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当耳旁响起适龄儿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朗读声时,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哼起"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9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情歌。然而,却有很多的学者指出,这首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被人们误解了千年,以至于耳旁响起涛声依旧便会使人们转读此诗。
1.初遇枫桥,夜泊听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北方战乱频繁,而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人墨客逃至江浙一带,希望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张继,就是其中之一。暑气刚退,秋高气爽,风轻拂,月刚上,静谧的夜晚,诗人停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夜幕刚下的江南水乡,笼罩着一层薄雾,秋夜幽美的景色,诗人不得不情满江南,于是,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年的小诗。
这首七绝,为大历唐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全诗以"愁"为中心,随着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慢慢铺开,营造了一种空明静谧的夜色画面。夜半钟声的悠扬,打破这种宁静,却也使得这首诗整个的意境得以升华,那一桥一船,一城一寺,永远召唤着古往今来的闲愁之客,不断去到那里寻梦。《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夜行无人,夜行无月,只有枕着满船的愁,彼此相伴而入眠,然则更难以入眠,那么,是何让诗人一夜难以入眠?只有那夜半的钟声,在远处悠扬的时候,会告诉我们答案。
2.错误伊始,一眼万年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首诗提出了新解,也得到了诸多证据支撑,也获得了一些学术上的认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当代学者考证,"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将落未落,而是村庄名或桥名,"乌啼"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山的名字。"江枫"也不是江边的枫树,亦为桥名。这样的话,那月色的朦胧、在渔火映照下若影若现的枫树以及让人心动的乌啼声,都已不复存在,都已在悄然间流逝不在,如此一来,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竟然变得那么具体而实在,只是简单的意象罗列,那幅朦胧静谧、清冷空明的江南水乡秋夜枫树图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连串村庄名或桥名的堆砌,毫无美感可言。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更愿意去误解,我们更愿意相信残月已落,乌鸦夜啼,枫树环桥。因为当这个错误发生的时候,便注定了一眼万年,注定了不会随着历史的灰烬湮没不在。
3.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当这首温情脉脉的歌声响起,你是否会想到当时那个漂泊不定的游子:一袭白衣,沾染了些许灰尘,发髻已被夜幕下的露水打湿,乘着木船,斜靠着船舱,愁伴黑夜,夜伴文士,一夜未眠。一误误却千年,而一误又一误使得其成为经典,相信没有毛宁的《涛声依旧》,这首张继的七绝不会家喻户晓。
夜宿枫桥,听着涛声拍打着河岸,是否有和诗人一般的人,也在某个地方,听着忽明忽暗的涛声,心里暗自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泛着暗黄的旧船票,在木船即将离开之时,诗人刚好乘上夜半的钟声,去寒山寺寻向属于自己的那个梦。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张继先生,你是否为了心中的那个她,而无处遣怀。夜半的钟声已过,当初的夜晚,也只是历史的夜晚添上一笔而已,过后,于己于她,都无谓念想。
只有满江的枫树,与若隐若现的渔火,伴随着你辗转反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