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桂枝汤之注释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伤寒论》)

何为解肌?和解肌肤的意思,桂枝本为解肌,意思就是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肤之方,那如果这个人呢,出现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就是出现这些症状呢,就不能用桂枝汤,为什么不能用呢?脉浮紧,汗不出者,这是麻黄汤证,在太阳病篇(一)中的第一句条文解释里面有写到:“一类呢,是皮肤腠理致密紧张者,比如年轻强壮男子,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且紧,无汗的症状,则予麻黄汤。”桂枝汤是和解肌肤之方,麻黄汤是纯发汗之方,功效不完全相同也,此句条文写明了桂枝汤及麻黄汤应用上重要的鉴别点,故仲景先师复申此言,当需识此,勿令误也,大书特书,以示警告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

意思是太阳病且有桂枝汤证的患者,服用桂枝汤,其烦理应当即可解,但是反而不解,先刺风池,风府两穴,再予桂枝汤即可痊愈。我们先来看看风池、风府两个穴位,(1)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左右各一个(2)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那为什么要刺此三穴呢?本条病症为太阳病,故应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之所以头项强痛,在太阳病篇(一)中的第一句条文解释里面也有写到:“为什么会出现头项强痛呢?这是因为人体头部,项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强,气血在此凝滞导致的”若此时头项部充血比一般要厉害时,虽予桂枝汤,但是气血阻滞药力致使症状不解,故刺此三穴,使淤滞气血得以流通,也就解决了药力被阻滞不通,再予桂枝汤,药力就能祛病邪外出。

伤寒论太阳病歌诀(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1)

风府穴、风池穴

8、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

此句条文中的外证未解,意思就是头项强痛、恶寒等症状还没有得到解决。故应该还是进行发汗处理。予桂枝汤。

9、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

外证未解,与上句意思一样,头项强痛、恶寒等症状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不能发汗,发汗就是错误的治法,想要解决这些外证,还是得用桂枝汤。

10、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此句条文中,本应该用桂枝汤发汗的太阳病,却运用麻黄汤发汗太过,发汗治疗后病还是没有好,再用下法以泻下,一再误治。故特加“复”字。但是经过一再误治,发现脉象还是在浮脉。凡呈浮脉者,病在外,即在表之候。用下法当然是错的,宜用发表为正法。故当用发表剂治其外证。即可愈之。发表剂宜用桂枝汤。

11、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藏即内脏之意,医者诊患者内脏并无其他病症,则其病症在表。患者有时时发热,自汗出,久不愈的表现。那我们在患者发热、自汗出之前予桂枝汤。患者便会痊愈。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论》)

此条文前半段,论述的是桂枝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所在,尿的性状十分重要。大承气汤与桂枝汤证,都可以出现头痛,发热,十分相似。但是大承气汤证,属于里证,就是消化管道有急性炎症影响头脑而出现头痛,影响在体表便会出现发热。且小便是赤浊的。那桂枝汤证呢,是表证,病邪主要在体表,主证就是头痛,发热,内脏无病变,尿液常常是澄清的。后半段“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指的是若患者头痛有热,并且小便清。头痛很厉害的话,必衄血,此证宜用桂枝汤。太阳证为什么会出现头痛,前面有过解释,因为人体头部,项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强,气血在此凝滞导致。那为什么会出现衄血呢?当头项部充血达到最高时,比刺风府、风池穴才能的头痛还要充血旺盛时,血压亦随之亢进,血液往往会突破人体筛骨蜂窝部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外出而成衄血。当衄血后,血压也随之降低,血液也较比之前流畅。头痛会随之好转。这就像是第7条条文刺风府、风池一样的道理。除去了阻滞药力的原因。桂枝汤能尽最大力量发挥能力。故头痛,衄血都可以得到治疗。

13、伤寒,医下之,续的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对于此条文,刘渡舟老先生解释的很详细,以下是刘渡舟老先生的原话:

伤寒是没有下法的,所以前面的条文说本应汗之,而复下之,此为逆也。看起来是伤寒,法当发汗,而下之,这是错误的,因而造成底下这种情况,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就继下药之后没完了,继续下利,同时呢排泄物是清谷不止,清,我们解释过,如厕叫做清,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完谷不化,清谷的“清”在这块是个动词,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那么本来这里头没有病,这就是诛罚无辜了,由于泻药,里边虚,里为热,由于这个误治,反而为虚寒下利清谷之病了。那么这个时候表还不解,“身疼痛者”,那么这个要是里虚寒,而有表证,应该舍表救里,这是定法,头前也讲了,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他不是由于这个误治,那么这个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而里证需要温补,你就要舍表救里。如果里证需要攻伐,象太阳阳明这种并病,那你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是我们要知道的。

“后身疼痛”,然后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调者”,虽然误下,但是清便自调,清便自调就是大便正常了,没有续得下利而清谷不止,没有这种情况,这个身疼痛还是表没解呀,那你还得解表,别管里了,他里没有问题嘛,这是一个解释法。这还可以这么解释,那么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经过救里而清便自调之后,这时候你再解表,也讲得通。这一段啊也有两个看法,一个说的虽然误下,没有上边的情形而清便自调,那要有身疼痛,急当救表,这个讲法也行;另一个呢,就是已经有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急当救里,里救之后,已经清便自调了,这阵你再救其表,都讲得通。对于这段文字,这两种说法都有理的。究其实作者着重哪一点,也不得而知。据我看呢,还有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对,一个是应该发汗而误下,误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谷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谷呢,这就是虚寒了,这里的定法就是先救里后解表,否则,没有这个情形,身疼痛还是表没解,该解表还得救表。那么救里呢一般用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这头前也讲得很多了,桂枝汤的应用啊,都是根据体液有丧失之后了,发汗后,下之后,头前有嘛,亡血,亡津液,这个时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黄汤,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这也是定法了。在临床上,无论他吃了其他的发汗药,或者吃了泻药,这个表没解,虽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黄汤,要使桂枝汤。所以这个地方他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地肯定了,这要注意。那么开始得病就没有汗,那你当然用麻黄汤,在伤寒这个阶段。

未完待续---

伤寒论太阳病歌诀(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2)

医圣(张仲景)

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让中医融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