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并且马上将迎来正日子,然而随着近段时间日方一系列错误言论、错误举动,这个“大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隆重,甚至还稍显冷清,而对于中日关系出现的这种尴尬现状,日本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就是由于中国揪着历史不放,因此中日两国很难消除宿怨,两国关系也很获得长足进步

虽然日方这种说法完全是倒打一耙,但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中日对待历史的态度。

一、历史虽是往事,但绝不可忘记

  1. 拒不承认历史,中日关系永远无法突破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1)

▲裕仁宣读《终战诏书》

之所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会在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上揪着不放,完全是因为日方从未正视这段历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这场持续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终于以中国胜利而告终。不过在日本思维定式中却根本不存在投降这种说法

以《终战诏书》原文为例,其中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其一“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从这句话本身含义来看就是在歌颂、赞扬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幕后主使,这与投降书本身意义背道而驰。其二“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对于这场侵略战争,日本依旧以“东亚解放”为由,这与“大东亚共荣”如出一辙,完全是在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2)

▲《终战诏书》原版

仅从上述这两点而言,丝毫没有看到日本对于这场侵略行径给其他国家造成伤害所产生的负罪感,反而依旧是在无休止的狡辩,并且需要特别强调,在日本看来自己只是“终战”而并非投降,因此《终战诏书》中也没有提到任何一句与“投降”有关的表述。可以说对于二战的结束,日本根本没有羞愧、歉意,更没有反思,只是迫于现状,在面临“灭国”风险后,只能投降,而《终战诏书》的发布也为后期日本篡改历史做了铺垫。

1947年,战争刚刚结束,日本政府便开始推行教科书审定制度,由于此时处于同盟国占领时期,因此该阶段教材编写过程中,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军国主义思想被全部剔除,并加入了新思想,比如倡导个人尊严等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放松并逐步结束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这之后日本在历史教课书这一问题上便悄然发生了改变。

日本历史学家笠原十九司曾将日本对教科书的篡改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十年后,日本政府明确要求在新教科书中“切勿对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进行批评,且要完全避免提及日本入侵中国”。随后,在美国纵容乃至帮扶下,日本战后复苏进入了快车道,很快在经济领域跻身全球前列,而经济的复苏让日本胆气又壮了不少,对于历史的篡改开始毫不遮掩,毫不掩饰。比如在侵略中国华北这一问题上,日本使用“进出”一词代替“侵略”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3)

▲日本教科书中仍有“支那”等蔑称

就在今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再次审定通过了一批高中教科书,在这批教科书中,对于二战期间日本强征“慰安妇”、劳工这一事实再度进行了歪曲与美化,继续淡化并逃避历史罪责。日本每篡改一次历史,就是对中国民众的一次刺痛,同时更是让我们再度强化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而面对这种刺痛,中日关系想前进又谈何容易?拒不承认历史,中日关系永远无法突破。

2.日本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对于二战的战败,日本国内始终将原因归咎于美国参战,认为美国投放的那两颗原子弹对日造成了巨大威胁,正如《终战诏书》中提到的“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至于中国抗战十四年,则完全被忽略,这也造成了日本在对美国畏惧的同时,对于中国仍存野心,而且这种野心近年来表现的愈发明显。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4)

▲中国从不屈服于武力

通过对几十年前的那场侵华战争的“反思”,日本发现仅依靠武力已很难战胜中国,只有软硬兼施的方式才有成功的希望,也就是武器杀人,文化诛心,为此日本开起了文化入侵。近年来,对于日本文化入侵这一概念存在一定争议,特别是文化竞争与文化入侵如何能够清晰区分,并把握好文化输入与文化入侵的评判,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从理论层面来看,所谓文化入侵有几个特征是较为明晰的,包括目的清晰,对象明确,较为隐蔽,时间线长,具有多样性、先进性等特征

而在日本对华文化输出的同时,确实在部分领域已出现了符合以上这些特征的行为,比如近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夏日祭事件”,所谓“夏日祭”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这是日本传统节日,类似中国庙会,令一说则表示这是为了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日本士兵(包括侵华战争)。然而无论哪种说法,在中国境内举办这种活动都是不可被接受的,这并非中国没有格局,而是在这背后隐藏的目的令人怀疑。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5)

▲南京“夏日祭”宣传海报

首先,从“夏日祭”举办地点来看,包括了南京,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被日军残忍屠杀,在这么一个敏感地区举办日本“祭祀”活动,还要求我们有大格局,大肚量,一派胡言。其次,举办时间极为敏感,部分城市“夏日祭”选在了8月15日,历史上的这天可是日本投降的日子,选择这一天,说是巧合断然难以信服。

其次,活动极其隐蔽。虽然实质上是“夏日祭”,但却很少直接冠以该名称搞活动,通常是打着动漫展、二次元活动等旗号进行,这就意味着活动策划方清楚的知道该活动难以大张旗鼓的展开,只能披上一件外衣加以伪装,而之所以选择动漫等方式也完全是因为这种形式更易被接受,在国内受众更大,同时更具迷惑性。就上述这三点,仅就“夏日祭”本身而言难道不是日本对华文化入侵吗?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6)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就曾大兴奴化教育

在这种文化入侵背后,日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再度重现历史,寻找机会重新发动新一轮侵华战争,凭借着武器杀人,文化诛心,软硬兼施的方式妄图赢得下一次侵华战争的胜利。曾有学者在东京出席一场小学演讲活动时,被一名日本小学生问到“日本和中国还会再打仗吗?”乍一看就中日目前关系水平,提出这种问题倒也没什么惊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表现出了在长期教育与“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影响下,多数日本民众仍坚信中日会爆发战争,而这不正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的又一表现吗?

二、中日关系未来何去何从?

就现阶段中日关系发展来看,确实很难看到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特别是日方相关错误言行已严重触及了中国底线,比如近段时间极为敏感的“台湾问题”。日方这种表态既体现了对过去错误的不认同,不认错,不反思,更展现了在美国支撑下日渐膨胀的嚣张气焰,而面对这种变化,中日关系想提升堪比登天。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邦交50年关系冷冷清清)(7)

▲被炸成废墟的广岛

客观的讲对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只有两种可能,缓和与战争,之所以用缓和是因为以日本民族本身的劣根性而言是绝不会发自内心正视历史,向中国认错、道歉,因此也无法得到中国民众的根本谅解,为此即便中日关系未来有所发展也只会缓和,绝不会提升到睦邻友好的相对高度。至于战争,短时间内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从长期来看,这或是中日关系一个新的开始,日本崇尚强权,崇拜强者,比如二战中那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对美国反到崇拜多于记恨,鉴于此中日关系若想有所突破,也只有中国用真正的实力,用拳头,好好让日本重新认识下这个近邻,才有助于中日关系打开新篇章。

中国从不崇尚武力,更多强调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但当这些和平手段失效时,武力将成为中国人最终的选择,毕竟忍耐是有限的。最后,建议一下日本,就目前中日综合实力而言,日本早已失去了与中国叫板的资本,哪怕是有美国在背后支撑。因此与其到最后碰个头破血流,倒不如正视历史,打消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学学战后的德国,低头认错,才是唯一可行、可靠的出路,没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