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烟花三月
最近,央视开年大戏《人世间》正在热播。
大时代背景下,周家人命运跌宕起伏,看得我几度落泪。
最近周家小儿子周秉昆与父亲吵架的一幕,更是深深戳中我心。
面对父亲的训斥,周秉昆含泪说出这么多年来的委屈。
“都是一爹一妈养的,就我没出息。
我多难受你知道吗?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
几句话,道出了万千孩子的心声。
是啊,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可父母往往看不见那个在角落里,默默承受的孩子。
看到《人世间》那个痛哭流涕、孤助无依的小儿子周秉昆,才懂得那个不够优秀的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认可
周秉昆是周家三个子女中最平庸,最不出彩的一个。
他学习不好,没能像哥哥姐姐那样考上一流的大学,找到同样优秀的伴侣,从事着体面光鲜的职业。
他只能成为工厂的普通工人,娶了一个带孩子的女人当老婆。
哥哥姐姐是父亲口中的优秀孩子,活成了父母的面子。
他却活成父亲最不愿提及,最不成器的样子。
但他依然不失一颗向好的心,用不够智慧的头脑努力生活,期待被父亲看见。
可父亲还是用最伤人的话戳他,哪痛戳哪,戳得他体无完肤。
“从小到大,你哥你姐学习好。你呢,都是班里最后一个,倒数!”
其实,那个不优秀的孩子才是最值得父母看见的,他们没有光环加身,等的就是来自父母期待和认可的目光。
作家三毛说:“一辈子的成就, 都不及父亲的欣赏。”
是啊,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认可能给孩子直抵心灵的熨帖。
而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就算人生再成功也有些许遗憾,就算赢得了全世界也始终有忧伤的一面。
作家琼瑶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她心中拔不出的刺。
她从小擅长诗词,也爱读书,国文成绩非常不错,但是数理课却一直不理想。
“万一考不上,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是全家的失败。”
母亲的话时刻敲打着琼瑶的心,她太害怕了,害怕到天天做噩梦,梦到别人嘲笑她,嘲笑教授家的女儿考不上大学。
她变得自卑、敏感、脆弱,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只能转向文字的世界获得片刻喘息。
她越是渴求父母的认可,越是事与愿违。
《窗外》的出版,更是让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低到了冰点。
父亲写信谴责她:“你以为大家是喜欢这部作品而买这本书吗?大家不过是要看看你的风流自传而已。”
母亲的来信言辞犀利:“除了出卖你的父母以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本事?我生你养你育你,竟换得你用这种方式来报答——写了一本书来骂你的父母!”
父母的激烈反应,让她无地自容。往后余生,她一直在为缓和与父母的关系奔走。
她用稿费买了大房子,请父母搬来同住。
父亲和母亲都有独立的书房,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卑微地讨父母的欢心,更期待父母对她的认可。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行为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而来自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正是孩子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最好体现。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赞许,因为它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翅膀,可以让孩子勇敢地搏击长空。
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是孩子腾飞的翅膀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子女教育方面堪称表率,创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九个子女的专业选择不同,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
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时,因选择专业犯了难。
梁启超建议女儿读生物学,梁思庄听从父亲的建议。
但是没学多久,梁思庄就跟哥哥抱怨生物学没有意思,学不进去。
梁启超知道后立即写信给女儿,告诉她:
“凡学问最好时因自己性之所在,往往事半功倍。”
“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得到父亲的鼓励后,梁思庄放弃了生物学,选择了自己兴趣所在的图书馆学,如鱼得水。
在女儿想换专业时,梁启超没有求全责备,更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认可女儿的想法,并给予最大的支持,相信他的孩子都是勤学向上的。
阿兰·波德顿说:“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
孩子发展健康的自我认同感,首先要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和鼓励,这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腾飞的力量。
我的发小晓迪从小乐感不足,唱歌时不时跑调。同学们经常嘲笑她,从此晓迪便再不敢在人前开口唱歌。
刘阿姨发现女儿在唱歌方面的困扰后,并没有像多数父母那样嫌弃女儿“真是笨死了,连歌也不会唱。”
而是经常用录音机放儿歌,自己哼唱,也鼓励女儿唱出来,即使开始时女儿唱得跑调、难听。
耳濡目染,渐渐地晓迪不再恐惧开口唱歌。有时动情时,母女俩还一起大声唱呢。
后来在班级合唱节目中晓迪展露风采,从此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如果不是妈妈鼓励晓迪一遍遍开口唱歌,或许她就会在唱歌方面一蹶不振,阴影可能一直伴随她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可的孩子,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无助感,这种感觉将伴随其一生,也改变其一生的轨迹。
得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孩子就可以自信满满,无后顾之忧,在人生之路上斗志昂扬、披荆斩棘。
再好的教育,也抵不过会认可孩子的父母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外界的认可,而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那父母该怎么做呢?
1.给予孩子多一些陪伴
大型家庭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曾来了这样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中父子的关系冷到冰点。在爸爸眼中,儿子只会玩耍,一无是处。在儿子眼中,爸爸很暴躁、不关心他。
原来,这位爸爸在儿子出生的头3年,一直在国外学习,很少陪伴孩子,也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知道鼓励的话从何说起。
老师们给出的建议,就是爸爸多抽出时间陪陪儿子,儿子也给爸爸了解自己的机会。
爸爸刻意抽出时间陪伴儿子,父子俩的关系确实得到了缓和。
爸爸还尝试发现儿子的长处,并且加以鼓励,欢声笑语又重回这个家庭。
2.说出鼓励的话,为时不晚
郭麒麟出演话剧《牛天赐》谢幕时,郭德纲忽然上台。
这让郭麒麟惊喜不已,因为之前爸爸从来不看他演戏。
喜出望外的他给了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一向对儿子比较严厉的郭德纲,温柔地拍着儿子的后背,并真诚地讲出儿子期待已久的话:
“演得比我好,我一早就看着了。”
即使获得骄人的成绩,即使已名利双收,孩子最想得到的依然是来自父母的认可和鼓励。
3.最好的鼓励是相信孩子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小将苏翊鸣备受关注。
2月15日,他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斩获金牌,成为该项目冬奥会史上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也他给全国人民奉上了最好的元宵节礼物。
其实苏翊鸣除了运动员身份,他还是个演员。
他出演电影《智取威虎山》小栓子一角,凭借精湛的滑雪技巧,为角色增色不少。
后来他又参演了《摇滚小子》、《生逢灿烂的日子》、《狼殿下》等影视作品,同样可圈可点,成为备受瞩目的童星。
做演员还是职业滑雪运动员,成为苏翊鸣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随着北京申请冬奥会成功,为国出征的念头让他义无反顾选择后者。
家里人都知道相比滑雪,做演员相对更安全,但仍选择相信并支持他的决定。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这个实验试用于老师对学生,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
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到,并且加以引导,孩子就能向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博士林文采提出过一个“心理营养”的概念:
心理营养来自于重要他人的肯定、赞美、认同。
她认为心理营养和生理营养一样必须,没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人就不可能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人,来自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心理营养。
愿父母都不吝惜这样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在认可和鼓励的滋养下健康长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 End ——
作者:烟花三月,喜爱花草和文字,愿带孩子看遍山高水长、云卷云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