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永平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很诧异,太极拳哪有“构”一说?哎,你还别说, 修炼太极拳者对“构”的概念多半是陌生的,因为笔者询问过N个太极拳者,均茫然无解其实“构”并不是笔者的臆造和发明,而是陈鑫老先生所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太极拳的拳法是怎么发力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太极拳的拳法是怎么发力的
作者:罗永平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很诧异,太极拳哪有“构”一说?哎,你还别说, 修炼太极拳者对“构”的概念多半是陌生的,因为笔者询问过N个太极拳者,均茫然无解。其实。“构”并不是笔者的臆造和发明,而是陈鑫老先生所说。
何谓“构”?《陈氏太极拳图说》卷一,陈鑫在讲解第二势“揽擦衣”时说:“下着之机已动于上着之末,而后下着接住上着而起,是为构。构者,下着之笋(原文是“笋”,应为“榫”,为理解便宜,下文以“榫”说—笔者注)与上着之笋相接而合者”。很清楚,陈鑫用“榫”作比喻,要求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处要象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那样匹配自然,牢固圆润,这就是“构”。
榫卯
那么,“构”,对于太极拳怎么说呢?
我们知道,太极拳如长江之水连绵不断,不能有意丢、劲断、怠滞之感。陈鑫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就是如此。但是,“尝见人之耍拳,上着未完,即欲停止,一停止,其气断,其神散矣”。要不然,“此着未完即欲打彼着,及打彼着未完,而更欲打下着之下一着。如此躁心,何能细心揣摩,而知其内劲之起落,精神之充足乎?欲速者恒犯此病,故终无成功”。陈鑫指出了太极拳者常犯的两个通病,一是滞,二是急,这两个毛病就是没有“构”好。“构”不好,终究是练不成太极拳的。可见,陈鑫对“构”很重视并有重要思想的。
陈鑫为什么对“构”如此重视、强调?这是因为太极拳“构”不好,于盘架子断断续续、急急躁躁,太极功夫上不了身;于推手凹凸明显,弧形、缠丝棱角分明;于散手时劲显于外,闪展僵硬呆滞。
这么重要的“构”,太极拳界似乎无人说及,就笔者手头诸多书籍资料,不曾见有太极拳名家、理论家、爱好者提及和阐述。
笔者以为,陈鑫所说的“构”,就是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关”亦或是“转换”。
传统太极拳是几百个动作组合而成的肢体运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换、上一动作向下一动作的转关无时不在,无动(作)不有。其转关要做到自然天成、不留痕迹,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
首先,盘架子时要慢,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运行,仔细体会。记得上世纪70--80年代,当时南京练陈式太极拳的速度比较快,一般8分钟一路83式拳练完,还说陈照奎大师要求的。是的,陈照奎是这么要求的,但忽略了8分钟是成型的具有一定水准的陈拳速度,而非开始练太极拳者的速度,开始这么练法,那是欲速则不达,是饮鸠止渴。
徐忠琦师父当时传授我们陈式太极拳习练时就很慢。那时,有人嘲笑我(们)陈式练得像杨式,是错误的!但,在徐师忠琦教授下,我(们)坚持慢练,笔者当时练习的一路拳慢时可达25分钟,一般也在20分钟左右。当然,一定要与呼吸配合(此点以后再议)。就是现在,笔者的一路拳也在25分钟左右。慢练的好处显而易见,她致使笔者对劲路运行、内气鼓荡、转关流畅等有说不尽的体悟,非语言能够表达。
今再品陈鑫的教诲,耍拳“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得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以人之恒情也”是多么的正确和深刻!
其次,在慢练的基础上,才能静心揣摩动作与动作之间腰胯旋转、劲路行走、呼吸配合、经脉贯通等的转换过程,犹如榫头对榫眼匹配的自然。上一动作结束之时就是下一动作之开始。比如,陈氏拳一路“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势,上一动作“单鞭”结束,即“第二金刚捣碓”始:右手腕沉领劲左旋,双手前掤,随即右旋双手捋、及而左旋双手向前掤挤,同时撇左脚,左手前掤,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抱缠……转关完成。所以陈鑫说,每一动作“即上着之终,下着之始。其接骨斗榫处是为过脉,血过脉处当思如何备脉贯通,不令间断”。这样方能“构”的自然流畅。
再次,要使“构”自然流畅,“意”尤为重要!动作与动作的转换虽体现在外形,实则要隐现“意”的带动或者是引动,否则就是机械性的肢体运动。“意”简单地说就是意念、意识,太极拳要求用“意”,同样,动作的转换也要用意,用意去引动。我们常说“形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在“构”的过程中,外形和劲路的停、滞不可怕,可怕的是意断!如果意断则形散、则劲无、则“构”乱,势不成势,脉不成脉。犹如书法家作品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虽然看似没有连接,但行笔人字韵、气息仍然连接完整,一气呵成。
只有用意去“构”,上势与下势之间的转换才能自然不留迹,才可一势接一势,势势相环、着着相扣,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才是好“构”!才能得机得势,这是关键所在!
诚如陈鑫所说,“构”者不是求以姿势、动作,而在于“合之以神。神气与上着无间,方为善于起始。所谓得势争来脉,来脉得势,以下势如破竹,无不得势,此是最关紧处”。
陈鑫对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大加议论,无不透露出陈鑫对此点的关注力度,用“构”这个字来表述,用“榫”来作比喻,并且喋喋不休反复解释,甚怕太极拳者不懂、不明,可见陈鑫对太极拳修炼者的良苦用心!所以,陈鑫最后不得不解释说:“以上所言,往往重三叠四,絮语不休者,恐人未详其故,故如此”。
既然如此,太极拳者就要潜心揣摩“构”,重视“构”,实践“构”,在“构”的过程中体味太极拳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