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交响曲》永恒不朽!“欢乐颂精神”永放光芒!

——贝多芬管弦乐《d小调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九交响曲》(“合唱”)等。因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故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今天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

贝多芬

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时,他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后,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的复辟,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不仅敢于公开谈论时局,而且敢于直接抨击皇帝:“像这个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贝多芬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1815 年,欧洲在“神圣同盟”条约下进入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维也纳成为反动中心,意大利歌剧和轻浮的音乐一时统治了维也纳。贝多芬于同年又双耳彻底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的痛苦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同时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的岁月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无比热情地不遗余力地用音乐反封建。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2)

他从这些深重的灾难和打击的体验中,对于社会、人类、政治加深了认识,重新坚定了自己伟大的信念,即:“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经过痛苦,换来欢乐。”终于在1817年他以巨人般的毅力开始了《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12月,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著——《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的一部巨作,也是他四十五岁时,完全耳聋,失去听力后的诞生。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3)

这部交响曲总结了贝多芬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体现了他的生命意志和艺术理想,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他在经历了坎坷的一生后,最后的大彻大悟,精神已经不再被世间痛苦所羁绊,而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种情况下,恢弘的史诗巨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便应运而生。

二、作品简介

伟大诗人席勒在1785年创作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他的词作表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这对终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而他又倍感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所以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于是,他在《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引用了席勒的长诗《欢乐颂》。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4)

席勒

据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路特维希•菲谢尼希于1793年1月26日致信席勒夫人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信中提到的这位青年就是贝多芬,从信中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当时在波恩)从那时已经开始为《欢乐颂》写草稿了,并直未停息,如1795年,他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同情互爱》,其曲调与《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主题骨架上有近似之处,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在1808 年他创作的钢琴、乐队、合唱《c小调幻想曲》再一次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唱的是库夫纳的诗。《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第九交响曲》的一次尝试,贝多芬曾说过,“《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却比前者大很多”。1810年创作的歌曲中也出现了这部交响曲的一些主要音调。1812 年在《第七交响曲》的拟稿中以及《玛克勃前奏曲》的创作计划中,都有为《欢乐颂》谱曲的段落。1815 年前的笔记中也有《第九交响曲》的某些乐思和旋律。由此可见,贝多芬想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是从1793年开始的,经过了31年的努力,最终才在《第九交响曲》中完成。尽管在前三个乐章已经埋下了伏笔,每一乐章的音乐素材都在暗示、隐现、趋向它的到来,但是在从来没有加入人声的交响曲中,合唱部分何时引进以及如何引进,还是让贝多芬煞费苦心。贝多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最终写下了定稿。因此,可以说,贝多芬酝酿和写作《第九交响曲》,花费的时间几乎超过了他创作前八部交响曲的总和。

席勒的长诗《欢乐颂》共有八节。贝多芬以对人类的崇高理想出发,选取了长诗的精华部分,用了其中第一、第二节的前半和第三、第四节的后半,并加以改编和创作了序引中的歌词,融合了自己的意念,体现了他崇高而伟大的思想。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5)

1824 年5 月7 日(星期五)晚7点,在闻名于世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举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由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唱),正指挥由迈克尔·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迈克尔·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指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划着圆弧。当晚的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了全体观众的心,当乐队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观众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来赞美大师的新作,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观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已,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6)

其盛况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所描写的:“……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族成员出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在终场以后感动得晕过去。”当时贝多芬听不到全场的热烈喝彩声,他背向着观众,茫然呆立着,真是悲剧。人们被他的身影引出眼泪,同情他的女低音歌手翁格尔拉着他的手,使他面向观众时,他才知道全体观众已起立向他热烈地鼓掌欢呼。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爆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那晚盛会,如果不是警察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观的场面啊!这也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首演大获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同时,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7)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作”。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我从来没有像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俄国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德国作曲家、著名古典音乐大师瓦格纳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贝多芬的伟大作品和他那不畏强暴的精神,以及他对反动当局的批评和嘲讽,成为当时思想界唯一的自由之声。

三、美学分析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贝九”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为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结构。全长约15分钟。这个乐章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表达了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主部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副部主题用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同情的形象。经过展开部和再现部暴风雨般的激战之后,在悲壮的气氛中结束。

引子开头是16小节的引领性乐段,由弦乐颤音和标注特弱的下降动机组成,似乎由乐队调音声音中找到灵感,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圆号奏着空洞的五度音,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动机也由同样的五度音构成,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和弦犹如开天辟地前的混沌:

0 0 |0 00.7 |3 00.3 |7 00.7 |3 0 |

7 - |7 - |7 - |7 - |7 - |

3 - |3 - |3 - |3 - |3 - |

777777 - |……

333333 - |……

音乐平静的同时,便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育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这段音乐的调性并不确定,贝多芬称其为“充满绝望的境况”,仿佛是生命的呻吟。引子动机经过简短的节奏紧缩的变化重复自然地导入到了呈示部的d小调主部。主部开始的动机与引子中小提琴演奏的节奏相类似,它们好像同出一渊,但情绪完全相反:

①6 |3 3..1 |6..3 1.31 |6

②6176|32 73 |6.0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8)

主部分为两个因素(见上例①及②),第一因素带有严峻、倔强的形象和意念,第二因素罗曼·罗兰称它是“命运的动机”,它具有一种顽强、激奋的贝多芬所特有的音乐特性。仿佛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显现出来,像闪电似地在乐队中闪耀,宛若闪电劈开长空。但这个主题如魏因加特纳所说,很快又钻到地里,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等到它再爆发出来时,又出现一个新主题。引子和主部又连续地予以重复,但却移到了属调(g 小调)的关系大调——降B 大调中:

1 |5 5..3 |1..5 3.53 |1 1321 |54 25 |30

它使音乐的特性更加突出,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变得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这一主题在一系列离调的紧张发展后,形成了强大的意志力,代表了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紧接着,音乐又由第二因素中的动机略加发展而引出了转回d 小调的变化音调。新主题出现后,很快就到达副部著名的悲怆引子:

3 - |21 76 |56 71 |2.0 1.0 |7.0

它变化重复后在降B 大调上进入了连结部

0 0 |0 0 |3 . 45 |543 321 |17 0 |0 0 |

4 . 56 |654 432 |21 0 |0 0 |4 . 56 |654 432 |

不难看出,这与末乐章中“欢乐”的合唱主题有着直接的联系。

副部为降B 大调,这部分是由大量不同的题材集合成形形色色的、长短不一的乐段。在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中,贝多芬还是造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澜,从神秘中慢慢升腾而互相撞击着,达到崇高的顶点。即主题中重叠着两个不同的因素:

0 |3 . 6 |5 . 1 |7 . 4 |2 . 6 |5 3 65 |……

7 |7123 50 |2357 10 |2571 20 |4572 40 |4357 10 |……

弦乐以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动机(上例低声部),不停地变化着,宛若战栗的呻吟,而由木管乐互相交替构成的向上跳进的节奏音型(上例高声部),又给人以带有希望的情绪,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描绘。由它引伸出连串下行走句的副部第二主题:

1 . 7 |7654 3217 |6543 2176 |51 07 |

这个主题也为降B大调,它在弦乐与木管乐中交替出现,而木管乐器又显现出一丝悲凉的气氛,好像是在叹息,但又同时带有一种不平的气息,却为全乐队奏出的严峻有力的动机所打断:

54.4 50 |65.5 60 |

而后第二主题的抒情性形象渐渐让位给了悲剧性的严峻形象,音乐进入呈示部的结束部,这个有力的动机转到低音弦乐上用弱奏交替重复着,最后只留在定音鼓轻声敲击的节奏中,小提琴和木管乐同时由弱至强奏着降六级音和还原六级音相区别的动机的连续交替发展:

||:6 6542 |6 6542 |6 6531 |6 6531 :||6542 6542 |

6531 6531 ||

这似乎在酝酿积蓄着力量,经过不断的起伏,节奏慢慢加强,终于在呈示部的结尾爆发出有力的进军号音调:

1 . 1.1 |3 . 3.3 |5 . 5.5 |11.1 33.3 |51.1 35.5 |……|10

最后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的全部主题,在一个强烈的高潮之后,乐队回到开头震颤的空五度音中去,乐章的第一主题以其凯旋般的音调结束这充满活力的呈示部。

展开部为g小调,它以各种各样形象的对比为基础,再结合复调发展了第一主题。这部分很长,可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落,当引子音乐再现和变奏后,引出了由进军音调变化形成的乐汇:

2.2 4 |47.7 2 |25.5 72.2 |47.7 33.3 |6

它接以主部主题第三小节动机的变奏和前两小节的再现与变奏后,又在c 小调上出现上面曲例的乐汇和主部主题第三小节的变奏,这一段落给人以连番挣扎的不屈形象。第二段落以主部主题中“命运的动机”为主要素材,进行着有力的展开。罗曼·罗兰曾说:“它好像以排山倒海的声势来冲破了一切障碍物的进军,仿佛是所向无敌的军队。”当中副部主题的出现,好似奋斗中的喘息。然后,弦乐器紧张的搏斗将乐曲引发至高潮。展开部虽然纠缠了数不清的动机,但总体的情绪还是斗争和反抗,悲剧的形象还是占据了主动。展开部的冲突直接带到了再现部。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9)

再现部是引子和整个主部变为动力性的再现,但减去了转调的部分,加进了更加激动的扩展处理,使之成为全乐章发展的顶峰,这里充满了强烈的压制和激烈的反抗。连接部和副部均转入d 小调的同名大调——D 大调。

尾声部分,意外出现了明朗的大调因素,但是紧张的情绪却没有得到缓解,在音乐即将结束的时侯,出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大爆发,在弦乐器半音阶的震音伴奏下,管乐器的音调逐渐变得咆哮起来,充分体现了在无限痛苦中斗争的坚强意志。

这个结束部分相当庞大,带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无论在展开部或后面的其他部分,始终在痛苦、呻吟之中,有时虽然也显现出希望和斗争的意志,但是很快又跌回到黑暗痛苦之中,这样往返不已,最后主部的显现,仿佛埋藏着一种力量,展示了不屈的顽强性格。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板。

这个乐章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此乐章规模之大,仅次于《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宛如在描绘无限的宇宙。瓦格纳评论道:“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样的持续低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贝多芬以一个内蕴丰富的隽句,意味深长地结束了本乐章的叙说。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0)

第二乐章为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谐谑曲体裁的性质,前后两个部分又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仔细研究了早期交响曲中的精髓,因为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早期音乐中,小步舞曲放在第二或者第三乐章没有确立下来,而贝多芬巧妙利用这一点,因在痛苦斗争之后,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指明方向,需要采用极活泼的快板来保持乐曲的活力,所以在低沉压抑的背景后需要出现带有动力的谐谑曲,同时也表明斗争尚未停止。故而,贝多芬大胆地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一般为慢板的程式,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而且是最长的谐谑曲式,并且中间部非常快活,有一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圣火。贝多芬将快板乐章和慢板乐章作调换,目的是为了让乐思统一。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八年确定的。同时在结构、节奏与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轻松而细腻。D大调三声中部具有奥地利民歌的特点,后半段出色的对位展现了贝多芬的技巧。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互相追逐与交织,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极不安的情绪。按瓦格纳的说法,“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未知的幸福”。本乐章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但其第一部分即为奏鸣曲式的结构。

乐曲开始有八小节的引子

6 . 6 6 |0 0 0 |3 . 3 3 |0 0 0 |1 . 1 1 |

6 . 6 6 |0 0 0 | (定音鼓)

强烈的短引子,包含了乐章主题的基本音调和节奏,奠定了全乐章的基调。它来源于主部动机,有着奋起、倔犟的性格,是全曲中重要而富有活力的动机。

第一部分的主部主题共四小节:

3 . 3 3 |6 7 1 |7 1 2 |1 7 6 |

这个主题早在他1815 年的手稿中即已出现。此主题很像是奥地利民间的“连德勒”舞曲,它是从引子发展而来,木管乐器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重复演奏着旋律的节拍重音,主题能量慢慢地聚集起来。主题的呈示采用了五声部的赋格段形式,在弦乐中由高向低在各声部中依次奏出,最后扩展到整个乐队。经过一定的展开在C 大调上引进了副部主题:

1 - 23 |4 0 3 |2 0 1 |2 0 7 |3 - 45 |

6 0 5 |4 0 3 |4 0 2 |……

明朗的调性,给人坚强毅力,勇往直前的感觉,主部主题的基本节奏完全充当了它的背景节奏。呈示部的结束以及展开部中,都用主部的材料构成。

再现部从八小节引子开始再现,但已变为动机的八次连续重复,加强了动力性。紧接着再现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主部的主题在引子动机音型的伴奏下由齐奏奏出,而副部主题则运用了d 小调的同名大调,从而结束了乐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中无论主部和副部,都具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美好的愿望,挣脱苦难的力量。它正像青年时代贝多芬的精神——奋勇向前,仿佛一股股汹涌的潜流在地层的重压下奔驰,表现出人类在战胜了许多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1)

第二部分“三声中部”,改为2/2拍子的急板,原来每四小节出现一次的应答变成了三小节,使音乐的发展更富有动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田园诗歌般的景象。木管乐器、圆号和小提琴的反复变奏,表现出了一种乡村式的欢乐和愉悦。其主题由两个构成对立性格的曲调组成,一个富于歌唱性,一个则上下翻滚流动:

1 - - - |1 - 2 - ||:……:||2 0

0 0 1 7 |1 6 5 4 ||:……:||5 0

两个旋律是以复对位的手法进行展开的,歌唱性的曲调与第四乐章“欢乐”的合唱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翻滚流动性的旋律陪衬下,显得安静柔美,象征着美好的生活。此乃说明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体现出贝多芬有着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部分即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刚毅的主题打断了田园诗歌般的景象,音乐又进入了迷茫但又满怀热情的状态。这部分重复再现时,用了不同的结尾,在结束部中加进了三声中部的音乐主题,使两种形象对置并列,形成全乐章主题的汇集与再现。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2)

整个乐章的主题是明朗、振奋、向上的,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中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们依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第三乐章为如歌的很慢的柔版,降B大调,4/4拍子,颇具哲理性,好像作者正在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形式写成。这个抒情的慢乐章实际是一首不规则的双主题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也就是说,该乐章共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沉思般的如歌旋律,即这个柔板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但它并不是安逸地休息,或奋起后的喘息,而是梦幻般的沉思。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这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题温文尔雅(D大调-G大调),略带圆舞曲特点,贝多芬标明为“小步舞曲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一主题前面有两小节引子:

||0 0 0 06 |5 4 4 . 3 |3

||0 0 03 2 |2 7 7 . 1 |1

||0 06 5 - |5 4 4 . 3 |3

||01 7 7 - |7 2 2 . 1 |1

它们由大管和单簧管奏出,把人们带到了那么沉静的梦一般的幻境中。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管乐在乐句的间憩中予以回声似的呼应,最后旋律转入管乐中:

(木管)

(弦乐) (02 |3 54 2 )

3 - 7 - |1 - 5 . 4 |3 5 1 . 2 |3 54 2 0 |0 0 0 2|

……

贝多芬在主题开始处的小提琴谱下特注明用“半声”演奏,要求用不太亮而倾向于朦胧效果的音色,以体现迷惘不定的梦幻似的意境。这一主题表现出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

第二主题转入D大调,3/4拍子,适中的行板:

3 |3 2 2 2342 |4 3 3 3453 |5 4 5 67 |2 1 17 6543 |

……

它先在小提琴、中提琴后在双簧管上奏出,声音是那么温和,旋律是那样的优美,切分的节奏又显得那么缠绵,好像是爱情的表白,既是思绪的波动,又像是虔诚的祈念。贝多芬在这段音乐上标记着“好像是小步舞曲”的字样。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3)

第二主题每次出现都保持了基本的原貌,因此又具有回旋曲式的特点。音乐响起时仿佛是在深深的叹息,在这叹息声中,宁静的第一主题悄悄爬上了弦乐组,悠长的气息,内敛的感情,好像大海般的深沉。管乐组仿佛是对弦乐器的每一句都加以赞扬,这样的回响也给了第一主题广阔的时空感。第二主题,情绪稍微有了起伏,流动感也增强了,宛如第二乐章的中段,是在对生活的回应,恬静而温暖。

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变奏,主题的和声部分保持不变,只是在旋律上增加了许多温柔的花饰,即采用了将加以装饰的旋律与简化主题的旋律,两者用复调的手法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显得更加丰美也更有朝气。音乐转入降B大调,4/4拍子:

单簧管||3 5 - 7 |1 5 - 54 |……

小提琴||3 . 21 17 7217|21 1316 6545 4564 |……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提琴声部中,开始部分的节奏和旋律的走向糅进了第二主题的因素(见上例: 17 7217 |21 1316),因此它除了深化了第一主题的情绪外,又加进了第二主题的缠绵意味。

第二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改在G 大调上的再现,但结束部分略有变化,不过仍保留了它弱音结束的特点,增加了明显的卓越感。

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移至降E大调:

3 - 7 - |1 - 5 . 42 |……

这段单簧管的旋律后,紧接着转入B 大调的圆号演奏的旋律:

5 . 5 4 |44 3 . 2 34 |……

它带有浓厚的田园风味。该曲调由单簧管和圆号吹出,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创举。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4)

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改为12/8拍子,降B大调,木管和圆号结合了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以两种不同节奏变化加以叠置而成:

||3 - - 7 - - |1 - - 5 . 5 4 |……

||3 . 321321 721712 576567 |121712 232176 545671 235423 |……

它增强了田园风味,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第六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的一些意境,音乐是那样的恬静,仿佛是在对生活中美好片段的回忆。

第一主题的第四次变奏,好似异军突起,响起了战斗的的号角,音乐转入降E 大调:

55 |1 0 0 11 5 0 0 55 |1011 7077 6022 2022 |2

这号角声打破了宁静,打破了主人公沉溺的思绪,这英雄般的召唤,使人想起了以前的斗争,顿时人的情绪更为激动与不安,这直接引起了第二次的号角齐鸣,这是贝多芬心中的英雄之气对现实的回应。经过了前面的冥想,主人公像是重新找到了方向和力量,信心十足。即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这一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但乐曲在第四次奏完第一主题之后,却出现了猛烈的号角声,这说明革命尚未结束。音乐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成为对第四乐章的预告。

第一主题的第五次变奏,也就是乐章的最后一段,它好像是在对全乐章沉思的收获进行总结,并准备结束这次情感与思想的旅程。

第二主题在第一主题的变奏之间多次出现,丰富了这一主题沉思性的旋律。也就是说,在继续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相互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5)

整个乐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风格特点,也是贝多芬的内心独白。在音乐中不乏听到富有哲理性的沉思,情感和心灵的轻微碰撞,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动人、最深情的乐章。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着爱情的崇高的乐章是绝无仅有的。罗曼•罗兰评价道:“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用笔墨在狭小的纸面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四乐章(“欢乐颂”大合唱),为快板,D大调,4/4拍。这是作者为了更深刻地表达作品思想与感情,再一次突破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而写的大合唱。该乐章是结论性的终乐章,不仅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回顾,贝多芬的超人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该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这个乐章,贝多芬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独创地将“合唱”引进了交响曲的末乐章,且具有康塔塔的风格。整个乐章的核心是“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利用人声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同时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此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著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乐”的悲壮历程。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贝多芬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终曲乐章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此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划为两轨,但实际上两者都属于该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回顾和总结了前三个乐章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并都用低音弦乐器演奏的宣叙调一一予以否定。按托维的说法,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的计划是“使我们潜心思索前3个乐章,然后逐一加以否定,使我们感到这3个乐章都无法达到他所坚信的欢乐。在这3个乐章都遭舍弃之后,一个新的主题就将成为欢乐的颂歌。”

本乐章采用了变奏回旋曲的综合结构。开始有一长长的序奏,共分六个部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强大的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贝多芬原打算为这里的宣叙调填上歌词,从这开始歌唱,但后来又觉得人声在此时出现不具备条件而删除了歌词,决定仍然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

1.序奏部分:

引子:d小调,3/4 拍子,急板,乐曲开头是一个暴烈急速的引子,具有介绍性质。它以管乐齐奏,嘹亮、雄伟,仿佛醒狮般地吼啸:

4 |4 . 3 36 |61 13 36 |61 13 36 |61 13 36 |

66 66 66 |66 66 61 |1 3 0

这是一个暴风骤雨般的急板乐句,此乃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乐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这个乐句被瓦格纳称为“恐怖的号角合奏声”。这“号角合奏声”犹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随后,引出了低音弦乐: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像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

3 |7 - - |7 65 67 |7 . 2 34 |47 12 56 |

72 2 . 3 |4 4 - |4 3 . 7 |2 1 0

上面两段音乐又在g 小调上变奏重复,这是一种号召和宣告。接着音乐紧跟着片段依次重温了前三个乐章的基本主题,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逐—否定,也就是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再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只有除掉这些陈旧的东西,才能创新,才能前进。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6)

第一乐章的回忆和回答:音乐在g 小调上出现了第一乐章的引子乐汇,然后以由g 小调转向C 大调的宣叙调给以回答:

55 4 - |4 . 4 42 |17 25 67 |72 34 43 |

3=2(1=C)

2 . 1 17 |74 4 3 2 |27 77 71 |2 - - |

1 - 7 |2 1 0 |

贝多芬在这段音乐的草稿上写道:“不!这会使我们回想起充满绝望的境况”。

第二乐章的回忆和回答:第二乐章的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后,低音弦乐的宣叙调转为F 大调:

1 5 0 |0 5 45 |43 3 1 |1 . 1 12 |43 03 34 |

65 55 56 |7 0 0 |

贝多芬在这里写道:“也不要这个,这是(仅仅戏谑)要更美,更好的”。

第三乐章的回忆与回答:在这部分中第三乐章主题的陈述两次被宣叙调迫不及待的打断,又像是在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宣叙调先在降G 大调上出现:

3 - - |3 - 4 |4 - 2 |1 - 7 |0 0 7 |2 - 5 |

随之转入#c 小调:

6 2 . 4 |4 57 76 |65 57 71 |2 . 7 56 |6 3 0 |

贝多芬对这个第三乐章的主题动机认为“这也太纤柔了,必须寻求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

⑤合唱主题乐汇的变化出现:紧接上面的宣叙调、“欢乐”的合唱主题乐汇第一次变化出现了,它以D大调,4/4 节拍,快速,在木管乐上鲜明地奏出:

7 7 1 2 |2 1 7 6 |2 2 3 4 |4 3 2 1 |

虽然只是四小节一闪而过,但低音弦乐演奏的3/4拍子的宣叙调马上予以肯定,贝多芬在宣叙调的草稿下方填入了他思念中的歌词:

2 0 12 |17 0 02 |2 4 . 5 |4 3 5.1 |1 . 2 32 |

哈! 这才 是了 如 今 终 于 找 到 欢

21 17 15 |43 32 17 |76 4 - |4 . 2 71 |1 5 0 |

乐! 欢 乐!

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和充分的准备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它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最终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这时,由木管徐徐地引出“欢乐颂”的主题音调,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地拉开了序幕,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响了“欢乐”的主题。

“欢乐”主题:它以D大调,4/4拍子,快板,在低音弦乐上完整地出现:

3 - 4 5 |5 4 3 2 |1 - 2 3 |3 . 2 2 - |

3 - 4 5 |5 4 3 2 |1 - 2 3 |2 . 1 1 - |……

这是作为末乐章中回旋结构中的主题,继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和乐队合奏,一再地重复,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最后进入雄伟的“序奏”之尾声。

2. 人声部分

“交响合唱”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但又自然地分为七个部分:

序引

音乐开始再现了“序奏”中第一部分中富有号召性的号角齐鸣的旋律,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爆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的d小调,3/4拍子那支宣叙调旋律出现,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他唱到:“啊,朋友们,别再唱这些老调子了,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歌唱吧。”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这部分的歌词是贝多芬创作的:

3 |7 - - |7 65 67 |7 2 02 |4 - 47 |1 1 (1 |

啊 朋 友! 别 唱 那 老 调,

1 2 2 |4 6 - )|2 - 2 |0 6 . 4 |4 23 45 |……

快 让 我 们 唱 ……

下面音乐转入D 大调:

0 0 5 |1 . 2 32 |21 17 15 |43 32 17 |……

更 欢……

这是交响曲中首次出现的人声,它与序奏中由器乐演奏的宣叙调一脉相承,贝多芬为它的出现酝酿已久。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7)

合唱第一节

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急速雄壮的旋律,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这部分有三段歌词,第一、第二段歌词用“欢乐”的主题唱出,先由男中音歌手领唱“欢乐”,然后加入合唱,由合唱队男低音声部应和“欢乐”,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便成一领众和。第一段歌词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充满火样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光辉照耀之下,人类团结成兄弟。”第二段歌词由四重唱领唱,反复时加入合唱,歌词为:“谁能做个忠实朋友,献出高贵友谊,谁能得到幸福爱情,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才能找到知己。假如找不到朋友,只好让他去哭泣。”音乐为D大调,4/4 拍子,很快的快板:

3 3 4 5 |5 4 3 2 |……

欢 乐 女 神, 圣 洁 美 丽,……

谁 能 做 个 忠 实 朋 友,……

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型合唱团的合唱,速度不断地加快,音乐的冲击力越来越强,在层层推进中达到了终极的高潮,《欢乐颂》得到了升华。它朴素平凡,具有民歌和通俗歌曲的特点,揭示了贝多芬最真挚的感情。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独唱、重唱、合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这样的表现手法,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人声部分的出现,好像是拉开了终场戏剧的序幕,将人声作为一个丰满的“乐器组”音色导入,领唱、合唱自如地变换并与管弦乐织体水乳交融。用合唱的《欢乐颂》诗篇来尽情歌唱人类的自由欢乐、个性解放、人格尊严和团结友爱。

《欢乐颂》的歌词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纳用来表现他的理想。这里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不同的是: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第三段歌词的旋律是“欢乐”主题的变奏,由四重唱领唱,反复时加入合唱:

05 67 |12 71 23 43 |32 42 17 24 |……

一 切 生 灵 同 享 欢 乐, ……

在这一段之后,光荣的火焰熄灭,深深的黑暗中一些怪诞的声音打破庄严的静默,这些怪诞的声音渐渐变为神秘而遥远的军队进行曲。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把这个乐思称为“一层帷幔,蒙在过于崇高、人类难以理解的恐怖事物上。”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8)

合唱第二节

为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乐曲转入降B大调,6/8拍子,活泼的快板,类似进行曲,使歌声更富有活力。乐队先由断续的单音轻轻地开始,继之出现了由“欢乐”主题变奏构成的引子,给人以振奋、警觉的感受:

3 3 . |3 4 5 . |5 5 4 . |4 ……

这首进军的音乐,由号、铃、鼓交错奏出。接着,由男高音纵情地歌唱:

3 - - |0 0 0 0 |5 - - |5 . 6 7 |1 . 1 . |……

欢 乐 好 像 那 天 上的 ……

它继由男声合唱重复着,更加强了它英武的气概,随后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音乐的气势雄伟,激动人心,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表现了斗争的高潮和胜利的信念。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当音乐转回D 大调时又用6/8拍子的混声合唱变化再现了“欢乐”的主题。

合唱第三节

这是一首宗教风格的众赞歌,演唱由D大调转入G大调,2/3拍子,合唱队以辉煌的音响重复了大合唱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出现了宣叙调式的赞美诗:“拥抱起来,亿万人民!”它气势磅礴,尤其旋律进行中出现九度、六度的大跳,使情绪更加激昂:

1 - - - 1 - |7 - 5 - 6 - |6 - - - 6 - |

拥 抱 起 来! 亿 万

5 - 3 - 0 0 |……

人 民! ……

合唱转入d 小调和g 小调,力度进行着丰富的变化,最后各声部都处于高音区强力度的歌唱时,忽然歌声转为倍弱,乐队轻轻地奏着震音进行伴奏,反映了人们在祈求上苍保佑的虔诚。

合唱第五节

这一节用双主题赋格段写成,全部为合唱,音乐转入D大调,改用6/4拍子,它以“欢乐”主题与第四节的主题在四个声部中运用复对位的手法,巧妙地叠置在一起:

女高||0 0 0 |3 - 3 4 - 5 |5 - 4 3 - 2 |……

欢 乐 女 神 圣 洁 美 丽 ……

女低||1 - - |1 - - 1 - - |7 - - 5 - - |……

拥 抱 起 来, ……

上方声部唱“欢乐颂”,下方声部唱“拥抱起来,亿万人民”,两种主题交织并列展开。音乐构成了热烈的气氛,讴歌着人类的崇高而伟大的主题内容。

合唱第六节:

音乐为转快,改用2/2拍子,由四重唱用复对位的手法唱出变奏的“欢乐”主题:

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当合唱加入后形成更加雄伟的气势,也使整个音乐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转入庄严的混声齐唱的乐句:

3 3 . 3 |3 1 1 . 1 |……

在 你 温 柔 在 你 ……

并由它发展为四重唱的,柔板、华彩抒情段落,而过渡到B大调,歌声最后结束在D大调的不稳定的减三和弦上。待平息之后,合唱团闪现《欢乐颂》与《工人们团结起来》的旋律,将乐曲推向光辉灿烂的结尾。

乐章的结束部:

该部分以“欢乐”主题为中心,经过热烈的快板和庄重缓和的壮板,到达鼎沸的极急板,D 大调,全部由合唱和乐队演奏担任,“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速度越来越快,气氛愈来愈火热,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

1 1 7 5 |2 2 1 6 |……

拥 抱 起 来 亿 万 人 民 ……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19)

合唱结尾一直在热烈的气氛中持续发展,这种气势磅礴的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在一雄伟的宣叙性的音调中结束合唱。至此,席勒奉为至高无上的人类爱和贝多芬的理想完全一致了。

乐队尾声在极快的急板中鸣响着连续的主和弦,最后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由一列上行模进的音阶有力地收束全曲。

贝多芬这位自称与上帝为伙伴的伟大音乐家,他的桀骜不驯,促使他的乐魂迸裂出骇人的力量,整个乐曲从头到尾都酣畅淋漓地高扬生命的阳光与积极面向。

四、巨著概述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于1823年12月完成,1824年5月7日晚上,该曲首演于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高峰和总结。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贝多芬毕其一生精力的遗世之作,也是他人格力量和艺术理想的实现。世人称之: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其伟大,我认为:既指写作技法上的卓越、高超、复杂,更指思想主题冲向全人类的团结、友爱、欢乐的最高意境,也包括它的庞大的结构和篇幅,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正如《西方音乐史》所记载:“前面三个乐章堪称规模庞大”,“最惊人之笔是在第四乐章中加用合唱与独唱。”另外,封面的完整致词为:“为席勒的《欢乐颂》谱写的由四重唱与四部分合唱组成的大型交响曲,谨向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殿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op.125”

《d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好像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不济,命途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这部管弦乐《d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概言之,《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无论是在曲式、和声还是配器方面均有许多独特的创造,突破了传统的音乐语言形式,它不仅开了浪漫派音乐的风气之先,同时也是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预示。如第一乐章开头的空五度和弦预示了印象派的技法;第二乐章(谐谑曲)把奏鸣曲式纳入复三部曲式之中,为浪漫派交响曲开了先例;在第二乐章的开头,定音鼓第一次打出了旋律;在第三乐章中,降E调自然圆号吹的旋律,第一次达到了技术的极限;第四乐章采用康塔塔的形式,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入了人声,并把分节歌形式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的原则相结合,开混合曲式的先例;第四乐章中庄严宏伟的颂歌,后来一变而成英勇豪迈的军队进行曲,德裔英国音乐学者丹罗伊特称之为“蛹变成了蝶”,开性格变奏的先例;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d小调的七个音同时出现,预示了现代音乐的和弦块。这部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这里不仅包含贝多芬个人人声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憧憬,在交响曲的外表框架中深邃的哲理和动人心魄的气势相融,神圣的崇高感与发自内心的欢乐颂歌同在。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资本论》的总和。今天我们站在《第九交响曲》面前,正如瓦格纳所说,“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20)

五、乐曲特点

概括而论,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有如下特点:

1. 在交响乐中使用人声:四名独唱(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和混声四部合唱,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无疑是极大的冒险。如若对自己的才能有一丝不自信的话,则无法办到。

2. 与一般的交响乐相反: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是平静的柔板。此乃为把焦点集中于末乐章的《欢乐颂》,而作了富有戏剧性的处理。第三乐章的内向,对于烘托末乐章十分有利。后来,布鲁克纳等许多作曲家成为他的追随者,可见此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

3. 全曲规模宏大,戏剧性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规模宏大、《第五交响曲》戏剧性强,而《第九交响曲》则兼备了两者的优点,并且凌驾其上。

六、创演历程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12月,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忧伤受辱,将去伦敦定居,并想在那儿演出《第九交响曲》。这时候维也纳的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贝多芬,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21)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为引人入胜的一部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1824年5月7日晚上7点,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第九交响曲》永恒不朽!“欢乐颂精神”永放光芒!

向阳光简介

贝多芬十大交响曲分别被称作什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最伟大的创造)(22)

湖南临湘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曾被聘为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10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5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20余部历史存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