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中国人的喜庆节日里,总是少不了一盏灯笼。虽然灯笼只是一种装饰物,但是在中国人眼中,灯笼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红彤彤的大灯笼,看着就足够喜庆。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1)

灯笼的传说

存在即合理,不少人会产生疑惑。从我们懂事以来,便习惯了有灯笼这种装饰物的存在,那灯笼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

关于灯笼的传说,众说纷纭,相传灯笼最早被记录的时间是在西元八世纪。灯笼最基本的组成有纸张和灯,纸张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出现在西汉。而灯笼则是在秦汉之后才有的。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2)

由此可以推测,灯笼出现的时间在西元八世纪是成立的。西元八世纪时期正是我们历史上经常提及的唐朝时期。

鼎盛时期的唐朝,正是灯笼风靡的时候。唐明皇曾在元宵佳节,命人把灯笼都陈列于上阳宫中,此举做法为的就是在欢喜的日子里庆祝天下太平,为象征团圆的元宵节平添几分喜悦。

其实,唐明皇的做法是有来历的,并不是他一时兴起而颁布的命令。东汉之时,刘庄当政,他崇尚佛教,所以十分遵循佛教的习惯,佛教中一直延续这一习俗。

元宵佳节,会有僧人点灯,用此做法来表达对佛祖的尊敬。于是,便有了元宵节点灯的习惯,慢慢地,百姓们也跟随着皇宫的习俗,出现了元宵节每家每户悬挂灯笼的景象。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3)

如此一来,灯笼的知名度就更大了,老百姓们认识到了灯笼这种装饰品,圆滚滚的灯笼形象就此烙印在人们心中,还从民间的一些传说中了解了关于灯笼的传说。

灯笼的传说一点都不神秘,反而很温馨。据说,姜子牙被封为神仙之后,没有被派遣做任务,也就是说他没有专属于自己的职位,最多就是别的神仙请假的时候,他代替一下岗位。

因为没有正式的职位,所以大年三十这样的大日子,各位神仙归位之时,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4)

就这样,他只能到凡间,看看人们在大年三十是怎么过的。感受一下民间的气息,游荡的姜子牙被百姓们发现,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暖心的百姓们给他在悬梁上挂了一盏灯笼,让他能够在灯下呆一个晚上,不至于黑乎乎地,让他感到孤单。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传说,也是和神仙有关。很久很久以前,民间突然出现了许多猛烈的野兽,他们祸害百姓的庄稼,还打伤了百姓。没了庄稼,就吃不饱饭,受了伤还要花费时间去恢复身体。怎么可能不会惹来民愤呢?

为了铲除这些野兽,百姓组织起来,决定一起去消灭他们。可是在铲除野兽的时候,由于神鸟的外表和猛兽太过相似,百姓们不小心把坠落凡间的神鸟也打伤了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5)

不幸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他没有调查神鸟为何受伤,便认为百姓伤害了神鸟,想要让百姓们付出应有的代价。便派遣天兵天将,决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去往凡间,一把火把凡间烧个精光。

天帝的女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神鸟的伤肯定有什么缘故在其中。所以亲自调查了一番,后来她得知了真相。可如果直接告诉正在气头上的父亲,他或许不会听。于是,她把要烧凡间的信息告诉了百姓。

百姓们为了防止灾难的发生,在正月十五的那一天每家每户都挂上了灯笼,点上鞭炮,用此来营造凡间被火烧的假象。三天三夜都这样做,确保能够让天帝看到。天帝巡查的时候看到凡间呈现一片通红,便信以为真,百姓顺利逃脱了这次苦难。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6)

为了纪念百姓逃脱这次苦难,于是就有了元宵节挂灯笼,放鞭炮的习惯。渐渐地,一代人传一代人,到了如今,这个传统依旧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民间的小故事也广为流传,被人们知晓。

各式各样的灯笼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灯笼都是一个大大的椭圆球状,以红色为主,最下面还有一些很飘逸的细绳。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灯笼展现出了很多不同的造型,这和各地的民风民俗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各地的灯笼都有着各地的特色,可以说专属的灯笼形象成为了各地的标志性物品,看到那种类型的灯笼,就会想起是该灯笼是出自那个地方的。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7)

举一个例子,像是泉州的灯笼。泉州灯笼的材料一般由桂竹和麻篱组成,制作工艺极其繁琐。竹子主要用来制作灯笼的框架,是需要凹造型的,弹性好凹的竹子才不会断。因此,竹子要选当季的,尤其是刚刚长出来的。

新砍下的竹子要先做一些加工,先是把竹子劈成几瓣,最后削成细细的竹条。而后放在充满蒸汽的房间里面,进行加热的流程,待半个小时过后,放置荫凉的地方风干即可。这一步有助于提高竹子的弹性,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8)

而后根据需要制作的框架大小来截取竹条的长度,用交叉互换的方式编织竹条,按照最终所需的造型来控制编织的走向。而后就到了糊灯笼的步骤,粘的时候可以选用棉纱布或者是单光纸,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也是需要一些技术的。

如果粘的时候,浆糊没有涂抹均匀的话,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后电灯的效果,呈现出来的透光度也会没有那么好,所以这一步还是需要注意的。

等浆糊干了之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的操作了,在灯笼上画上核实的图案,以彩绘为主,上面的花纹大多是山水、花鸟,或者是一些神仙的形象。除了画画之外,也可以加上一些诗句,显得更有意境。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9)

灯笼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也有所变化。具体有哪些不同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类。首先是外形,灯笼的造型已经不拘束于最原始的几何造型,还融入了各式各样的造型。如卡通,动物的造型等,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其次还有制作灯笼的素材,鉴于原始做法需要使用竹子,准备材料的时候会花很多时间,且工艺繁琐。为了化繁为简,如今制作灯笼的材料多种多样,钢丝塑料、甚至是LED等材料都能够制作出灯笼。时间和工艺的步骤都减少了很多,而且也给视觉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除此之外,灯笼也沿用到了很多场合,不只是元宵节才会用到灯笼。平时婚礼上也会看到灯笼的存在,尤其是家门前,会提早挂上两个大大的灯笼,用此来恭候新人进门。也就是说灯笼不再专属于元宵节,只要人们愿意,随时随地可以买一个来做装饰物。加上灯笼有着美好的寓意,所以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10)

小的时候,到了中秋佳节,我们总会缠着父母买灯笼。提着喜爱的小灯笼,走街串巷,和小伙伴们分享月饼,吃着柚子。长大后,才发现,那种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长大后的我们,看到下一代提着灯笼,脸上也会不自觉流露出笑容。这就是一种传承,习俗的传承。提到元宵节和中秋节,一定会想到灯笼的存在。

作为中华儿女,与别的国家最大不同之处是我们有一种传承在其中。既然五千年的文化里面有灯笼的存在,且历经那么多年灯笼的文化都被保存得那么好,我们就更需要好好地去传承和爱惜这种难能可贵的文化。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11)

其实有一群人,他们十分思念灯笼这种文化,他们便是海外华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离开了故土,选择在外拼搏。但他们的骨子里有着中华儿女的血脉,所以过节的时候,他们会提早准备好一些灯笼来一同庆祝佳节。

尤其是春节的时候,大红灯笼挂在屋外,显得温暖了许多。外国人会显得好奇,前去询问这是什么。通常好客的中国人都会和他们介绍:这是灯笼,是中国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国人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感觉自己是国家文化的使者,宣传了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优秀的灯笼文化。

总结

对待文化的态度,我们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短短的十二个字囊括了许多含义,以灯笼为代表。精华在于它的含义——温暖喜庆,糟粕在于繁琐的步骤。如果依照使用传统的步骤来制作灯笼,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有关灯笼的起源和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12)

可以继承,但要有针对性地继承,而不是一味地把传统的灯笼复制黏贴,适当地创新有利于灯笼的传承。针对灯笼,该如何保留应有的,结合现代人的理念,给灯笼塑造一个更合适的地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