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代三礼图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负责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出土文献研习?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出土文献研习(礼图文献研究的当代价值)

出土文献研习

作者:乔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代三礼图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负责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现出巨大张力。礼图文献呈现的治政经验、道德规范和礼仪践行,日益彰显其当代价值。

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大略》云: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清代学者阮元更是在《揅经室续集》卷三《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中一言以蔽之,“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历代政治家十分重视以礼治国,礼治成为治国之一端。欲以礼治国,须明礼制,礼制内容繁复难明,欲明礼制,需参以礼图,图释礼制甚为明了,内容粲然,礼图文献成为古代君主治国之必备书籍。

中国自古即是礼仪之邦,何谓礼?《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又云:“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作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的人伦纲常存在的。礼不仅关乎个人安身立命,亦关乎治国平天下之大事。礼之内容以礼图呈现,礼图作为特殊符号彰显了“礼乃六经之本”之奥义。聂崇义《三礼图集注》言“《礼图》至此能事尽焉。国之礼,事之体,既尽美矣;物之纪,文之理,又尽善矣”。

历代皆有传世治国之礼图。由汉至清,礼图之作一脉相承,既有因袭,又有创新。礼图文献彰显上古贤君治国理政的智慧,以礼规范约束先民各阶层的行为而确立了“礼治国家”的范式,这一传统治理模式,屡经考验进而形成绵延不绝的“政统秩序”;以礼制、礼容、礼仪直接规约君王的思想言行,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进而形成历久弥新的“礼治规范”。礼图内蕴的“以礼治国”和“规范约束事理之礼制”,成为历代士人的价值规范。

礼图以图诠释经典,以阐释反映现实,原典与注疏的融合为社会和谐、文化认同传承、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提供了强大助推。礼图中呈现的虽是不同时代的礼制、礼仪等,但其超越时代的“礼政”却是各个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图示古代道德规范,弘扬传统文化的学术资源

礼乃六经之本。礼图文献,先秦有之,是中国乃至世界较早的经典图作。礼图以文载道,以图示道。如《礼记图》“大学”篇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修身立德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以图示道德之规范,揭示修身之本质特征,为当代社会人民修身立德、安居立业提供传统滋养。

《礼记图》之“礼运”篇言“选贤与能”,选贤纳贤,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在当前依然适用。又“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信修睦”强调人与人之间贵在诚信、和睦相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乃墨子“兼爱”的最好诠释;“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呈现一派和谐景象。“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已然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社会发展场景。

礼图内容包罗万象,遍涉诸多领域,历代学人对礼图的礼制解读、礼容注说、礼仪图说以及由此形成的礼学理论,与当代学术中的政治、历史、建筑、服饰、器物等领域研究密切相关。礼图文献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源。

礼图文献的现实意义

“礼,履也”,礼之内涵重在践行。《仪礼》所涉诸多仪节,如“士冠礼”的“三加”,“士昏礼”之“纳采”“纳征”“定期”“亲迎”等诸多礼文,在杨复《仪礼图》、吴继仕《仪礼会通图》、张惠言《仪礼图》、杨魁植《仪礼图》中皆有具体图示。基于此,礼图可谓“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周礼图》《仪礼图》被司马光、朱熹等进行删繁就简、以趋时世的诠释,摘取其中能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丧、祭诸礼,率先开展居家礼仪规范的尝试,这些尝试体现在二人的著作《书仪》《家礼》中。这类居家礼仪规范在士大夫阶层中得到广泛推广。时至今日,此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

经之要义即在于教人立身行事。礼图中的“礼治”模式、“修身立德”规范、“践行”范式,包含丰富的内容,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深厚滋养。

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延绵不绝,且远播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等。当前,日本等国的礼图汉籍及具体礼仪依然带有中国礼图文献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统一。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礼图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域外汉籍的整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汉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双方文化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将静态的经典文本诠释与动态的当代学术研究进行融合延伸,通过中外文化对话,激活对话对方的历史记忆,提升对话己方的文化自信”。

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广泛深入开展礼图及礼图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前提条件。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