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西九

几个月来,在全国各个电视台播出的100部爱国主义影片中,有一部唯一的歌剧电影片,那就是《洪湖赤卫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当年一位演员……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1)

青纱帐里遇“秋菊”

1993年秋,我来到河北省安新县,这时,冀中大地的无边高梁已长成一片红色的火焰。湖北电视台《新儿女英雄传》剧组正在进行紧张的拍摄。我同一位扮演游击队交通员树根娘的老演员聊天,一问,她原来是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秋菊的扮演者傅凌。秋菊,不就是同党代表韩英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的女赤卫队员吗?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2)

“刘闯”“韩母”话当年

靠着“秋菊”的引荐,我走进了“刘闯”这位赤卫队大队长扮演者夏奎斌的家。开门迎客的不是我头脑里那位刚勇而带点鲁莽的络腮胡子的形象,而是一位笑容可掬的胖子。也不奇怪,当年精瘦的小伙子已进入了花甲之年嘛。老夏现在是湖北省歌剧团一级演员,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他的夫人刘淑琪,更巧了,是《洪》剧中韩母的扮演者,如今也是一位真正的慈祥的老母亲了。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3)

老俩口翻开大相册,一 张张珍贵的已经发 黄的照片,记叙了35年前那一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4)

曾惇部长说,你们戏有了进步,可以进京了

1959年歌剧《洪湖赤卫队》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在武昌江汉剧场首演。观众反映一般,专家们摇头的也不少。当时的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曾惇就指示我们下乡下厂,边体验生活边演出,边座谈听取意见,边修改使剧目臻于完善成熟。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5)

老夏回忆说,当年下乡是打着赤脚挑着担子与农民同劳动。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头一年,半年中连油珠子都没见过,脸上黄皮寡瘦,戏却越演越好。为什么,到老苏区听老红军作报告,受感动,化妆都流着眼泪。别看我们唱得演得不那么好,但感情真实呀!记得在大冶钢厂演出时,厂党委书记就说,你们的戏要是拍成电影,就可以教育更多人了。在黄石市是早、中、晚一天演三场。到故事发生地洪湖县,一连演了十七场,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受到感染,作者忽发奇想,如果他们也像今天的这“星”那“星”走穴捞钱,只怕荷包都会撑破了,“星”们也自叹弗如了吧!现在看看他们家里很一般的可以说有些陈旧的家俱摆设,不由人不对今日文艺界“包装”鲜亮,台风却日下的现状感到忧虑。

直到演出到这个份上,曾部长才发话:戏有了进步,可以进京赶考了,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演出。“土包子”进京?这可没想到,消息传来,大伙儿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财政部长李先念关心《洪湖赤卫队》的演出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演出,就是在全国人民面前考湖北佬的水平。曾惇算是细心到家了。北京气候干燥,南方人初来乍到,很不适应。他动员一同来京开会的几位局长上街排队买水果。当年的物资可紧张哩。演出那天,当时还是财政部长的李先念也来了,见了曾惇就问戏怎么样。曾答还不错。李先念还不放心,又操着那口红安土话问,骡日的,北京人眼尖得很,你们演不演得好哟,莫拆白(撒谎)哟!这次观看演出的除中央机关的领导和各省来的宣传部长们以外,还有老舍、梅兰芳、欧阳予倩、曹禺、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等艺术大师和著名演员,总之惊动了中国的文艺界。演出过程一直是掌声不断,啧啧连声。

在民族文化宫为外交部作专场演出。夏先生回忆道,当时是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演出结束后,招待同志们的宴席上文思激扬,他很内行地说,韩英狱中一场戏就已经把全剧推到了高潮,后来的戏就起不来了。(对呀!老总真有眼力。)还有一句话更使夏奎斌难忘。陈老总说,如果中国有十个《洪湖赤卫队》,我这个外交部长就是可以在国际上宣布中国歌剧节可以开幕了!

在北京市民中演出,更是轰动一时,门票由原来的4、5、6角,涨到8角、1元、1元2角,演出剧场也由二级升到一级的天桥剧场。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6)

总结《洪湖赤卫队》在首都打响湖北头一炮,有三点可说。首先集体创作的剧本来自生活,来自当时当地的革命实践,有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其次演员也是在深入生活时摸爬滚打出来的,特别是访贫问苦,采访当年的老红军,使他们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先做革命人,才能演好革命戏。三是地方特色鲜明,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天沔民间音乐在全剧音乐形象创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剧当时虽不算“十年磨一戏”,但也是经专家和观众评议,多次修改而达到这个高度的。

贺老总一锤定音:《洪湖赤卫队》拍五彩电影

1959年12月31日,歌剧团全体人员被邀进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参加新年联欢会。

1960年元旦之夜,王玉珍、夏奎斌、傅凌等4男4女被邀请进入中南海紫光阁参加中央首长的舞会。

1960年元月5日,《洪湖赤卫队》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贺龙副总理出席观看。演出结束后,贺龙来到台上,对夏奎斌说,刘闯,你不是要找党吗?我现在来介绍你们当年地下县委书记杨光华同志。这真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戎马一生的元帅一定还没有从剧情的历史氛围中完全脱离出来,又面对眼前的欢声笑语,不免生出沧桑之感,长叹一声:唉!三十年了,活着的三十年,死了的三十年,我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1960年元月9日,贺龙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北京饭店7楼举行招待会,有部长和将军20余人到会,文艺界有梅兰芳、老舍、曹禺出席,《洪》剧组的演职员们与他们幸福地欢聚交谈。贺龙在会上说,要湘鄂西革命斗争史编委会的同志帮助把《洪湖赤卫队》修改好,剧中不要再喊贺龙的名字了,要喊党,喊毛主席。这是他第二次强调这件事。头一次是元月5日演出后接见演员时。贺龙还说,今天请剧团的同志们来,是国务院对你们的辛勤劳动,对你们的成绩,表示慰问。你们演了一个很好的戏,这个戏交给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五彩电影。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7)

贺老总强调是五彩电影,是因为当时大量的还是黑白片。称彩色电影为五彩电影,更直观,正符合他军人的性格。

张体学说,拍《洪湖赤卫队》到底是拍英雄还是拍美女

夏奎斌的夫人刘淑琪终于轮到了发言的时候。她回忆说,我同王玉珍、傅凌是1960年7月初乘飞机到北影厂试妆的。我同傅凌很快通过了。王玉珍却因脸型不如导演的意搁了下来。北影厂再次提出换人,在这之前已有北影厂3人顶替了歌剧团的演员。一是剧中地下党员、敌张副官,由导演谢添自己担任;二是敌冯团长,三是为小红伴唱拉胡琴的胡子爷。换王玉珍是很不明智的。王玉珍出生在武汉,却是地道的沔阳(今仙桃市)人,生就一副善唱天沔民歌的美妙歌喉。在《洪湖赤卫队》中,她演韩英,唱段最多,也最精彩。如果换了,还有什么地方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据说谢添想让秦怡演韩英,让王玉珍出声音。见不行,又退一步,那就让谢芳来演吧,她是你们湖北来的。谢芳是因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调来北影厂的。一直为拍电影的事盯在北京的,曾惇部长见状,立即回汉向省长张体学说了这事。性格耿直的张体学这次也恼火了,说已经换了3个,还要换主演,到底是拍英雄还是拍美女,就顶回去了。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8)

但,还有件事要说。 93年10月份左右,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现场直播,是湖北专题。当主持人倪萍拿着话筒问已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研究所工作多年的王玉珍,什么是你最留恋最难忘的事时,王玉珍回答,是周总理使我能够在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扮演了党代表韩英,有人当时认为我不漂亮, 要换人,是周总理说,到底是拍英雄还是拍美女,这才顶住了,我才有了今天。

同时参加现场直播,就坐在王玉珍身边,并且当时力主换她的谢添听了此句不知有何感想,且不去管他,总之王玉珍出色的回答只会引起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但也有抬高自己之嫌。她自然也赢得了一阵不小的掌声。但她没有想到,当时还在白洋淀拍《新儿女英雄传》的傅凌,远在武汉的夏奎斌、刘淑琪夫妇及湖北省歌剧团的其他老演员们,听了这话,先是一怔,后来也只得表示遗憾。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在《斯大林时代》一书中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但还应该补充一句,历史是由名人写的。其实,历史毕竟还是历史,不管由什么人来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客观存在的,这才是真理。

总理学唱《洪湖水,浪打浪》

在傅凌家中,她回忆1962年歌剧团第二次进京的情况时说,那是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周总理要王玉珍和她教自己唱《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9)

其实总理会唱,只是当到了二重唱时,总理就弄不清了,所以总理在这个节拍上就跟着多唱了几遍。傅凌还回忆了1960年第一次进京的事,元旦那天晚上到中南海跳舞时,周总理见二人都是沔阳人,便随口背出了一首民谣:“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总理说,今晚就用糯米粥招待来自湖北的老乡。周总理对《洪湖赤卫队》是非常有感情的,但看完却是分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歌剧团在天桥剧场演出。演到中途,观众席上忽然骚动起来,原来观众发现总理也在看戏,都坐不住了,总理只好中途退场。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他还特地派秘书到后台向演员们表示歉意,说打扰了演出,以后找机会看完。

“三老”发惊:刘闯飞刀是真?是假?

夏奎斌对总理在1962年看演出印象最深。这也是歌剧团第二次进京。同来看戏的还有陈毅和李先念。老夏说到这里,眼里闪着喜悦的光。当时刘闯带领赤卫队员到彭霸天住地摸庄劫枪,得手后,拔出短刀,插上“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今天来借枪,明朝打江山”的纸条,甩手飞入了高悬的匾额,三老发惊。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10)

但总理识破了飞刀是假的。那天也许是我太激动了,向观众席方向多迈了一步,站成45度角,而刀柄从匾上出来与观众方向却是90度角,那还不出鬼?夏奎斌解嘲地一笑。听到这里,我也笑了,总理看得好仔细。

洪湖赤卫队音乐主创人员(作家文摘作品选登)(11)

作者简介:

李西九,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许家坊乡杨家坪村人,土家族。在武钢三中、武昌水果湖中学读过书,在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团山村当过五年半中国农民。后招工到武钢在子弟中学教书,在中小学教育处参与教育志编写。招聘到湖北电视台《电视月刊》后,做编辑、记者,后评聘为主任记者,并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和湖北电视台纪检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武汉的故事》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江西卫视等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