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唐僧,只是主人公之一。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西天乐土,为大唐求取真经。

小说旨在描述西行路上光怪陆离的见闻,以及神魔仙妖移山填海的大神通,远远偏离了现实。

玄奘高僧在史学界和佛学界的地位非常高,《西游记》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同样卓著,所以现代人经常会将小说里的唐僧与现实中的玄奘混为一谈。实际上,《西游记》虽然借鉴了玄奘西行的历史,但书中描述的唐僧已经与原型大为迥异,很多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玄奘的确在路上收了一些徒弟,但他们却没有悟空、八戒、悟净的通天本事。至于“女儿国”之类的香艳奇遇,更是无稽之谈。玄奘的西行之路,没有旖旎的爱情,没有斗战的激情,只有万里黄沙和孤寂星辰。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皈依佛门呢?

依据《续高僧传》的说法,玄奘的出身本来不错,他的父母也都是显贵人士。玄奘的父亲陈惠乃一县之长,其母又是洛州长史的女儿。玄奘是陈家的第四个孩子,但他的母亲在玄奘五岁那年便染病离世了。

玄奘八岁那年,家中再次遭逢变故,年迈的父亲辞官归乡,以至于陈家落魄。一个退休的县令,是很难养活四个半大小子的。为了让孩子们生活下去,陈惠只能将儿子送往寺庙。最先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玄奘平日里经常去找二哥研究佛法,自此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玄奘十三岁那年,他也像哥哥一样遁入空门。成年之后的玄奘,云游四海,造访名僧,先后向道深、慧休等禅师学习佛理,修行日深。

那么,玄奘法师为何要去遥远的西方求取真经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其他高僧完成这项重任呢?

实际上在玄奘之前,就已有比丘前往西方印度求取佛经,而且还求取了不止一次。若非如此,“小乘佛法”的那些经典又是如何传入中土的呢?在玄奘生活的年代,当时就有许多僧人西行归来后写下游记,如东晋僧人法显写的《佛国记》,就是一部取经的经典。玄奘读完了这些游记之后,对佛国心生神往,坚定了去取经的决心除此之外,玄奘在多年的修持中发现,中原的佛教领域对同一部经典的诠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歧义始终没有办法统一。倘若这样发展下去,难免会有僧人误入歧途。玄奘认为,应该去西域学习最原汁原味的佛经,这样才能解决中土佛教发展中的隐患。

那么玄奘是取经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哪些险阻?

唐朝初期,国家面临的外患还比较严重。为了避免因跨境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所以朝廷禁止任何百姓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几次来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希望能得到这份出境护照。然而,唐太宗并未批准,身为皇帝的他不知道玄奘的宏图伟业,也不会为了玄奘一人破例。

朝廷的阻挠,并没有影响玄奘的决心。

此后,玄奘便寻找时机西行。按照当时的规定,偷渡是一种相当严峻的事。玄奘没有官方批准的“过所”,所以不可能用正常的方式通过关隘。事实上,在没有拿到通关文牒之前,玄奘甚至没有办法离开长安。

贞观三年,长安遭逢大灾,朝廷临时允许百姓自谋生路,玄奘终于找到了出境的契机。他伪装自己的形象,混入灾民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混过关隘。只不过,玄奘仅跨越了第一层关隘,离开了长安。

玄奘来到凉州时,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月。因为这里的僧众太过热情,玄奘便为僧人们现身说法。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亦是玄奘出关的必经之路。只不过,当时大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关系比较紧张,凉州都督已下令封锁边关,禁止任何人西行。

玄奘刚刚踏上西行之路,可他还没有出国,便遇到了重重阻挠。玄奘是如何顺利出关,抵达西方佛教圣地呢?法师一路上又会遇到哪些见闻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唐僧真正的身世是什么(真实的唐僧确有其人吗)(1)

路线:玄奘沿着前辈.东晋十六国时期,西行求法的先驱法显的足迹,完成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取经壮举。

长安----秦州----凉州----甘州----肃州----沙洲---玉门关---莫贺延啧----伊吾-----火焰山----高昌----焉耆----龟兹----凌山----大清池----碎叶城----昭武九姓七国----飒末建国----铁门关----梵衍那国----迦毕试国----健驮逻国----迦湿弥罗国----碟迦国----曲女城----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唐僧真正的身世是什么(真实的唐僧确有其人吗)(2)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佛教最初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玄奘向西走,先是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之后到达了唐代玉门关,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莫贺延碛),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到了中亚玄奘才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于是又拐向南方。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困难重重。历史十几年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每天,玄奘都要和艰苦的环境斗争。开始的时候还可以步行,但是缺水让他的体力快速透支,他只能趴在马背上,任由马信步前行。

玄奘前后历时19年,行程5万公里,带回了六百多本经书,很多翻译成了中文,以上就是整个玄奘西行路线!有这样经历的人恐怕不多,像玄奘这样坚毅的人更少,这才是他取经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