶和劳动者子女,她经常耐心地教育培养,使他们成为团队班会干部,独立工作,这些学生后来很多成为了凉山州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阿角不仅经常组织全校师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在校内组织了粉笔生产小组、家具生产实验小组和理发服务小组,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又得到劳动锻炼。

为了满足彝族人民学习文化的要求,阿角发动全教师把文化送上门,从1958年秋季就开始设立校外班分儿童、青年、成年各种班级。在校内还办有业余扫盲班,得到公社党委和彝族群众的好评。担任了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附小校长。

1960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3年任金阳县中心学校校长,1972年调往美姑县任文教局副局长。1982年调任凉山州教育局业教科副科长,1985年调成都,任省政协一至七届的委员,是省政协五、六两届民族委员会的专职副主任。

在四川省政协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上仍默默地为民族地区文教事业的繁荣作奉献。她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提出报告,解决问题。在凉山大学办学困难时,她大声疾呼给予支援;为解决民族地区文化生活贫乏状况,她呈报中央、省有关部门在美姑县建起影剧院。

在毛主席“要教育好下一代”的教导下,她身体力行,竭尽全力,为凉山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成绩。所培养的学生遍布凉山各地,其中有各级党政领导,有特级教师、经济师、企业家、著名歌手。至今她仍倾心竭力为凉山的教育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