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东北。

现在明明已到了放风筝的季节,但由于某个原因,极少看见有人放风筝。

有些人放风筝应该是有瘾。冬季的时候,形势还没这么严峻时,亲眼看见有人驱车数公里,跑到野外在雪地上嗖着寒风放风筝。如今天气好了却不能出来玩,估计他们也是憋闷的很吧。

小时候可能是没什么别的可玩,也曾喜欢玩风筝。现在可玩的多了,也就不玩了。

而且,明明时代进步了,现在的风筝却像是退化了。

回忆风筝的故事(记忆里的风筝)(1)

小时候玩过很多风筝,最多的那种,别的地方好像有叫鹞子的,我们这里叫“小燕儿”。

当时也有很多卖风筝的,伞布做的老鹰、金鱼什么的。至于小燕,都是纸糊的。外面卖的风筝用料、图案虽好,但在平衡等细节上都不够水准,只有自己做的才好。当然不是我做,我没那技术,我父亲会做。用蜡烛烤竹批,自己造型,做得最多的也是小燕。

成品除了图案不好或者干脆就是白的,其余哪都好。尤其是更加兜风,有时候发现过于兜风了,还要再翅膀后边加一道横梁,不然还可能把翅膀吹断。

我跟我父亲还一起做过蜈蚣,有的地方叫长龙,山东那边叫龙头蜈蚣。我们做的蜈蚣跟其他地区的也差不多,只是没有龙头,都是尖头蜈蚣。

我自己没有烤竹批揻造形的本事,只能做全部直骨架的,做得最多的应该是八卦。

回忆风筝的故事(记忆里的风筝)(2)

过去,都怕八卦风筝掉下来,说掉到房上不吉利,放这玩意的人虽有,但不多。可是八卦风筝做好了,飞得好。别的风筝怕太重,要用伞布、宣纸,八卦若是做得好,牛仔布绷上去也照样飞得起来,这个兜风能力就不是其他风筝能比的了。

只是,为了不招大人骂,虽然风筝的确是八卦形,图案就不是八卦了。

没有竹批的时候也可以折张纸就凑合了。随便找张白纸折成凵形,外头别两根火柴带住线也照样能飞,但基本属于一次性的,而且没办法飞得很好,也不好看,玩一阵就腻了。

这种风筝不像其他风筝用正经的风筝线,或者像放大型的风筝,那就得用鱼弦甚至是皮绳,小风筝就过那种缝纫用的白线就行。

再有一种小风筝做法也特殊。是用小孩玩的洋画——很多地方叫洋画,我们家乡叫啪pià叽ji——上边是一层很薄的纸印的各种图案,下边则是像马粪纸一样的黄色硬纸壳。这玩意是用胶水粘的,并不牢靠,经常会分离。

分离之后,把带画的薄纸拿过来,沿着图案剪下来,也能当成风筝。只不过这个做法很麻烦,必须是大的图案,菱形的或是三角的。最关键的地方,是要用两根火柴,头部对成V型,点火,让两根火柴自动“焊”到一起,把这个三脚架用白胶粘在图画纸上。这个做法难度很大,关键是特别费火柴,做好了也不容易。

现在的很多风筝,最大的缺点是没声,静悄悄的。

回忆风筝的故事(记忆里的风筝)(3)

过去玩风筝,没声的风筝是丢人的,好歹也得挂俩小铃铛。上档次的做法,是给风筝上粘哨。有的地方叫哨,有的地方叫响笛,我们家乡叫“嗡子”,跟鸽哨几乎一样。我们家乡管鸽哨也叫嗡子。

做嗡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好的了,我父亲做这东西也是一把好手。

江苏那边有带哨风筝,但底部都是葫芦的,我们这边底部大都用竹子。很薄的竹片卷成筒,加上底板,上边的哨口倒是用葫芦片做的。

江苏那边的带哨风筝,粘哨一粘就一大片。我们这边,少则两三个,最多也就五六个。嗡子这东西,多了以后的确更响,但是声音就不好听了。可惜,过去我们家乡那种带嗡子的风筝,几乎已经绝迹了。偶尔看到,也都是江苏的那种。

再一种是风筝上有小鼓。有点像风车拨浪鼓那样,风一吹,鼓面来回翻转,锤头碰鼓,嗒嗒嗒嗒嗒……说实话,也不怎么好听,反正好歹比没动静强点。

后来有一次看电影,小时候看的,也是关于风筝的。把人绑在风筝上放起来,人在天上敲鼓。我就想,既然能把人带到天上去,敲哪门子鼓啊,吹喇叭不好吗?

回忆风筝的故事(记忆里的风筝)(4)

现在的风筝,造型好像还是几十年前那些,老鹰、小燕、金鱼、蝴蝶、蜻蜓、蜈蚣等等,几乎没什么发展。也别冤枉它,倒是有立体风筝了,主要好像都是鱼形,可惜看起来不怎么好看。也有水母,第一眼看起来花里胡哨的,仔细一欣赏没什么美感。而且个个是哑巴。

至于过去能看到的丹炉、蛤蟆,已经很多年都没看见了。过去,还有人在大风筝底下拴鞭炮,急升,到天上还能响一阵。也有互相“绞”的,看谁能把对方的风筝线绞断,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这么干,估计下场就是被绳之以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