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侠本想着上一篇文章完结就翻篇儿,继续下个话题,结果突然就看到了一条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信息。
恰巧这两天写的内容又和“孝”有关,因此这则消息里的父与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大家好,我是五分侠,今天我也插播一条吧,聊聊:曾参耕瓜。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他的父亲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记载了一则故事:
曾参在瓜地锄草,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晳发了怒,拿起大棍子就向他的脊背打去。曾参倒在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
过了一会,曾参苏醒了,高兴地站起来,走上前对曾晳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说完回到屋里,弹着琴唱起了歌,想让曾晳听到,知道他身体没有问题。
孔子听到这件事发了怒,告诉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参自以为没错,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
孔子说: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gǔ)瞍(sǒu)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瞽瞍想使唤他的时候,他没有不在身边的;但要找他把他杀掉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瞽瞍用小棍子打舜,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有失去尽心进孝的机会。
现在曾参你侍奉父亲,挺身等待父亲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这样做,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天子的子民,有哪样罪比得上呢?”
曾参听后说:“我的罪过太大了。”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看完了这则故事,大家大多讨论曾参,但是我却想聊聊父亲曾晳。
首先,有小主可能会说,儒家提倡的不是“父慈子孝”吗?怎么能打曾参呢?此话不假。
《礼记·礼运》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父慈子孝”。
韩非子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孝子出于严父之家,只有父亲严厉,子孙才会害怕,从而顺从长辈,最终达到所谓的“孝”。
不难看到,历史上有很多“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案例,因此,虽然儒家追求的是“父慈子孝”,但是对于韩非子的观点还是给予默认的态度。
所以才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做法。
其次,不能把父亲的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
父亲对曾参大打出手,从目的上讲,并不是要致曾参于死地。
曾参挨揍底子上是因为自己的“技艺不精“,在锄草的时候斩断了瓜藤。如果曾参业务素质过硬,父亲夸还来不及,又怎会去揍他呢?
“打”只是父亲惩教曾参的一种手段,本质上还是父亲为了让曾参长个记性,能够在以后锄草的时候不要伤及瓜藤。说到底,也是为了曾参好,免得将来挨饿。
不过,曾参的父亲下手确实是重了。
所谓惩戒教育,重在“教育”而非“惩戒”,因此父亲在动用雷霆手段的同时也得有菩萨心肠。
即便父亲下手是为了曾参好,也要明白,“好”必须建立在“曾参活着”的前提下。
因此,父亲下手揍曾参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虽然儿子弄坏了瓜藤,但是儿子平日里还是很孝顺的。你看,为了让自己放心,这才刚打完曾参就弹起了琴。
再者说了,儿子真的打没了,自己不但落了个不义的名声,最关键的是以后的瓜由谁来种呢?
话再说回来,孔子说的“大杖则走”其实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的,虽然眼前要挨毒打,曾参确实应该保命为先,但是事后双方冷静下来不难发现:只有曾参自己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改良耕瓜技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是不是这个道理?
最后,故事里虽然没有记录是否有看客在添油加醋,为父亲拍手叫好,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弄坏了瓜藤,我觉得父亲曾晳完全不至于下如此重手,所以论当时的情况,其实这类人应该是有的吧?
因此,比起父亲,添油加醋的人才最可恨。
当然了,我确实在就事论事。
五分侠
2022年10月10日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