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清宫戏比较靠谱的——我是说比较倾向于历史剧而不是穿越戏说魔幻那一类纯娱乐胡扯淡的,应当首推《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这两部戏,都拥有众多的拥趸,相互之间还时常发生争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雍正王朝电视剧取得了哪些成就近几十年来最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雍正王朝电视剧取得了哪些成就?近几十年来最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雍正王朝电视剧取得了哪些成就近几十年来最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近几十年来,清宫戏比较靠谱的——我是说比较倾向于历史剧而不是穿越戏说魔幻那一类纯娱乐胡扯淡的,应当首推《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这两部戏,都拥有众多的拥趸,相互之间还时常发生争执。

我的态度有两点:第一,不能把这两部戏视为可信的历史,他们诚然有相当的历史真实,但也充斥着太多的谬误、改编,所以绝不可当历史来看,我下面和今后要写的东西都是要建立在这个最重要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二,在第一点认识的基础上,把这两部戏纯粹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的话,我是绝对佩服和喜爱《雍正王朝》的。

我接下来要写的几篇文字,极有可能会刺激到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会遭到他们的质疑、抨击甚至还有可能是谩骂,这些我都可以预见到。但那也没办法,我绝对无意挑动什么,我写的是心中的真实想法。

我也没有很系统的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以下算是第一篇吧。

题目:虚构、错讹和荒唐

不好意思,开篇先批评。

虚构、错讹和荒唐,这三个词,看似意思相近,其实我认为性质是不一样的。虚构是故意的,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手法;错讹来自于知识不足,搞错了一些东西,应当算非故意;荒唐,则是无知可笑,连常理都不通的。

《雍正王朝》里边,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有很多,有些是明显的虚构或者改编。比如:

1.虚构出来的人物乔引娣、张五哥、刘墨林、郑春华、孙嘉诚(历史上有个孙嘉淦但性格命运完全不同)、任伯安和他的《百官行述》、魏东亭、坎儿、翠儿等等,太多了。

2.对有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做了过度美化,比如田文镜——何止田文镜,这部戏里过度美化的第一个人物就是主角雍正,简直写成了圣人,历史上的雍正论道德人品撑破天也就能赶上这部戏里的雍正的一半。张廷玉也没有电视剧里那般完美。

3.对有些真实历史人物又作了刻意贬抑。比如太子胤礽,真实的胤礽绝不是电视剧上那般庸碌无能;真实的胤禩没那么阴险;真实的年羹尧虽也有些暴戾、跋扈和桀骜不驯,但远不如电视上表现得那么坏,他的死更多是皇帝猜忌和诛杀功臣。

4.对有些真实历史人物的履历命运作了几乎全新的虚构。比如邬先生历史上原本是田文镜的谋士,在戏里变成了雍正在潜邸时期的心腹幕僚;李卫可不是什么小叫花子、潜邸奴才出身;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历史上是乾隆九年辞官,一年后病死,不是因雍正恩科科场舞弊案被杀的,而他的哥哥张廷玉其实在康熙年间并未得到如此重用,因为还比较年轻,他是在雍正朝才倍受宠信的,以至于雍正嘱托儿子要让张廷玉将来作为唯一的汉臣配享太庙,当然到了乾隆朝他却倍受打击、晚景凄凉,好在最后还是入了太庙;图理琛、诺敏都是历史上隐约有其人但人生经历完全不同。

5.对参与夺嫡的其他皇子的最终归宿的交代有诸多不实之处。胤禩、胤禟都死于雍正四年,大约相差一个月左右,死得都很惨很惨,比如胤禟(确实被他皇帝四哥改名叫赛思黑,一如老八被改叫阿其那),李绂(对你没看错就是戏里那个所谓读书人领袖李绂)奉旨监押他,大热的天被囚禁在高墙之内的小院子里,只允许给“下贱饮食”,其余则“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都不能给,几度中暑昏死,冷水泼醒了事,很快就被折磨死了,所以老八老九根本不可能像戏里那样到了雍正中后期还发动什么逼宫政变搞八王议政(这个政变根本也是子虚乌有);三爷胤祉到了雍正朝可没戏里那么受尊重,而是被他皇帝四弟圈禁在了景山,同样被圈禁在景山的还有雍正的亲弟弟,十四爷胤禵,他并没有一直在景陵守墓。

6.人物关系也有不实之处。比如戏里老大和老八不对眼,实际上老大仅仅恨太子老二,和老八胤禩倒是关系很好,因为老八是跟着老大他娘长大的;戏里老十三和太子关系很好,其实不是,他俩关系相当不好;和太子关系好的倒正是雍正,因为他小时候曾经被太子抚养过一段时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戏里雍正和母亲关系还不错,事实上相当不好;戏里雍正因为恨年羹尧而冷落年秋月,历史上雍正皇帝对年妃一直非常非常宠爱。

7.很多情节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变形改编。比如送死鹰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称作“毙鹰事件”,与戏里演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事情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根本与胤禵无关,而是八哥胤禩送给康熙的,送了两只,谁知等送到的时候两只鸟都奄奄一息了,很可能是送鹰的人路上照料不周。康熙大怒,因为海东青是满族最高图腾,送死鹰岂不成诅咒了么?康熙对胤禩从此厌恶至极,说了一句绝情的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张道士事件也确实有,但不是老十带给老八的,是老大胤禔送给老八的。胤禔魇镇太子倒基本符合历史真实。

另外对于宪宗新政,也有简单化之嫌疑,仿佛就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其实新政远不止这些。还有,雍正的追比国库欠款,其实是发生在即位之后,情节与戏里演的也有很大差异。

8.对当时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忽略。其实康熙朝,身边绝不是只有马齐张廷玉佟国维,还有很多人啊,索额图、高士奇、陈廷敬,雍正朝也还有重要心腹鄂尔泰,可是在这部戏里连名字都没出现过。

9.还有一些,难以归为某种类型。最大的就是整体对雍正的美化和塑造,即位后的勤政是符合事实的,但他也不至于那么难那么苦,看看他留下来的好几张行乐图就知道了。此外,即位之前的雍亲王胤禛并没有戏里演的那样是一个大家庭里“只默默帮老爷子干活而不争财产”的好儿子,他确实很会干事,但更会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大多数时间比较低调。雍正即位过程至今仍是历史迷题,戏里为了塑造他,直接表现他是父皇病榻前奉诏即位,这倒也罢了,无可厚非,问题是为什么设计了康熙预先藏遗诏于正大光明匾后、他死后隆科多去取遗诏的情节?这就是所谓“秘密立储”制啊,它的发明人是雍正皇帝而不是他爹!

以上所指出的,是《雍正王朝》里的众多不合史实之处。怎么说呢?很难讲这些是好还是不好。我总觉得不太好,其实不这样做,就尽量照着历史真实去表现,也足够精彩啊,何必一定要结构重组?(当然有些非常好,比如虚构的人物乔引娣,简直是这部戏里最大的亮点之一,以后详谈。)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不实之处”大多总还是作者为了塑造他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有意为之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似也无可厚非。

但是!!!另一部“神剧”《康熙王朝》,那就完全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了,那叫做——荒唐!或者也可以叫荒谬、滑稽、愚蠢、可笑、low……它照样有一大把一大把的不合史实之处,不具体分析了,但它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这个,而是荒唐可笑。

我们打个比方吧。你路过一户陌生的人家,你并不认识这家的人,你以前也没进过这家的门,现在突然把你拉到院子里,你在很大概率上依然能准确判断哪间房子是正房、哪里是厕所,你看到这家的人,你会自然地叫年岁大的男性为大叔大伯,叫一个毛头小子为“小兄弟”,你绝不会把人家的正房看成厕所、厕所认成正房,也绝不会跟老头叫兄弟跟小伙子叫大叔。

《康熙王朝》犯的,正是此类错误——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缺乏起码的常识。

——孝庄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我孝庄”,要知道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被称为“孝庄”,因为那是她死了之后才有的谥号。

——明珠可以大摇大摆地随时进出他皇妃“妹子”的寝宫!而且一口一个“妹子”!这简直是要造反啊。清朝礼法森严、宫禁森严,命妇们无诏也不可能随意进宫看望妃嫔,何况他一个大男人。他就是见了他“妹子”也必须规规矩矩退出好几米之外,磕头行礼。想想红楼梦里的贾政吧,那可是当爹的见女儿,但女儿是贵妃了,她爹也得老老实实下跪称臣。

——女人说往外跑就往外跑,打着仗也能突然出现在两军阵前呼吁双方停战。

——宫廷建筑、内部装饰乃至于人物服饰不知道是从哪里搞来的风格,根本不符合事实。

君臣之间、同僚之间经常说话直来直去,像小孩吵架打架,毫无庙堂的稳重感、历史感、庄严感。

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

简言之,它整个的构造材料、色彩、气味已经完全让我反感了,我没有一点办法入戏,更何况它的情节和表演照样无法令我喜欢。这个以后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