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广袤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体长约90厘米,身高约30厘米的鼬科野生动物。其体型似狗獾,四肢短小,头部宽阔、平整,后背及头顶覆盖灰白色的毛,模样看起来有点呆萌可爱。因善于捣毁蜂巢、喜食蜂蜜,由此被称为蜜獾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其实动物也一样。外表小巧玲珑的蜜獾,却是位敢“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主,横行于非洲大地,是连狮子见了都打怵的家伙。性格凶猛好斗,是它的基本特点,几乎会攻击所有的动物。管你是狮子、猎豹、豪猪、眼镜蛇,还是鳄鱼、斑马、野牛和羚羊,它统统不认怂,一个字就是“干”,哪怕为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它的一生,“不是在干架,就是在去干架的路上”。有人说蜜獾会记仇,其实不对,它奉行的是有仇现场报,决不让仇隔夜。因其头顶平、覆盖白色毛发的外表,以及睚眦必报的性格,像极了留着板寸、混社会的“大哥”,因此蜜獾又有了“平头哥”的称号。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2)

不过,这次我们说的并不是蜜獾,而是另一种“平头”小动物,有鸟中“平头哥”之称的乌鸫。最近先后有两位朋友,说被乌鸫攻击了,向鸫龟先生咨询应该怎么办。其中一位是因家中小朋友首先和乌鸫起冲突,进而导致全家人被攻击;另一位则是在花园散步时,遭乌鸫攻击,并且还被“追到娘家(同一小区)”打。实际上,每年春夏季,乌鸫攻击人的事件确实不少。由此导致大家都认为乌鸫和蜜獾一样,脾气暴躁,容易记仇。于是,乌鸫就有了鸟中“平头哥”的称号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3)

熟悉乌鸫的都知道,这是一种极度胆小的鸟。胆子能小到什么程度呢?例如鸫龟先生饲养的乌鸫小黑,是从小养大的,和家人也都很熟悉。但如果哪天你换了身衣服、剪了个尺度大点的头,就能将它吓得“大小便失禁”。任何一个它以前没有见过的人或物,都有可能被“吓得屎都出来了”,其胆小的模样,令人啼笑皆非。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4)

那么如此胆小的乌鸫,为何会去攻击人呢?难道它真的像蜜獾那样,是鸟中“平头哥”?事实并非如此。乌鸫攻击人确实存在,但它和蜜獾不同,并没有普遍性,将其称为“平头哥”实际是一种不了解真相的污名化。乌鸫攻击人的真实原因,其实更令我们钦佩。今天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一、乌鸫为何被称为鸟中“平头哥”?

“平头哥”本是蜜獾的外号,那为何看起来胆小的乌鸫,也能有这称号呢?这是因为,发起狠来的乌鸫,也是相当恐怖,真有点“平头哥”风范。一是谁都不怵,无论是人、猫、狗,还是其他鸟类,都照打不误;二是记仇且战斗意志强烈,一旦惹上乌鸫,将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多日追着你攻击,不打到你彻底认怂,绝不会收兵;三是攻击方式特别,会给人造成严重心理阴影,使身心备受打击。其中令人头疼、也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其攻击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形式:

(1)空中俯冲攻击。只见一只黑鸟,利剑般从空中俯冲而来,快速掠过你头顶,用鸟爪挠一下头发,或用鸟嘴猛啄。还没等反应过来,黑鸟已拉升而去,准备下一波攻击。遇到这种情况,识相点的,赶紧逃离现场,这样最好。但倘若你不识趣,因此恼羞成怒,和乌鸫正面冲突,那么乌鸫将视你为敌意,会展开另一种形式的进攻,会打到你怀疑人生,陷入噩梦般的绝望。这种方式,就是高空轰炸。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5)

(2)高空粪弹轰炸。如果俯冲攻击没有吓退你,那么乌鸫将化身高空轰炸机,对你进行狂轰滥炸。乌鸫堪称投弹高手,对速度、航向和投弹点的把握十分优秀,命中率非常高。随着乌鸫从高空快速飞来,一颗炸弹也呼啸而至,“啪”的一声,正中头顶。用手一摸,湿湿的、粘粘的,原来是一泡鸟屎!惊不惊奇?意不意外?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6)

被乌鸫鸟屎攻击的玻璃窗(来源:Vangie)

遇到这种情况,你又打算如何去做?选择继续和乌鸫正面硬刚?那么接下来一泡接一泡,劈头盖脸的鸟屎,会轰炸到你怀疑人生。看起来,三十六计走为上才是明智的选择。不过也别高兴太早,乌鸫拥有出色的记忆力、“盯梢”和伏击能力。只要你再次露面,立马一阵狂轰乱炸。躲在家里就安全了?千万别这么想。如果让乌鸫隔着窗户看见你,“啪~啪~啪~”,玻璃很快就会贴满“窗花”,只不过这“花”同样也是鸟屎。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7)

如果单从以上内容来看,乌鸫记仇、能打,确实有蜜獾风范,将其称为鸟中“平头哥”也并不为过。然而,一旦了解到真相,我们恐怕就不会这么认为了,还有可能会对乌鸫的攻击行为表示钦佩。这是因为,乌鸫的攻击与蜜獾有着根本的不同,“平头哥”其实是对它的一种“不明真相”的污名化

二、乌鸫真是鸟中“平头哥”吗?其实这是一种不明真相的污名化

蜜獾天性好战有目共睹,曾因“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入选吉尼斯纪录。它的战斗几乎不分时间和地点,带有普遍性。一言不合,甚至一个眼神不合,上去就干架。据报道,某研究基地里,一头狮子曾和蜜獾有过短暂目光接触。就是这个眼神,使蜜獾暴脾气上来了,直接挖地洞进入狮子笼,与其干了一架,将狮子的脸挠出血才罢休。蜜獾暴虐的本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地”引发的血案蜜獾版。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8)

但乌鸫的攻击并不是这样,带有明显季节性特点,本质上是繁殖期的“护巢”行为。系统梳理各地发生的乌鸫攻击事件,即能发现一个明显特征,都出现在春夏季(3-7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乌鸫的繁殖季节。乌鸫的攻击行为,只是为了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正是这种强烈的“护子”责任感,让原本胆小如鼠的乌鸫变得勇敢起来。这是典型的“鸟虽胆小,为父母则刚”,这是“为爱而战”,体现的是父爱、母爱的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鸫的攻击行为,是令人感动和钦佩的。这显然是“为战而战”的蜜獾所不能比的,将乌鸫称为鸟中“平头哥”,并不妥当。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9)

蜜獾的好斗性格,是嵌入到整个群体基因里面的,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几乎每个蜜獾都是如此。而乌鸫的攻击,只是个体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这与蜜獾截然不同。例如在鸫龟先生家窗台上做窝的这对乌鸫,三年间先后繁殖了四窝。因鸟窝旁边有盆栽植物,所以要经常开窗浇水,惊扰到它们在所难免。但人鸟相处融洽,并没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乌鸫的攻击行为属于偶发事件,并非所有乌鸫都这样,没有普遍性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0)

此外,乌鸫的攻击也多是被动的,一般出现在对鸟巢产生威胁,或已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其实质是被动反击,这与蜜獾的主动攻击也不相同。例如鸟窝被人捅了,或幼鸟被人掏了,这是典型“家破鸟亡”、“夺子”之恨,自然会引起乌鸫“报复性”攻击。

很多朋友会说,我并没有对乌鸫有任何侵犯,为何它无缘无故攻击我?乌鸫的攻击不会没有理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自认为“没有侵犯”,但实际上侵犯已经发生。例如上文提到的那位到花园散步被乌鸫攻击的朋友,经询问得知,散步时携带了猫。症结就出现在猫身上,它的出现会让乌鸫极为不安,最终导致攻击发生。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1)

二是乌鸫过去曾经受到过某类人的伤害,导致其对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打上标签,遇到即发动攻击。2019年泰州市曾发生过一例事件,两只黑鸟(即乌鸫)总是在相同路段对经过的人攻击,且只攻击穿浅色衣服和骑电动车(自行车)的人。林业局工作人员分析,可能是之前这类人伤害过它们,最终它们迁怒到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人身上(即穿浅衣服和骑电动车的)。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很常见。例如某些人曾经被群体的某个人伤害(如教师、医生、警察等),结果就仇视整个群体的人。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2)

综上所述,乌鸫本性胆小,出现攻击行为是因为“护巢”原因,它只是“爱子心切”,想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季节性的偶发事件,并不具备普遍性。这与生性残暴,将好战印在基因里的蜜獾显然不同。将乌鸫称为鸟中“平头哥”,其实是对它的一种不明真相的污名化,并不恰当,也不符合事实

不过话虽如此,乌鸫的攻击行为虽事出有因,也值得钦佩,但也确实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烦恼。因此,加强对繁殖季节乌鸫攻击行为防范,也十分必要。

三、如何防范繁殖季乌鸫的攻击行为?

要想防范乌鸫繁殖季的攻击行为,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容易造成乌鸫攻击。只要把这些原因规避掉,即可有效避免。由于乌鸫的攻击是“护巢”行为,因此凡是能对乌鸫繁殖(巢穴和幼鸟)产生危害的行为,均有可能带来攻击,我们需要有意识规避。这些行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有意或无意侵犯到鸟巢领地

乌鸫是具有一定领地意识的鸟,成年乌鸫都有自己大致的活动范围,一旦进入别的乌鸫领地就会被驱赶。通常情况下,这是乌鸫之间的行为,并不涉及到人。但繁殖期的鸟更为敏感,有些乌鸫会对进入其鸟巢附近的人进行驱赶(攻击)。根据观察,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修建的鸟窝,一般不会发生攻击人的事件。而在僻静处营建的鸟窝,一旦有人靠近,就容易受到乌鸫的攻击。因此,对于这样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3)

那么乌鸫鸟窝的领地范围到底有多大呢?同样以鸫龟先生家中的乌鸫为例,该鸟窝修建在窗外花盆中,距离窗户外沿约20cm左右,飘窗宽度约60cm。以飘窗内沿为起点,向外约80cm即为鸟窝。在这个距离上,即便开着窗户,人在室内活动,对乌鸫也没有任何影响。当人站在飘窗上时(距离鸟窝约50cm),亲鸟通常会飞离鸟窝,站在远处观察,但一般也没有其他反应。一旦越过窗户(即距离鸟窝20cm内),近距离拍摄鸟窝,乌鸫即会发出急促的警报声。也就是说,此时乌鸫认为人已经是个严重威胁。从以上来看,其领地范围并不大,也就是以鸟窝为中心,方圆不到1m的距离。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4)

当然,窗台上的情况与在树上修建的鸟窝会有所不同。但其范围也不会太大,估计也就是一棵树覆盖的范围。一般听到类似“嘀~嘀~嘀~”急促叫声,即为乌鸫警告声。此时要特别注意下,以免误入乌鸫领地,遭受攻击

2、破坏鸟巢或掏取幼鸟

乌鸫在分布区内数量众多,且修建鸟窝并不避人,行道树、居民阳台、空调机旁、屋顶房梁等处都有可能。这也导致掏取乌鸫雏鸟的大有人在,整窝端的也不少见,甚至一次掏取多窝,向外出售牟利。这种做法不仅违法,而且容易造成乌鸫“无差别”攻击人“泄愤”。捣毁鸟窝或掏幼鸟者,被乌鸫攻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有些乌鸫会因伤心过度,而迁怒到所有人身上,见人就攻击。这些无辜的人,就是为破坏或掏鸟窝者买单。因此,在乌鸫繁殖季节,应该避免去破坏鸟巢或掏鸟窝,以此避免乌鸫攻击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5)

3、直接驱赶或行为挑衅乌鸫

非繁殖季节,驱赶乌鸫问题不大,吓唬一下即可飞走,乌鸫并不会为此攻击人。但繁殖期的乌鸫非常敏感,直接驱赶只会激化矛盾,带来攻击。如上文提到的向鸫龟先生咨询的朋友,其全家人遭受乌鸫攻击,最初原因即为家中小朋友向着乌鸫大叫,激怒了它;接着又通过敲击窗户的方式,试图吓走它,再次加深矛盾;最终发展到人在阳台和乌鸫对视了一眼,即遭受“鸟屎”攻击。因此,在繁殖季节,应该尽量避免和乌鸫有正面冲突,否则只会激化矛盾,使乌鸫记仇,导致天天被攻击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6)

4、家中宠物惹祸

实际上,乌鸫在繁殖期攻击更多的是其他动物。例如喜鹊、伯劳等捕食幼鸟的天敌,只要被乌鸫发现进入领地,即会遭受猛烈攻击。而在人和乌鸫的矛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家养动物带来,其中常见的是猫和狗。这两种动物,都有爱捕捉小动物的习惯。特别是猫,能爬树、能上墙,走路悄无声息,是天生的捕鸟高手,每年丧身猫口的幼鸟非常多,由此导致猫和鸟成为世仇。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乌鸫对猫有深入骨髓的恨。不管猫有没有冒犯到它,都会习惯性防御或攻击。因此,在乌鸫繁殖季节,最好还是管好自家猫,以免引来乌鸫的攻击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7)

以上就是能够引来乌鸫攻击的一些常见原因。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建议大家尽量规避掉这些因素,以免造成人和乌鸫矛盾激化,带来更大烦恼。毕竟经常和鸟屎为伴,是谁也不愿意的。

如果已经尽量防范,但还是被乌鸫攻击了,又要怎么办呢?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推荐以忍让为主,没必要和一只鸟较劲乌鸫属于“顺毛驴”,越是和它针锋相对,越能激发它的恨意和斗志。建议在遭受攻击时,尽量躲开它,不和它碰面,进行冷处理。只要乌鸫几天找不到你,就会认为威胁已消除,也就罢休了。做法建议如下:

(1)尽量避开遭受攻击的区域

既然惹不起,就要躲得起。遭受攻击的地方,如非必经之地,建议直接绕开,一般即可避免再次被攻击。如果是在自家阳台遭受攻击,建议拉上窗帘,让乌鸫看不见室内情况,几天后基本也可以避免。如果玻璃上经常有被空投的鸟屎,建议采用一位网友的做法,在上面贴上保鲜膜,脏了直接撕掉,可避免每天清理玻璃上的粪便。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8)

要躲到多久才是个头?乌鸫攻击行为只出现在繁殖期,而从建窝到雏鸟出窝,约一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鸟窝,多数幼鸟已经出壳,最多两周即可离巢。也就是说,只要忍让一两周的时间,等幼鸟出窝后,乌鸫也就离开了,就不会再遭受攻击

(2)乔装改扮,避免乌鸫认出。遭受攻击的地方,如是每天必经之地,就只能“乔装改扮”了。建议不要再穿初次遭受攻击时的那身衣服,换一身以前乌鸫没有见过的衣服。再配上口罩和帽子,基本也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再加一把伞。

也有一些网友,提出直接想办法“弄死”乌鸫的做法,这里并不建议大家这么做。这是因为:乌鸫是受保护的“三有”动物,私自猎杀是违法行为。乌鸫对人的攻击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侵入了它的领地,本质上并非鸟的错。将心比心,就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别人的侵害,我们也会拼死保护。处于繁殖期的乌鸫亲鸟,身后是一窝4-6只“嗷嗷待哺”的幼鸟,杀死了它,也就相当于杀死了整窝幼鸟。因此,于情于理,都不建议大家那么做,人与鸟和谐共处,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幼鸟被蚂蚁攻击鸟妈妈保护(善于俯冲和高空投掷鸟屎炸弹)(19)

此外,由于鸟占据“制空权”,实际就算你想那么做,战胜它并不容易。一旦你无法“一击即中”,那么就有可能更加激怒它,会因此招致一大群乌鸫的攻击。想一想,一两只乌鸫的“鸟屎”轰炸,即让你欲哭无泪,如果是四五只,甚至更多,那又是一种什么境地?

四、结语

乌鸫在繁殖季节,确实存在攻击行为。但目的是出于“护巢”,是为保护后代而战,与天生好战的蜜獾不同。且乌鸫的攻击,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多数都是我们有意无意侵犯了它的繁殖领地所致,是一种被动的反击,实际并非鸟的错。也不是所有乌鸫都有攻击人的天性,这只是个体偶发事件,没有普遍性。这一切都与生性凶残好斗的蜜獾截然不同,因此将乌鸫称为鸟中“平头哥”,是不恰当的,实质是一种不明真相的污名化。

只要能避免对其繁殖领地产生威胁,一般就不会招致乌鸫攻击。建议避免近距离接触鸟巢,不要破坏鸟巢、掏取幼鸟,不要对乌鸫做出驱赶行为,管理好家中的猫狗等宠物。通过这些做法,基本就可以避免乌鸫的攻击。

一旦遭受到乌鸫的攻击,建议以避让为主。正面冲突只会使乌鸫斗志更强,局面更为糟糕。乌鸫一窝的繁殖期约一个月时间,实际我们通常只要避让一两周即可。等雏鸟离窝后,亲鸟自然也会离开,不再攻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