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司马贞

前言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与李牧、王翦、白起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的一生战功赫赫,许多事迹都被当作典故流传了下来。

在汉朝文帝时期,面对着北方不断前来进犯的匈奴,汉文帝刘恒仰天长叹道:“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不过廉颇虽然名震七国,一生为国征战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却不能在故土安享晚年,而是流亡他国郁郁而终,究其原因,许多人都认为是赵国的奸相郭开陷害导致的。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1)


为国征战六十余年

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就已崭露头角。

公元前284年,廉颇与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大败齐军。

公元前283年,廉颇又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了阳晋,威震诸侯,班师回朝之后便官拜上卿。

关于廉颇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负荆请罪。公元前283年,廉颇刚被拜为上卿,位高权重。此时蔺相如也在赵国声名大噪。蔺相如先是用智谋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国外交的胜利,后来在“渑池会见”中又立下大功,亦官拜上卿,地位却在廉颇之上。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2)

廉颇十分不忿,扬言道:“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本来是个布衣平民,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岂不是在羞辱我?等我遇见他,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不肯和他相会。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之时,远远看到廉颇,也会掉转车子回避。

后来廉颇通过一位门客得知蔺相如是一心为了赵国安宁,避免将相不和,十分羞愧,于是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廉颇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重归于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3)

廉颇骁勇善战,不仅大败齐军,连魏军和秦军都吃过他的亏。

公元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进攻赵地阏与。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到了赵孝成王登基之时,赵国的名将乐毅和赵奢都已经去世了,廉颇成为了赵国军中资历最老的名将,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廉颇第一次在引以为傲的战场上受挫了。

当时廉颇受命带兵阻击秦国大将王龁,受战局影响,廉颇固垒坚守三年以挫败秦军速胜之谋,这引起了赵孝成王的不满。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去廉颇军职,任用赵括为将。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4)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他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而秦国也暗中用白起代替了王龁率兵攻赵,白起用计引赵括上钩,大败赵军于长平,射杀了赵括,坑杀了赵军四十余万人,使得赵国元气大伤。

后来在邯郸之战中要不是有楚、魏两国军队前来救援,赵国险些就此亡国。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孝成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直到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廉颇受封信平君,并担任代理丞相。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5)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於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一场战役,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了燕军的轻敌和疲劳,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为小人所害,晚年流亡他国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廉颇的名将之路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6)

当时廉颇正在奉命率军攻打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却在即位之后解除了他的军职,并派燕国的降将乐乘去接替兵权。

乐乘曾是廉颇的手下败将,让他来接替廉颇,使得廉颇倍感屈辱,他一怒之下,率领私属军队攻打乐乘。乐乘被迫出走,廉颇在心灰意冷之下也离开赵国投奔了魏国。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在魏国的都城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后来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悼襄王便起了重新启用廉颇的心思,廉颇也想再次为故国征战沙场。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7)

赵悼襄王派遣了一位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前往魏都大梁看望廉颇。廉颇为了展示自己依然身强体健,特意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亲自披甲上马,向使者表示自己老当益壮,还可上阵杀敌。

使者回到赵国后却向赵悼襄王禀报道:“廉将军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一顿饭的功夫就上了三趟厕所。”于是赵偃便认为廉颇年纪大了,不得用了,就没有再启用他。

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8)

廉颇没再得到为国征战的机会,他在魏国不受重用,又被楚王接到了楚国,可是他一心思念赵国,再也没有军事方面的建树,最后便在楚国郁郁而终了。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暮年凄楚究竟因何所致?

后人常认为廉颇会被赵悼襄王如此对待,是因为被奸臣郭开给陷害了。

郭开是赵悼襄王的伴读兼发小,为人品行不端,瑕疵必报。他曾和廉颇有过节,在赵悼襄王即位后便迫不及待地进谗言鼓动赵王罢免廉颇。后来赵王想启用廉颇时,郭开惧怕廉颇会再次得势,又重金贿赂了使者,让其暗示赵王廉颇已经年老不中用了。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9)

但是笔者认为廉颇晚年会有此一劫,郭开只是一方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廉颇自己身上。

首先,廉颇生性冲动,赵悼襄王一开始只是罢免廉颇的军职,廉颇如果按耐住自己的脾气回到邯郸,未必不能重新谋划,再不济也能在故乡安享晚年。但是他大怒之下直接带兵反了,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流亡别国无法面见赵王,即使想要挽回也是千难万难了,更何况还有小人在背后捅刀子。

其次,廉颇战功显赫,所以难免会居功自傲,由“将相和”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在赵惠文王时代,廉颇还年轻,对于君主亦十分恭敬,当时君臣关系十分融洽。赵孝文王时期,很明显君王对于廉颇的信任就打了折扣,到了赵悼襄王即位时更是直接罢免了军职。这是由于廉颇在年轻的君王面前难免居功自傲,偶尔可能还会倚老卖老一番,在上位者眼里自然好感度就很低了。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10)

其三,俗话说“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据说在早年间的宫廷宴会上,郭开曾大力恭维廉颇,可是廉颇看不起郭开,竟当众呵斥,让郭开十分下不来台。两人因此结下了梁子。

郭开是没什么真才实学,但却是赵悼襄王信任之人,廉颇此举当然会引来小人的报复了。

冯梦龙曾说:“士大夫不幸而与此辈同官,逊而避之,不失为厚,何苦与之较而自取辱哉!”

这句话是说士大夫如果十分不幸地在官场上遇见了小人,那么就应当对其避而远之,何苦与小人较劲而降低了自身的格局呢?

廉颇为什么背着荆条请罪(廉颇一生为国征战)(11)

汉朝的名臣汲黯对周阳由敬而远之,唐朝的名将郭子仪对卢杞处处忍让,都是这个道理。


结语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沉浮期间,每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有看似命中注定的,也有看似偶然发生所致的。究其根本原因,总是能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些端倪。

廉颇的一生为赵国四代君主征战沙场六十余年,晚年却只能流亡别国,郁郁而终,究其原因,实在是引人深思自省。

参考文献:《史记》

历史上的郭开,无才无德却身居高位,为一己之私祸害赵国

《大秦赋》赵偃历史上本可中兴赵国,可惜做下两件错事,赵国亡矣

#历史##历史冷知识##大秦赋##历史上的趣事##廉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