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商业街的商业,很生活,很平民生活。围绕着“开门七件事”,围绕着附近居民的“饮食起居”。正因为如此,才生动、全面地反映出鼓楼一带的生活方式从而城市文化的图像。

如果再进一步探究鼓楼商业街区商文化的人文特点,以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则是这一商业街区最突出的。

满恒先先生在他的《后门桥与“桥儿满”》一文中说:“后门桥的老北京味不同于大栅栏的商贾气,也有别于天桥的市井风格。它的京味更多的表现为字画、鼻烟壶和那渐行渐远的‘老礼’”(满恒先:“后门桥与‘桥儿满’”,北京西城档案馆《西城追忆》网刊第18期)。他说的其实都是鼓楼商业街区的满族风情。

满族饮食的特色(这里的北京味儿最具满族特色)(1)

鼓楼商业街的满族文化符号,最典型的是后门桥那两家灌肠铺。

北京小吃有三处很著名。即前门的门框胡同,内城的东庙隆福寺、西庙护国寺,都是以胡同或寺院的名字冠名于“小吃”二字之前,但不确指某一种或类。为什么唯独鼓楼却以“后门桥灌肠”名扬京城,而不说“后门桥小吃”。

因为灌肠是“关东鹿尾的变体”。满族人入关前以狩猎为生,常吃鹿肉和鹿尾。其中油炸鹿尾是最平常的吃法。因为做法简单,味道鲜美。爱新觉罗·瀛生先生在《京城旧俗》一书中说:“清中期前,北京满族人日常多是吃油炸真鹿尾” 。“后因关东货来京日见稀少,加以满人生活日艰,真鹿尾吃不起了,所以改吃炸肉末灌肠”。“后门桥这两家除在肠内灌肉末外,还加灌猪血,和以淀粉,在形、色两方面模仿真鹿尾”。“后来,北京满人生活条件日益下降,炸猪血肉末灌肠也吃不起了,于是小贩别出心裁,改用淀粉灌在肠衣内,用油炸而售之。但因食客多为内城旗人,看惯了真鹿尾和猪血肉末灌肠的血红色,……聪明的小贩为投食客喜好,略施小计,在淀粉里稍加红颜料”(《京城旧俗》,爱新觉罗·瀛生、于润琦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57—58页)。于是,这种“创新”的灌肠在北京普遍传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老师、史学家金家瑞先生闲聊时,也曾说到灌肠的颜色,他说加的是红粬。

“炸灌肠”,还沿用了当初“炸鹿尾”的“炸”字,其实是将灌肠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铛上半煎半爆。就是这个“炸”字,却让多少满族人回想到故乡的滋味。

知道了灌肠和炸灌肠的出处,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后门桥炸灌肠能驰名京城的缘由了。

瀛生先生的书中还说到北京的名小吃“炒肝儿”也与满族直接有关,连它的名字都是由满族来的。北京的著名风味小吃“驴打滚儿”、“爱窝窝”、炸糕、豌豆黄儿,都是满族祭神的供品。

瀛生先生说:“在内务府任职的回族旗人将满族祭品糕类做法传出,北京回民饮食业者依法制做并加以改进,从而制成了北京风味的炸糕、豆面糕、爱窝窝、豌豆黄儿等食品。满族食品由回族人制售的原因即在于此。”(《京城旧俗》,爱新觉落·瀛生、于润琦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62~65页)

也有与瀛生先生不尽相同的说法。

董宝光先生在他的《艾窝窝与萨其玛》一文中说:“据一位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友人介绍,艾窝窝系蒙语音译,原意系‘用饭做的碗’,乃蒙族食品。将一块熟糯米捏成小碗状,内贮枣泥,或澄沙,或冰糖桂花加各色果料,封口后转成球状,再滚以熟糯米粉即成艾窝窝。其名称原意即说明制做过程。”“据传明代后妃颇喜食之,为明宫中之御食。”“元代系蒙族最强盛时期,故艾窝窝亦当于此时传至北京(大都),迄今已逾六百年矣。”董先生还说:“估计汉语窝窝即蒙语艾窝窝引申演化所致。此系蒙族影响汉族的一例。”(《日下回眸:老北京的史地民俗》,胡玉远主编,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05页)

其实,董先生所说,与瀛生先生并不矛盾。满族与蒙族关系密切。瀛生的《京城旧俗》书中就写到:“清代八旗组织内,除满洲旗内有蒙古人外,还有单由蒙古人组构而成的蒙古八旗”。“满洲与蒙古族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密切接触,此二族人互相模仿,生活习惯渐渐趋同,形成合璧式的生活习惯。”这种情况不只是体现在艾窝窝上。北京的面茶,也是由“原来蒙古族的吃法加以满族式加工而形成的”。至于喝面茶加炒芝麻盐,源于“满族在关外生活时,炒苏子加盐,称为苏子盐,进关后模仿汉人,改为炒芝麻盐。加芝麻酱更是锦上添花,味中增味。这当然是来自汉族的”(《京城旧俗》,爱新觉落·瀛生、于润琦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62页)。一碗面茶很普通,但其中却有着满、蒙、汉三个民族悠久文化的融汇。

瀛生先生有段话写得精彩:“各地皆有风味小吃。北京的小吃当然是北京风味,但细考其源,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它们来源极杂,大多是从少数民族的食品演化而来。例如火烧、油饼、油(炸)果等原是回民食品;面茶是蒙古族食品;灌肠、豆面糕等是满族食品等等。北京风味实际是一些少数民族风味”(《京城旧俗》,爱新觉落·瀛生、于润琦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56页)。

从瀛生先生所说延伸,北京文化就是我国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融汇而集大成。

瀛生先生说的,其实正是“北京小吃大文化”!

(原标题:这里的北京味儿最具满族特色 鼓楼的“小吃大文化”)

来源:皇城根儿胡同串子 作者:袁家方

流程编辑:u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