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一个考生在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就被称为“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十七个文三元,四个武三元。“三元”人数有些许争议,但出入不大。

科举考试上榜: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获得者都在这里(1)

文三元(17名)

唐朝: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

金朝:孟宋献;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黄观、商辂、李骐;

清朝:陈沆、钱棨、陈继昌。

唐代三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贞元三年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就被降职,不久病故。

武翊黄,字坤舆,唐宪宗元和元年状元及第,官至大理卿。晚年为妾虐待发妻,政敌甚多,不容于朝,流落他乡,生卒不详。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官终左司郎,嗜茶。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科举考试上榜: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获得者都在这里(2)

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官至知制诰。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为宋仁宗时名相,智除丁谓,政绩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寘(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他两娶宰相女,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建树颇丰,书法家,论著家。

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

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科举考试上榜: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获得者都在这里(3)

明代三名

黄观(1364—1402),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

李骐(1378—1425) ,本名李马,字德良,一作彦良,福建长乐沙京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谥号文毅。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

清代三名

陈沆(hàng)(1785~1826)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授官翰林院编著,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之一。他能诗善文,善书法。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科举考试上榜: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获得者都在这里(4)

武三元(四名)

连中三元的四个武状元

尹凤(1523—1598),字德辉,别号在竹,江苏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举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会试、殿试中,连获第一,官拜参将。后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尹凤的事迹,为南京人津津乐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骄傲。

王名世,(1567—1646),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因明崇祯四年之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官居锦衣卫千户,封明威将军。武艺、诗词、书法,合称“三绝”。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顾麟,字号、籍贯均不详。清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武进士第一人。此科会试,兵部侍郎于敏中知此次武举。户部侍郎嵇璜为此科武会试正考官,工部侍郎董邦达为副考官。殿赐顾麟等59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顾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顺天乡试解元,后连捷为甲戌科会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顾麟又在天下数以百计的贡士中独占鳌头,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