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我们知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1)

我们已经了解,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荀子。荀子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第29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2)

荀子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荀子·劝学篇》中写道:“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diàn音电)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这段话是荀子在劝诫他的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学生终究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3)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兼并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在大中华的版图上仅仅剩下了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诸侯国。在思想文化方面,诸子百家的若干流派也逐渐发展到了各自的成熟期。就像整个天下逐渐走向融合、统一一样,在学术上诸子们也呈现了相互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趋势。而荀子就是引领当时学术发展的主要人物。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4)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学说,并且大胆吸收和借鉴了墨家、法家、道家等各个流派的合理的成分,使得儒家思想再次显赫一时。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大批学生慕名投奔于他的门下。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5)

在当时的稷下,各门各派云集,大家畅所欲言,思想极其活跃。据《史记》记载,荀子在齐襄王时代就颇负盛名,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祭酒”就是稷下学宫的学术官员,一定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才能够胜任。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6)

当时,包括后来声名显赫一时的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也正是因为他的两名弟子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其实,荀子是一位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老师,他本人也十分注意吸取别人思想中的营养。所以,在荀子的学生中,出现各持己见、思想分化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荀子的众多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是浮邱伯、韩非子和李斯。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7)

据史料记载,浮邱伯忠实地继承了荀子的儒家学说,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申公等弟子,为儒家思想代代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西汉时期儒家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8)

韩非子选择性地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他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只能以严苛的法律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他彻底抛弃了荀子的以礼治国的理念,主张以法治国。也正是韩非子,日后彻底颠覆了儒家的显赫地位。他赫然提出要铲除五种社会上的“蛀虫”,排列第一的就是儒家。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9)

如果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鼓吹者,那么李斯就是法家理论的实践者。离开荀子后,李斯投奔秦国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最终帮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地理上统一中国之后,李斯又试图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民众的思想。

俗语一千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10)

在荀子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竟然在背离老师的道路上,走的如此之远。待续……

谢谢大家关注俚言的原创文章,《诸子百家》共计100讲。

文中引用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