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施工图”进一步明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珠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珠海的影响(珠海串起四个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珠海的影响

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施工图”进一步明晰。

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迅速从蓝图走进现实。

今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广东省建设大湾区的“施工图”,其中珠海被提及36次。

珠海如何落实?准备怎么干?中国共产党珠海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8月9日召开,部署了大湾区建设和珠澳合作。

会议提出,“推动珠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联通融通;紧紧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的使命要求,加快提升珠海城市能级量级;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使命要求,建设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紧紧围绕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使命要求,携手澳门共建澳珠极点”。

“珠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提升珠海城市能级量级”、“建设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共建澳珠极点”成为珠海今后全力建设大湾区的四个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湾区硬件基础设施的硬连接之外,代表委员们更关心人员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软连接,软连接背后则是更为复杂的规则和制度衔接。

以保险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但粤港澳大湾区容纳了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独立监管保险的机构,三地的保险监管和发牌机制不同,要真正实现跨境保险合作,尚面临障碍。

去年底,港珠澳大桥通车,让珠海成为唯一陆桥同时与香港、澳门连接的城市。硬连接的优势也为珠海在大湾区内率先探索珠港澳制度衔接提供了条件。

今年以来,珠海动作频频。早些时候,《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港澳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为允许港澳建筑类企业在横琴便利执业扫除制度瓶颈。

截至目前,珠海已在跨境办公、跨境金融、港澳人员子女内地入学、澳门医师内地执业、澳门人试点购买内地社保、跨境法律服务等多方面先行先试。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士披露,珠海将与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横琴新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暨珠海经济特区法治研究中心”,探索珠海在大湾区建设推动规则相互衔接的法治保障机制及立法对策。

珠海一直以“小而美”著称。2018年,珠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14.7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3.74亿元,增速均居全省首位,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珠海经济体量小,城市发展的能级量级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培育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对于珠海而言,有能级量级,才能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澳门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同样需要相匹配的城市能级量级作支撑。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围绕提升城市能级量级这一目标,珠海近日派出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考察,对标先进,学习取经。有参与考察的人士表示,当前珠海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许多优质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珠海,“我们也要善于把握大势、着眼长远,对能够‘以一博十’的项目予以大力支持,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谋好篇布好局,才能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珠海能级量级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地处珠海东部的香洲区(含横琴、保税等)实现GDP917.7亿元,而位于珠海西部的金湾(含高栏港)、斗门区,以约占珠海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仅创造了约560多亿元GDP,东西差距依然较大。

为尽快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珠海正在推进发展空间南进西拓北接东优,具体而言:南部对接港澳推进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建设;加快西部生态新区建设;北部对接深中通道建设唐家科教新城;东部优化提升香洲主城区,加大城市更新推进力度。

海洋经济是大湾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珠海又是大湾区海洋面积最大、海岛最多的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条件得天独厚。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最早在2016年,珠海出台《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成珠江西岸海洋经济龙头城市”的新定位。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云州智能,是我国无人船企业的“领头羊”。这家由几名大学生创建,在珠海发展起来的本土企业,创立不到十年,已掌握100多项无人船核心专利,几乎占到全球专利总数的四分之一,并牢牢占据着国内环境测量无人船市场近九成的份额。

去年11月30日,云洲智能联合政府、科研院所等在珠海万山群岛打造了总面积超过77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亚洲第一家海上无人船测试场,并牵头打造中国首个无人船产业孵化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

云洲智能的崛起,是珠海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珠海还培育和引进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等企业,并于去年12月成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目前,珠海海洋经济已涵盖十大产业类别,并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旅游、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及船舶、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珠海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244.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57%,海洋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

有分析人士表示,珠海四年前定位的“海岸经济龙头城市”,对标范围仅是珠江西岸,“沿海经济高质量带发展典范”,对标的则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沿海地区,对珠海而言发展格局更高,空间平台更大,机遇利好更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首度提出“澳珠极点”,与广佛极点、深港极点并列,将共同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澳门是《规划纲要》定位的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珠海与澳门地里相邻,最近处只有不到200米,随着通关便利化举措的不断推进,如今珠澳两地经济、人员往来日益深入,从澳门开车到珠海横琴,过关加上交通,仅需十几分钟,这让不少在珠海工作的澳门人感慨“跟在家门口工作一样方便”。

作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化的重要载体,珠海与澳门携手,共建澳珠极点,为两地深度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发力点。

早些时候,珠海市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珠澳优质教育和创新科技中心。这是珠海落实《规划纲要》,共建澳珠极点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作为服务澳门的民生综合项目,有澳门企业投资建设,旨在探索将澳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通讯等民生配套延伸覆盖到横琴的“澳门新街坊”下半年将开工建设;全新的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即将启用,澳门莲花口岸或整体搬迁至横琴,珠澳两地通关将更为便捷;珠机城际一期(拱北至横琴段)今年底也将投入运行,其横琴口岸站可直通澳门。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