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旅游住长安(唐高宗将盛世藏于洛阳城)(1)

来源:在洛阳 公众号

第三期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旅游住长安(唐高宗将盛世藏于洛阳城)(2)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入梦 /

洛阳十三朝写到唐朝的时候,洛十三便有些踌躇了。

若说有唐一代,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李世民和武则天。

唐太宗,虽有“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的论调,但洛阳城的修建终究还是被大臣劝阻。

至于武则天,在武周时期洛阳城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更有神都之名。

可终究是武周代唐。

若要真写洛阳十三朝,那恐怕只能写唐高宗了。

印象 /

或许是一千多年过去,历史被人打扮的时间有些久了。

声名大噪的,越发热闹。

声明不显的,就越发无人问津。

唐高宗李治,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无疑是吃了大亏。

洛十三捧着北宋时编撰的《新唐书》,看着上面主观的评断陷入了沉思——“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

回想着无数影视作品中,那个懦弱的唐高宗形象,进入了梦乡。

一梦 /

“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宜改洛阳宫为东都。上栋下宇,彼劳昔以难前;广厦高台,我名今而改后。仍兹旧贯,式表宸居。”

一道低沉的声音从耳畔响起。

在偌大空旷的大殿之中,经久回响。

洛十三缓步走出屏风,看着书榻上正襟危坐的男子,想必便是唐高宗李治了。

“能这么轻松的出入寝宫,”李治抬头,饶是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仍看不清洛十三的模样:“你是何人?”

“从一千多年后来的后生。”

李治道:“这洛阳城果然与众不同,竟有你这样满口呓语的奇人。”

洛十三问:“刚才听你背的是,《建东都诏》?”

“不错,朕目疾日重,这是朕初迁洛阳时所下诏书,时光转瞬即逝,令人唏嘘。”

“说实话你比我见过的很多皇帝都要特别。”

“哦?”李治追问:“哪里特别?”

“你见到我居然一点都不惊讶。”

“身为帝王,大抵都如此,喜怒哀乐,又岂能随心所欲的展露在脸上?”

顾知秋看着始终平静的李治,越发觉得这位皇帝,远不是影视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那样懦弱、无能。

功过 /

“后人都觉得你是个平庸帝王,但现在看来,有失偏颇。”

“平庸?”李治道:“朕开始相信你是从后世来的人了。”

他放下笔墨,站起身,看着洛十三:“你若是朕的子民,又怎会说出平庸二字?”

洛十三急忙道:“或许是唐太宗和他的贞观之治太耀眼,以至于掩盖住了你的光芒,但总之如果后人提到唐朝盛世,肯定是想到的唐太宗。”

“先父确是朕的榜样,然朕当政这数十年,文治武功,自认要高出平庸许多,”李治问道:“史书若是如实记载,那便不该给朕一个平庸的评价。”

洛十三苦笑道:“或许主要是因为所有人的目光大都放在了您的皇后身上,不过你可以和我说,我正巧想要了解你。”

李治喃喃道:“开创一个属于朕的盛世,不知从何时起,便就成为了朕的梦想。”

“太子与魏王夺嫡之时,朕人微言轻,如履薄冰。当储君的位置降临在朕的头上的时候,朕至今仍觉得这是此生最大的气运。”

“也至此,让朕离盛世梦更近了一步。”

“朕确实上承贞观,在外人看来这是莫大的好处,但对朕而言,却是最深的囚牢。”

“父皇留给我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独揽三省六部。”

“朕虽承帝位,但并无实权。”

“朕只能隐忍,等待一个更大的气运降临。”

“终于,随着房遗爱谋反案,挡在朕面前的一大批政治障碍连根拔起,朕才得以开始大显身手。”

“平漠北、破百济、平高句丽、亡西突厥,前朝隋文帝北征无果,隋炀帝率三十万大军折戟沉沙由此亡国,父皇北征虽获胜利,然半途而反。”

“唯有朕,真正让我大唐的铁骑,踏出了这广袤的疆域!”

“如此武功,朕可算平庸?”

“轻徭薄赋,打压关陇集团,开创真正属于寒门子弟的科举制度。”

“天下生平,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诸国使臣朝贡,商人往来。”

“如此文治,朕可算平庸?”

梦醒 /

洛十三默默的把李治的话记了下来。

“我还有一个八卦,不知当问不当问。”

“问便是了。”

洛十三组织了一下措辞,道:“对于二圣临朝,您是怎么看的?”

“天下大事,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况且朕身染风疾……”

“先皇以及前朝隋,有三省六部分担国事,然朕将天下军政大权握于手中,自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后,三省六部便形同虚设。”

“朕需要一个靠得住的人,来做朕的替身。”

“然诸皇子,或狂妄,或无知,或无能,都无法肩此重任。”

“而媚娘审时度势,其处理起政事,方法得当深得我心,故而交由她来做,朕可放心。”

洛十三道:“历来后宫干政都是天大的事,您就不怕?”

“军政大权皆在我手,况且媚娘一介女流,纵然朕仙逝之后,其代子摄政,也总有老去的一天,到时仍要还权于太子,”李治道:“朕也希望,太子能从媚娘那里多学到一些治国才能,到时可延续我大唐盛世。”

视线逐渐模糊,洛十三从梦中惊醒。

李治思虑久远,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谁又能想到,他的这位“白手套”,居然在他死后足足活了二十多年。

谁又能想到,这位与他共同临朝的天后,开创了武周,成为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帝。

但无可置疑,这位唐高宗,终是被严重低估了。

能够完成削弱杨广和李世民都无可奈何的关陇集团,打下了汉人王朝中最大疆土,并开创永徽之治的唐高宗,岂能是平庸之人。

唐高宗旅游住长安(唐高宗将盛世藏于洛阳城)(3)

唐朝

那些事

1.唐朝(公元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2.李氏兴起: 在南北朝后期,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是李虎。李虎在北方的动乱中追随北魏权臣宇文泰,成为宇文氏家族倚靠的“八柱国”之一。李虎死后,其子李昞继续在西魏、北周得到重用,并在北周时作为“关陇贵族”的成员被赐胡姓“大野氏”,待到北周末年丞相杨坚掌权,才还复本姓李氏。李昞子李渊自少袭封父爵唐国公,娶宇文泰外孙女窦氏(即太穆皇后),深得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与其妻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喜爱,累官为太原留守。

3.唐朝开国——唐高祖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同年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

4.贞观之治——李世民: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重用魏徵等诤臣,出现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 ;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经过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5.永徽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六月一日,李治即位,即唐高宗 。次年改元“永徽”。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此举显示了当时唐朝的富强。李治称帝时期,唐朝的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版图基本维持了三十余年。

6.开元盛世:延和元年(712年),睿宗决定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扩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政权。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7.《建东都诏》·唐高宗李治:朕闻践华固德,百二称乎建瓴;卜洛归仁,七百崇乎定鼎。是以控膏腴於天府,启黄图於渭滨,襟沃壤於王城,摛绿字於河渚。市朝之城,丽皇州之九纬;丹紫之原,邈神皋之千里。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置槷之规犹勤,测圭之地载革,岂得宅帝之乡,独称都於四塞;来王之邑,匪建国於三川。宜改洛阳宫为东都。上栋下宇,彼劳昔以难前;广厦高台,我名今而改后。仍兹旧贯,式表宸居。

8.唐朝都城考:

(1)初唐: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京城为长安。

(2)唐高宗时期:《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高宗“卜洛之初,既须营建,又以迁都未决,因议两留。”可见,自此长安与洛阳两都共存。此时洛阳都城地位如何,《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由此可初步推断此两京并重,无高低之分。

(3)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定都于洛阳,而此时长安的地位,可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赦天下,改元文明。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

从684年武则天在东都“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从此长居洛阳,仅在701年行幸一次,不久返回神都,由此可见,西京长安成为了当时长期性的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将并州(太原)改置北都,见于《旧唐书·本纪·卷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改用九月为社,大酺 七日。并州改置北都。”然而武则天几乎从未行幸北都,亦没有设宗庙,因此可断定此间北都为陪都。由此断定,684-692首都洛阳,陪都长安;692-705首都洛阳,陪都长安、太原。

(4)中宗-玄宗时期:705年唐中宗恢复唐国号,同时全面恢复高宗时期的制度,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正式改京师为西京,与东都并称“京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置北都太原而颁布的《并州置北都制》却言:“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王业正兴,宫观犹在,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由此可见,唐玄宗建北都,是效仿东汉建陪都南阳的,由此可初步认定北都太原为陪都。

(5)唐中后期:756年安史之乱,洛阳长安两京先后被攻占,唐玄宗南逃成都。

757年,以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与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并称“五京”。

904年,长安城被毁,唐昭宗全盘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故总结如下:

618-657首都长安,

657-684长安洛阳并列首都;

684-692首都洛阳,陪都长安;

692-705首都洛阳,陪都长安、太原;

705-723长安洛阳并列首都;

723-757长安洛阳并列首都,陪都太原;

757-762五都格局,长安洛阳并为首都,太原、凤翔、成都等为陪都;

762-904首都长安,陪都洛阳、太原;

904-907首都洛阳。

注:因为不是正经史书,所以可以畅所欲言!

来源:在洛阳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