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迷眼中,三毛是敢想敢做、奔放洒脱、逐梦而居、不畏世俗的代名词。

三毛用她的文字为三毛迷构建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里有无数人向往的自由和美好,王国里她和荷西的爱情唯美得不像话。

然而,三毛自杀5年后的1996年,一个叫马中欣的旅行家、作家用5年时间追寻三毛生前走过的踪迹,从台湾、西班牙、法国、德国、撒哈拉沙漠再到美国,遍访三毛的亲友和邻居,写下了那本引发世人争议的书《三毛真相》。

这本书里的三毛:怪癖、自恋、神经质,对荷西死缠烂追、动辄打骂等。马中欣还用他的走访告诉世人:她写的很多撒哈拉故事与当地习俗背道而驰。马中欣告诉读者:荷西的学历是假的,他只有高中学历;他对三毛的爱也是假的,三毛对荷西的爱也是假的。

而马中欣用来佐证三毛对荷西的爱是假的的理由是:三毛在荷西去世之后先后恋上了贾平凹和王洛宾。

马中欣还采访了当时三毛的邻居等,他们对三毛的评价相当负面。马中欣书中一位所谓德高望重、权威的三毛旧识评价三毛说:

“三毛又老又丑,举止怪异,是个很随便的女人。”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马中欣还总结说:

“三毛之有今日,自悲,悲人,人悲,乃是前世种下的因,今世有报:克夫,无后,自缢。”

总言之,马中欣这本《三毛真相》就是在向世人证明:三毛有多假,所有人都被三毛骗了。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1)

这本书被刊发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不坚定的三毛迷甚至开始对三毛“粉转黑”,而三毛的部分忠粉也开始对三毛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马中欣本身。他们质问马中欣:你耗费五年时间去寻找所谓真相,目的和用意究竟何在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马中欣答得似乎很巧妙,他说:

“一是为了‘以正传言,以了我的探奇之心’,二是实在看不惯那些单纯少男少女被假相蒙蔽。”

马中欣这句话出来的时候,这本书的客观性便面临了最大的质疑。

“实在看不惯少男少女被假象蒙蔽”,这就是说,马中欣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带着某种偏见了,他的偏见便是:三毛用作品欺骗了读者。

这就意味着,马中欣在去探访三毛的足迹时,便已经带着答案了,带着答案去找答案,这真的是去找答案吗?只是去证答案吧!如此,他势必就是不客观的呀!

新闻出身的记者都知道,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最忌讳的是:主观预判,也就是说,倘若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前,就先入为主给它定义,那么一定会影响真相。而真相恰是新闻的生命,一旦失了生命,新闻便已没有任何价值。

马中欣带着主观的答案去论证,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真相”的侮辱。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怀着这种想法出发的马中欣,竟声称自己对三毛的作品全无兴趣。

而另一面,他却在书中刊登了三毛给他写的信,三毛在信中的言辞很赤诚,对,他试图以此营造两人关系不错的景象。但他同时又极其郑重地表示:“我和三毛不是朋友,我对很多人把三毛看作我的朋友一事非常痛苦。”

这样一来,马中欣用五年时间论证三毛的“假”就纯粹是出于情绪,而非事实或者其他了,至于马中欣这情绪到底来自于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猜测,马中欣就是看不惯三毛随便写几个字、搞几场旅游就火得一塌糊涂,毕竟,马中欣也写字,也全世界各地地旅游,却一丁点没火起来。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2)

马中欣

对于这种猜测,多少也是不客观的,不足为信。姑且就认为,马中欣真心是想让天下少男少女不再被三毛“骗”吧。

这种假设即便成立,马中欣的所谓五年寻访真相在根本上便是站不住脚的。

且不说,整个这本书全是他的“一家之言”,但就他论证三毛“假”的论据而言,就分明站不住脚。

马中欣论证荷西与三毛之间没有爱情的理由是:荷西没学历、家境和各方面条件都一般,三毛不可能真的爱上这么个人。

的确,单纯从逻辑上理性地讲:三毛不应该爱上这样一个平庸的人。

但,真正的感情从来是不讲逻辑甚至不讲道理的呀,否则,灰姑娘和王子还有世间的大部分被人传颂的爱情,便都不应该存在了呀。

人,都喜欢“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也正因此,1000个读者才有1000个哈姆雷特。

马中欣用自己的沾满俗尘的思想去揣度三毛时,他忘了:他是个男人,同时还是个俗尘里的男人。而三毛是什么人,一个从来不把世俗放在眼里的不那么现实的女人。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3)

马中欣

三毛虽然不世俗,但她也有全天下女人都有的弱点和优点:她敢爱敢想,向往浪漫,随时可以为爱情将自己烧成灰烬。

这样的三毛,或许还尚未真正体会过爱情的俗尘男子马中欣怎会懂?

何况,在这些之外,三毛一生还曾经历过凡人未经历的苦痛。

幼年时,她曾因为数学老师的侮辱犯过自闭症。在这之后整整七年里,她一直将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也是从这开始,三毛日日与痛苦相伴,人在痛苦时,是会本能选择封闭的:她将自己的心上了锁,钥匙抓在自己手里。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4)

后来,试图自杀失败后,她在父母的爱里重回了人间,但她的心却始终上着锁。

再后来,她有了爱的人,结婚前一晚,未婚夫却死了,之后,她便转身并宿命般地发现了荷西。遇见荷西后,她才在爱里真正感受到了痛苦之外的那个叫“幸福”的东西。

人的感知有时候与外界并不全然相关,痛苦了无数年的三毛遇见荷西后,大约如一个饿了三天的人吃到苹果一般,她对这苹果(荷西)的感知,岂是旁人能理解的。

你我不理解,马中欣自然也不理解。但不理解并不代表不存在啊!三毛在遇见爱情遇见荷西后,总能从一丁点的平常中感受到幸福,谁能否定她的幸福是假的,马中欣不能,所有人都不能。所以,即便三毛笔下自己的爱情过于美好了,那也是能理解的,因为苦过太久的人,仅需一丁点儿甜便可以上天堂。

很多人质疑三毛的爱情太假,因为太唯美。可天,她眼中、她笔下、她心里就是这样的啊!

人说“知足常乐”,凡人在知足后,尚且能从平常中感受到“乐”,三毛这样知足且一直在血泪中浸润的人,遇见平常的小感动便开出盛大的花朵,有问题吗?

马中欣的怀疑可以理解,因为,他永远不会懂三毛,因为毕竟人生轨迹不一样。世人也不能指望从未经受过系统心理训练的人,突然就懂得真正意义的换位上身。

读过三毛作品的人应该记得,三毛婚礼时,荷西走遍沙漠为她找来的结婚礼物:一个骆驼的头盖骨,对,就是骷颅头。这在世俗眼里极不吉利的东西,三毛看到后竟惊喜地尖叫起来。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断定:荷西是一个懂三毛的人。倘若不是懂得并且尊重三毛喜欢拾荒的特殊癖好,荷西怎能想出拾荒来骷颅头送给三毛呢。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5)

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未找到懂自己的人,三毛却找到了,这样的男子,她怎会不爱。至于那些世俗看得顶紧要的“学历”、“家境”、“工作”,对三毛而言,真的不那么紧要。

马中欣用来佐证两人之间没有爱情的第二个论据是:旁人觉得他们感情不好。

且不说这旁人是否懂得三毛和荷西的感情,单说如何佐证两人感情好坏恐怕就足够难倒马中欣先生了。

手牵手就是爱?相敬如宾就是爱?不吵架就是爱?不见得吧!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灵魂的契合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伴一定是爱!而灵魂的契合,旁人岂会看得懂,因此,马中欣试图用旁人的眼光证明三毛与荷西的爱的行为本身,就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略显愚蠢的。

马中欣用来佐证两人之间没有爱情的第三个论据:荷西本在自己附近小岛就可以捕鱼,但是他非要去很远的另一个小岛,有时候也会不回家,去住旅馆。

马中欣的意思是:荷西是假借捕鱼逃避三毛,他厌恶她。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倘若是一个稍微对地理有过了解的人便立马会跳起来反驳说:每个岛所产的鱼不一样啊,这是常识啊!

拿我国来说,黄海中部海域盛产黄海对虾、鳕鱼,而舟山群岛却盛产海蟹、海鳗、带鱼等。想来,作为旅行家的马中欣应该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常识,他忽略这种常识钻牛角尖地以此判断这是荷西厌恶三毛,目的何在呢?

即便抛开捕鱼常识,假设荷西此举是刻意避开三毛,那么既然如此厌恶了,何不离婚了事呢,何苦如此麻烦?三毛是何等干脆的人,要甩说句“不喜欢”了就够了,真必要如此周章?

荷西到底爱不爱三毛,他已经不能亲口告诉世人了,他似乎也没有必要告诉世人。但世人从两人生活的众多照片中,却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必定曾深爱过。

马中欣用来佐证两人之间没有爱情的第四个论据是:三毛在荷西死后爱上过贾平凹和王洛宾。

对于这个听起来同样很有逻辑的论据,三毛迷肯定会跳起来反驳了:三毛不是人吗,即便是真的,当时,荷西都死了那么多年了,她动心一次有错吗,能以此否定曾经的爱吗?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6)

从马中欣提出的这个论据可以看出,这个男子对三毛的要求真真有些苛刻,他在心里认定:若真的爱一个人,是必须永远一生一世只爱他一个的,哪怕他已经死了无数年。

且不说真实的三毛曾无数次在荷西死后试图自杀,单说荷西死后她拒绝所有追求者终生未再嫁,这便已经是无数人包括马中欣自己很难做到的了。

再者,即便三毛真的曾在荷西死后爱过别人,又怎样?谁说“死了丈夫的女人再动心便是不爱丈夫”呢?只是证明她是个正常女人,而已,好吗?!

除了否定三毛的爱情外,马中欣还从三毛的学历,经历,爱情,品性等一一进行了否定。

他对三毛品行的否定,几乎全靠所谓昔日邻居的采访口述,让人称奇的是这些人竟都对三毛印象极坏“说她丑、老”、“说她性格怪异”、“虚伪”、“为人随便”等等。

可是,若要问这些凭什么这样评价三毛,那就没有下文了,只有语言,没有事实证明。

号称去探求事实,却全不用事实说话,只引用几个人的极端言论便作数,这是敷衍读者呢,还是另有目的呢?

从这些被采访者的言论来看,能轻易说人“丑”、“老”、“虚伪”的人,本身就很难在人品上让人信服。但凡人品过得去,第一项便不会轻易理论人的长相,如此恶毒的人的话,能有几分可信?

另外,做过采访的人都知道,倘若采访者刻意引导,那么被采访对象通常是会不自主说出采访者想要的话的。

这很好理解,比如,你采访犯罪嫌疑人的邻居,如果你直接问:“他是个怎样的人?”这种客观公正的提问多半会得到不被引导的正常回答,也就是接近事实的答案。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7)

但倘若你诱导性提问说:“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杀人凶手,他平常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人,经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那么,被采访者便会开始带着被植入的主观结论去搜罗答案,这样一来,自然答案便也偏离了客观公正。

马中欣先生是否有诱导性提问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确定,倘若他以三毛好友的身份去问询这些人,他绝对不会得到诸如“丑”、“虚伪”这样的回答。

话说回来,《三毛真相》也并非完全是假话,他说的很多事实确实存在。比如,他在谈到三毛性格时说她怪癖、自恋、神经质,这便是事实。

三毛一直都有抑郁症,这和她幼年的经历有关。这也导致成年后的她一直保持了诸如喜欢去坟场、喜欢拾荒等怪癖。

客观讲:三毛是个病人,她的姐姐陈田心曾透露,她还曾问过自己“要不要吃她吃的快乐药(治疗抑郁症的药)”。

这也导致了三毛过于偏激的行为特点,但一个病人,尤其一直勇于面对生活、追求理想的病人,是不应该被攻击的,她理应被理解、被尊重。

至少,相比在三毛死后拿三毛来消遣的马中欣,三毛才是真正勇敢的:她一直那么潇洒,那么自在,敢把自己的人生当做文学来创作。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她的一切都是假的,她的文字却实实在在是真的。它用文字给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创造了一个那样理想的王国,这本身就值得世人钦佩。

斯以为:一个经受那么多痛苦,遭受那么多不公的女子,还能写下这样美好的篇章,本身就是奇迹一桩了。

《三毛真相》出版很多年后,已经靠三毛出名马中欣在一次给学子的演讲中这样评价说:

“三毛把自己写得非常完美,三毛迷们喜欢三毛描述的完美形象,实际凡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并不存在完美。热爱生命、面对生活、追求理想,其实三毛一直是这样活过来的,只是她走‘偏’了一点,偏离了现实的主航道。”

即便已经步入老年,马中欣始终还是无法理解三毛,因为他觉得三毛竟然不活在世俗里,这让一直在世俗里的他耿耿于怀。

很多人就是如此,自己不是那种人,便偏激地觉得:这种人就不存在。

殊不知,世界之大,三毛之大!

旅行作家马中欣简历:旅行作家马中欣(8)

不久前,马中欣甚至还说:

“ 将要写一本《跨越时空访三毛》,让喜爱三毛的读者深入了解三毛的真实人生。在书中,我会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三毛,解读三毛自杀之谜,三毛通灵之谜,三毛初恋之谜,三毛与王洛宾之谜和三毛与贾平凹之谜。”

马中欣似乎一直如他自己所说在探求“真实”,但至始至终,他却似乎从未真正懂得真实的含义。可叹!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