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的《诗经》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到东周春秋末期的孔老夫子对西周时代的《诗经》的评价。
一天,孔子与他的儿子孔梨在家中的庭院里撞上了,孔梨规规矩矩的给父亲行礼后,孔老夫子对儿子孔梨说了这番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译文:孩子呀,你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往近说,可以用《诗》侍奉你的父亲,往远说,可以用《诗》侍奉君王;学《诗》还可以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这句话里孔子对孔梨说了学《诗》的三大好处:
第一大好处:兴、观、群、怨。
兴,抒发情志。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这个“兴”字无论是孔安国的注解,还是朱熹老夫子的注解,都跟心智有关。
比如,准备出游或与亲朋好友约好聚会,这时心情会特别好,情志被激发了出来,但出游或聚会因某一原因被取消了,这时候就会觉得很扫兴。这里面的”兴“指的就是被激发出来的情志。
诗可以兴,意思就是说在读《诗经》的过程中,会被《诗经》中的作品所吸引,然后被作品激发出情感。
比如《诗经》中的非常有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是你的衣领,悠悠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给我传递信息吗?),读着这样的诗句会被诗中的那一份浓浓的牵挂之情所打动,内心的情感也会被激发出来,记忆会被打开,所有的感官在诗歌的世界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这也应该是我们喜欢诗歌的原因之一,所以说诗可以兴。
观,观察。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
《诗经》里的很多民歌来自于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从这些民歌中能听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到在周天子统治下的各个诸侯国管理得如何,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原因所在。
比如《诗经》中的这首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再来偷我的粮食啦。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但现在我已经没有粮食了,你就不要再来了。)诗中的大老鼠表面上指的是那些偷粮食的老鼠,但实际上指国家税赋的沉重,表达的意思是老百姓已不堪承受了。
所以这里的观,是指观察,可以通过诗歌了解到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通过当地的民歌了解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进而可以观察到国家政策及治理方面的问题,所以诗可以观。
群,结交朋友。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诗》可以表达情谊,可以切磋思想,从《诗经》中可以学到如何结交到心意相通的朋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你,只是想和你成为永远的朋友;你送给我一个木桃,我给你一个琼瑶,不是为了报答你,只是因为想要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
《诗经》中有很多像这首《木瓜》讲述朋友之间情谊的作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懂这些故事,进而懂得它背后的含义。所以诗可以“群”,可以让人们结交到有着共同审美、共同喜好、志趣相投的朋友,学到做人的道理。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来自民间的诗歌,通常都会表达出老百姓的爱和恨,通过听这样的诗歌,就能知道国家管理得怎样,老百姓有没有安居乐业。
比如《诗经》中的《伐檀》这首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这首歌谣唱的是伐木工人长期奔波、劳作在森林中,为的是砍下那些高大的树木,把它顺着河水漂到下游,让下游的人捡起,再运到了宫里,给王公贵族们建宫殿。从这样的诗歌里,能听到伐木工人们的辛苦,感受到他们的不易。
所以,从《诗经》中除了可以看到爱,也可以看到怨,可以看到老百姓生活中的不平之事。
第 二大好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往近的说,可以用《诗经》孝敬长辈,往远说,可以用《诗经》侍奉君王。《雄雉》中有这样一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你们这些大老爷,不知道什么是好品行吗?不嫉妒、不贪财的人,为什么不善用。)
《诗经》相当于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基础学科,《诗经》中传递出的智慧,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在家里可以运用《诗经》的智慧去孝敬长辈,出外做官可以运用《诗经》的智慧更好地为君王服务。
第三大好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里面有很多植物和鸟兽的名字,比如,“关关雎鸠”中的雎鸠鸟,“参差荇菜”中的荇菜等。
学习《诗经》可以使人们认识很多小鸟、百兽、草木的名字,从而使学习者再次看到类似的鸟兽草木时发思古之幽情,体会到《诗经》中百草之美、情意之美,从而获得愉悦身心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