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经典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

明初才子 解缙

人常言“自古红颜多薄命”,其实又何止“红颜”呢?“才子”亦复如是。

太久远的不讲,就说“唐初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名满天下可他们又有几人得了“善终”呢?

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更是一生“颠沛流离”于“大赦”归途中黯然离世。

今天要讲的则是明初才子解缙的故事。

解缙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他的老父亲名叫解开,长兄叫作解纶。

也许是出生家庭的缘故,解缙自小对于书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及各类典章制度等都烂熟于心。

解缙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天赋”极佳,没多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说起这“神童”,自古就有很多故事。比如北宋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散文《伤仲永》中的“小神童”方仲永,因自觉“天赋”极佳便不再虚心向学,遂泯然众人矣。又或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

但不管怎么样,后来的解缙并没有自恃“天赋好”而忘乎所以,反而是比以前更加埋头苦读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长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科,“一门三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蒲松龄有副对子说得好,不妨用在这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解缙这条“鲤鱼”终于跃过了“龙门”,不消说等待他的将是日后的飞黄腾达。可仕途这条路真的适合解缙吗?说的再明白一点儿就是解缙真的适合搞政治吗??

解缙经典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

明太祖 朱元璋

一、“新科进士”的“天真”

《明史》记载: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

也就是说在解缙中进士的当年,他便以自己的聪明伶俐博得了朱元璋的喜爱。一次,朱元璋对他说:“解缙啊!我与你之间按大义来讲是君臣,如果按恩情来讲我与你之间就像父子一样,你如果有什么话想说的就说吧”。于是乎“天真”的解缙于当天还真给朱元璋上了封“万言书”。

估计接到解缙“万言书”的那一刻,朱元璋内心是哭笑不得的,他随口说了那么一句,这个新科的“娃娃”竟然还当真了。

不过话说回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朱元璋虽然算不上什么“君子”,但他毕竟是九五之尊的“君”啊,更得讲究“君无戏言”、“一言九鼎”什么的。

所以他接下了解缙的“万言书”,谁料解缙的第一句是这么写的: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啥意思呢?就是说皇上你在位到现在也快20年了,你所制定的法律整天变来变去的,你让老百姓怎么去遵从呢?而你现在所用的“刑罚”又过多、过重,几乎每天都有因为违法而被惩罚的人。

当然了这只是解缙上的“万言书”中的首句,其它的还有很长一段,但限于篇幅就不全部引用出来了,但从这第一句就可看出解缙对于朱元璋执政某些方面的毫不客气的“批评”。

如朱元璋所愿,这个叫做解缙的新科进士确实做到了“知无不言”,直言不讳的批评起了他这个皇帝,虽然说用词语气缓和。

但还是引起了朱皇帝的不悦,尽管史书对于朱元璋当时的表情没有做特别的记录,但从其后来的行为上或许就说明了一切,据《明史》记载:

书奏,帝称其才。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录。

也就是说解缙的“万言书”上去了以后,朱元璋还夸奖了他。后来他又献了《太平十策》给皇帝。只是奇怪的是,夸奖归夸奖朱元璋并没有打算照他说得办,一句文多不录似乎透露了什么

得亏解缙是新科进士又得朱元璋那么几分喜爱,这要换了别的大臣脑袋早搬家了。

其实说起来大名鼎鼎的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干过这事儿!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初即位的咸丰皇帝也曾下诏“求言”,让大臣们有什么说什么,那时候刚为官不久的曾国藩也比较耿直抱着自己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给皇帝一连上了《应诏陈言疏》、《备陈民间疾苦疏》等多道奏疏,最后又来了个《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你猜最后怎么样?他成功的把咸丰皇帝惹恼了,曾国藩差点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也幸而当时的咸丰皇帝没有把曾国藩怎么样,要不然以后谁来灭“太平天国”挽救清王朝呢?

可见有时候历代的皇帝下诏“求言”未必全部是真,搞不好只是皇帝的一时兴起说的痛快话儿,解缙作为一个新晋登科的进士,敢于向皇帝朱元璋直陈当时朝政的“弊端”可谓勇气可嘉,但细细想来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那帮入朝已久的老臣尚且不敢、不能言的话,被他这么一个“毛头小子”给说了。

当然这不能说朱元璋不能虚心纳谏不是个好皇帝,只能说解缙与皇帝的想法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就比如说他说的那条“刑太繁”。

在朱元璋看来“大明王朝”初创,各地是百废待兴,各级官吏中也免不了有很多的奸佞之徒趁机“鱼肉百姓”。如果不严刑峻法那还了得,加之朱元璋是贫苦出身见惯了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自然刑罚上也不会饶过这些人。

而在向来沉浸在儒家“仁”的思想中的解缙则免不了理想化的想法,对于现实的黑暗认识没有朱元璋来的深刻。又或者说朱元璋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而解缙则崇拜的是儒家“尚德缓刑”、“明德慎罚”的思想。

朱元璋对解缙的这次上“万言书”是持“宽容与隐忍”态度的,一方面是他要人家给自己提意见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解缙的“新科进士”身份,他可不能因此“寒”了天下士子的心,说他朱元璋诓骗于人在前而后又罪之。至于朱元璋对于解缙的喜爱则微不足道,毕竟曾经得到朱元璋喜爱又被他杀掉的也实在不在少数。

解缙初入官场的“天真”与“稚嫩”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甚至比他更“离谱了点儿”。

可事情有“再一再二”却不好再有“再三”了。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为了彻底将以前的“功臣勋贵”连根拔起又将“胡惟庸谋反案”攀扯到了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等人,这时候的解缙不知是真不明白老皇帝的用意呢,还是怎么着,竟然上书为李善长等人鸣起冤来。

这一次老皇帝朱元璋可就没有那么大“气量”了,一句话就让解缙“卷铺盖卷儿”滚回了家。

可就算是这样解缙还是极其幸运的,因为按照老皇帝往日和平时的所作所为来看,能够这样激怒于他,最后还能活着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当时的解缙算是一个。

解缙经典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

明成祖 朱棣

二、审时度势,择主而事

8年之后老皇帝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

一心求取“富贵”的解缙又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可是事与愿违。由于以前他耿直的性格不仅得罪了老皇帝朱元璋更得罪了京城的一些“权贵”。

在一些“权贵”的暗中授意下,他被流放到了边疆。不过,好在解缙的运气又一次“爆棚”。朝中还有人为他说话,他才又回到了京城,并出任了翰林院待诏一职 。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大事件”:燕王朱棣“靖难起兵”

而后经过4年左右的战争,朱棣终于让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下了课”,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明成祖朱棣。

自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朱棣开始了对建文遗臣的“清洗”。

这时候也许是解缙终于“开了窍”,也许是因为对建文帝给自己的“从九品”翰林院待诏这一职位待遇的不满,总而言之解缙没有选择与方孝孺一样为建文帝“尽忠”而是选择了投靠新皇朱棣。

朱棣固然残暴,他血腥的杀戮了那些“不听话”的建文旧臣们,并把他们的家人们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卖作官妓的卖作官妓。但对于肯依附于他的人,他也是不吝赏赐和抬爱的,解缙就算一个。

解缙毫无意外的被朱棣任命为了“内阁大学士”。另外说一句的是明制“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可别看只是个“正五品”你就心有“戚戚然”了。

自打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以来,“内阁制”便逐渐扮演了“丞相制”的角色,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更是实打实的内阁首辅即是“丞相”,就比如大名鼎鼎的万历内阁首辅张居正。

虽然说明初的时候“内阁”还远没有达到明中后期权势滔天的地步,但也是很重要般的存在。

明初之时“内阁”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它不仅供皇帝以垂询问题还可直接给皇上提“建议”,从而影响皇帝本人的决策。

明初内阁最著名的莫属有着“三杨”之称的杨溥、杨荣、杨士奇等人。可以说那时的大事咸出于内阁。

可以说解缙进入了这个“领导班子”比起那打杂的“从九品”的翰林院待诏不知要好多少倍。

解缙经典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

解缙奉命主编的永乐大典

此外朱棣还命解缙主编了《永乐大典》这部明代的“大百科全书”可见那时朱棣对他的器重。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解缙晋升为“内阁首辅”,此时的解缙可谓“位极人臣”,风光程度可以说一时无两。

对他来说,朱棣对他的好可以说无以复加。可人呐,一旦身居高位、飞黄腾达以后就容易“飘飘然”了,况且解缙还是位“才子”。自古才子多“傲气”,解缙的未来似乎变得“不可捉摸”起来。

三、得意忘形,因“言”获罪,死于非命

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维系”好与身边人的关系,家庭中的“亲人”,生活中的“朋友”,工作中的“同事”。这些是你的立身之本。

退一万步讲,即使你不能做到和他们都能建立多么美好的关系,那么也请你尽量保持与他们关系上的“和平共处”。

而解缙在这一点上就为我们当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当然那时的他正得朱棣的宠爱,难免有些得意忘形。

大多数皇帝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们总想给人树立一种自己“虚心纳谏”、“善于纳谏”的“人设”。朱元璋是这样,他的儿子朱棣也是如此,可这也害苦了某些“头脑简单”的人。

于是乎朱棣就对解缙说了这么一段话:

“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王猛、魏征 )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其实朱棣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暗示解缙道:“解缙你要敢于直言,有啥说啥,像唐代的魏征那样,如果都像你这样敢于直言,那天下何愁不大治?”

这里与其说朱棣把解缙比作了唐代的魏征,还不如说朱棣要把自己比作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

也真是奇了怪了,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明太祖朱元璋嘴边常念叨的一个帝王是刘邦,宋太宗赵光义嘴边常说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成祖朱棣也是常拿唐太宗李世民自比?为什么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还是《战国策·齐策三》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那汉高祖刘邦也算一个穷苦出身,后来竟一跃成为皇帝。朱元璋不就是这样吗?

而那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基做了皇帝,再看看另两位,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后做了皇帝,而明成祖朱棣也是借“靖难之役”做了皇帝。这一切不就清楚明白了么?

在朱棣的撺掇下加上他自己的“春风得意”的劲头儿,解缙又再一次“知无不言”起来。虽然说有啥说啥挺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有啥说啥往往死的最快。

这时候的解缙变得“口不择言”起来,他把当时的“同事”逐一评点了一下,经过他自己的这么一番议论,他给予了他的诸位“同事”们以差评。

这么一来解缙可以说把“同事”们都得罪光了。那天,他一旦惹了皇帝不高兴还有那个肯为他“求情”。

本来解缙就是一个“才子”有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潜在危险,如今他还得意忘形的把本就不易得到的路人缘给败光了,真不知他以后的路还该如何走?

《诗经·大雅·凫鷖》小序有言: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一个人谦虚、谨慎或可“持盈保泰”但像解缙这样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解缙经典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

解缙书法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为立太子之事找到了解缙,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其实在找解缙之前,朱棣心里早就有了“太子的人选”,那就是自己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因为他最像“自己”。

至于长子朱高炽在朱棣看来是“废柴”一个,长相肥胖连路都走不好不说,连性格也不像自己,倒是像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那个“懦夫”。这怎么能行?

那天自己“百年之后”江山交给了他,还不让人“篡了位”去!

心里这样想,可还得找个人走个过场不是?

于是便有了朱棣与解缙君臣两人之间的对话,据《明史解缙传》载,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

显而易见,当朱棣在为立长子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煦谁为“太子”而烦恼时,是解缙帮其下定了决心,至于朱棣同意了解缙所说的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不为别的就因为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

朱高炽虽然不讨朱棣喜欢,一贯被认为是“懦弱”般的存在,但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显得“英姿勃发”颇有点儿朱棣当年的意思,也因此极受朱棣的“宠爱”。所以说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还真是沾了儿子的光儿才登得“大位”。

不过解缙虽然帮助朱棣敲定了“太子”的人选,但也因此受到了一个人深深的忌恨,那就是汉王朱高煦。

而解缙以后的死自然也与朱高煦的“陷害”与“推波助澜”有关。

可你别以为“太子之争”就这么完了。

汉王朱高煦明白只要自己的老爹儿朱棣一天不死,只要自己的兄长朱高炽一天不“登基”,自己就还有希望。

确实是这么回事儿,不要说朱棣在立朱高炽为“太子”前是“摇摆不定”的,即便是朱高炽已经被立为了“太子”,他的心里还是更加偏向于次子朱高煦。

当然朱棣的这种心理变化并不是没有人察觉,解缙就看出了其“矛盾的心理”,于是为了稳妥起见也为了夯实“太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解缙时不时的或明或暗的提醒着朱棣,朱高炽就是“太子”的最好人选,有时甚至不惜当面揭穿汉王朱高煦的“不法行径”来衬托出“太子”朱高炽的“仁孝、贤明”。

次数多了以后,朱棣不仅是烦了,而且对解缙的“动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你解缙该不会是收了“太子”什么好处了吧抑或是打着将来“拥立新君”的名号谋取更大的权力。要不怎么会为“太子”这么卖力的“摇旗呐喊”。

慢慢地朱棣疏远了解缙,再加上对其“恨之入骨”的汉王朱高煦的挑拨。

于是永乐五年(公元你1407年)解缙被贬为了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被锦衣卫逮捕投入大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为国事繁重早已把大狱中的解缙抛之脑后的明成祖朱棣突然看到了一份“花名册”,上面有解缙的名字,这才回想起了解缙还活着,于是对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说了句:“缙犹在耶?”。

于是当夜,解缙被灌醉埋在了积雪中,不多久解缙就被冻死了,时年47岁。

但朱棣对于解缙的恨意并没有因他的死而全部消散,不多久解缙的家产被“抄没”连妻儿老小也被流放至辽东蛮荒之地。

综观解缙的一生及其死,一句话足以概况:一生自视甚高,且不甘于做政治之“点缀”,虽无政治之能力却一心参政、议政最后因此而丧命于政治斗争中。

其实通过解缙之死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政治不是谁都可以玩得起的,也不是小孩子的“过家家”,发现不对的时候,说一句我不玩了,就能够了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