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无畏的精神前去刺杀秦始皇,千古以来传为美谈,世人皆歌颂荆轲的勇敢和忠义。

可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主人公,他就是燕国太子,姬丹了,世人称燕太子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我们的想象中,燕太子丹是一个不畏强秦,爱国爱民,尊贤使能,志向远大,年轻有为的储君。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1)

事实是这样吗?恐怕让我们失望了。让我们回顾这个故事。

太子丹和荆轲的结识要追溯到一个人,这个人叫田光,是一位出名的贤士,也是荆轲的朋友。当初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便图谋刺杀秦始皇,太子太傅鞠武便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而此时田光年迈,无力完成太子丹的托付,便向太子丹举荐了好友荆轲。

当年齐威王任用匡章,燕昭王任用乐毅,都给予了对方十足的信任,收获的是十二分的忠诚。然而太子丹为刺杀秦王,确实是真心求贤了,可却对贤才没有足够的信任,他的两句话就逼死了两位贤才。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2)

其中一位就是前边所讲的这位田光先生,田光在和太子丹告别的时候,太子丹特地嘱咐了一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就是这一句勿泄逼死了田光,在田光向荆轲转述了太子之意后,田光就自杀赴义了,“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田光自杀一方面是激励荆轲,另一方面是因为太子丹的不信任损害了田光内心的节义,田光只有以死明志了。其实秦燕为敌世人皆知,太子丹和田光有没有谈什么具体的行动方案,有什么怕泄露的?

接下来就是荆轲,临出发前,荆轲原本约好了一个朋友前来帮忙,也许有这个朋友的帮助,荆轲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增。然而荆轲这位朋友住的远,等了几天没有来。太子丹又犯了疑心,怀疑荆轲反悔,于是再三催促,扬言要派秦舞阳先去。荆轲也被太子丹刺伤了自尊心,也不顾等待那位朋友,怒冲冲出发了,尚未准备充足的行动也就注定了失败。其实若荆轲不愿刺秦王,他又何苦让樊於期来陪葬?他难道不能不见太子丹或偷偷溜走吗?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3)

不仅是用人却不信任的问题,太子丹求贤却未必真心尊敬贤士。《史记·此刻列传》中记载了太子丹如何对待田光和荆轲。“太子逢迎,卻行为导,跪而蔽席”“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後许诺。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適其意”这些作为有些过了,以燕丹太子之尊,做的却如此卑微小心,荆轲尚无功绩却被拜为上卿,这真的是尊敬贤士吗?在阿飞看来,这不过是因为有求于人而拼命讨好罢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评价“其膝行、蒲伏,非恭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如此又怎么算真心的求贤呢?

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只是执行者,太子丹才是背后的主谋。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4)

然而刺杀秦王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当然不是的,即使刺杀秦王真的成功了,秦国固然会陷入混乱而损耗国力,可是此时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成,战国七雄三晋已经灭亡,齐国一心的讨好秦国,仅剩燕楚能有什么作为?

当然太子丹也还没有那么无知,刺杀秦王只是一个备用方案,太子丹真正想做的是效仿曹沫劫持齐桓公,想劫持秦王,以归还各国被秦国侵占的土地。这也太天真了,劫持秦王和其困难,即使秦国大殿上劫持了秦王,可咸阳距燕国万里迢迢,他们能够成功返回燕国吗?太难了。当初秦国扣押楚怀王想威胁楚国,可楚国立马从齐国迎接太子回国继承了王位。可想纵使秦王真的被劫持,秦国也不过就是换个王,与刺杀相比有什么两样?

那么有没有比劫持或刺杀更好的方案?有的。樊於期逃亡到燕国时,太子太傅鞠武曾劝谏太子丹把樊於期送去匈奴,以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同时向西和三晋结盟,向南联络齐楚,向北结好匈奴,来练手对付秦国,其实这就是和当年苏秦等人一样的合纵之策,这也是唯一能够正面抗衡秦国的机会。然而太子丹没有采纳,理由只是“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有又怎能怕就,甚至片刻也不能等?如此不沉稳的人又如何能担当得起储君之位?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5)

太子丹谋划刺秦怕不仅仅是为了燕国,更多的是为了私怨。太子丹和秦王政当年都在赵国做过人质,两人同病相怜,本是好友。可是,嬴政回到秦国做了秦王之后就不一样了,秦国强迫燕国将太子丹送到秦国做人质,可嬴政没有善待当年的好友,反而极尽羞辱,太子丹自然怨恨嬴政。

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时,鞠武曾说“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时,鞠武又说“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史记·刺客列传》)。可见太子丹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合格储君,因私欲而不顾国家利益。

司马光怎么没进唐宋八大家(怎么评价燕太子丹)(6)

司马光评价太子丹“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除了除了一腔血气只恨,毫无可取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