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影节上,有一部展映电影,一票难求。

现场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被这部影片感动,泪洒现场。

不久前,这部影片终于上映,刚刚跟观众见面,就收获好评无数。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

豆瓣开分7.5,是近两个月口碑最好的电影之一。

上院线的第一时间,迎来一波又一波好评。

有观众第一时间表示,要去“二刷”。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

有人说:“后劲儿很足”。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

还有观众简单粗暴:“超好看!”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4)

皮哥其实早早就知道这部影片,在看电影之前,有三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心头。

其一,是电影改编的历史“三千孤儿入内蒙”,背景十分宏大,导演到底会用怎样的方式,让这段故事细腻动人又深入人心。

其二,是内蒙古,大草原以及蒙古族这些电影有关的信息,大多出现在教科书上,电影又要通过何种方式,让观众接受蒙古族的文化,接受蒙汉的情感递进。

其三,是导演尔冬升毕竟是香港导演,而且已经六年没有作品,他能不能拍出我们独有的那种亲情和情怀。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5)

01、

两个视角两条线索,救赎和拯救并行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6)

观众的评价中,用到频率最多的四个字,就是“感人”。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7)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8)

感人,是需要情感基底的。

观众大都不会被刻意煽情的情节打动,而如此出奇一致的评价,肯定证明了在情感呈现上,《海的尽头是草原》是有独特之处的。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大家应该有所耳闻,上世纪60年代,全国受灾,南方更甚。

为了拯救南方孤儿院的三千多名孤儿,内蒙古主席提议,将孩子们接送至内蒙古大草原抚养。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9)

于是这些没爹没娘的孩子,便坐上了火车,开始了自己人生最长的一段旅途。

三千个孩子,三千个家庭,如果用宏大的整体的视角去展示,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泥淖,拍成纪录片式的说教。

但尔导的拍摄很巧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选用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0)

其实在采风中,他知道的关于内蒙孤儿的故事有很多,但女孩杜思珩的故事,却是根据这些故事改编和虚构的。

小时候,杜思珩母亲因为抚养孩子困难,将她丢在了孤儿院。

因为这事,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终于在弥留之际,让她的哥哥杜思瀚前去寻亲。

这就引出了电影的第一个视角,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的视角。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1)

而随着杜思珩被抛弃,60年代的时空里,杜思珩的成长以及与蒙古族额吉和阿爸一家人的情感递进,则形成了另一个视角,也就是小女孩的视角。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2)

两个视角交错进行,在陈宝国的探寻中,观众也跟着他,一步步揭开了当年这段历史的真实,触碰到了大草原对孤儿们鲜活且挑动的情感。

更为巧妙的是,两条线索汇集在杜思珩一个人身上,对应着两家人,两种完全不同的亲情进程。

杜思瀚和上海母亲,是救赎。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3)

当年生活艰难,杜妈妈想要将一个孩子放在孤儿院,偷听到妈妈要选择身体弱的那个后,作为哥哥的杜思瀚故意淋雨生病,导致杜思珩成了那个弃儿。

所以,将近60年,杜思瀚不去找杜思珩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亏欠的心理。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4)

而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后,他只身来到大草原,既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也充满着救赎意味。

而蒙古族一家人的爱,则是拯救。

杜思珩举目无亲,又十足叛逆,额吉萨仁娜和哥哥那木汗,对她倾注了所有。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5)

半夜发烧,哥哥不顾草原的危险和野狼的威胁,骑着马去给她找抗生素。

草原人民过年都吃不上的奶豆腐,妈妈一把一把抓给她,想让她好好补身体,虽然她最终以难吃拒绝。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6)

阿爸回家,她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海在哪儿。阿爸没有生气,反而送给她指南针。

“你想留可以留下,想走也不拦着。

她任性,不听话,常常想跑,草原上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无限包容她,爱护她,成了她的大哥二哥三个四哥。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7)

救赎和拯救并行,在这种无私的爱以及蒙古族亲人的温情里,一件件小事和一个个细节,足以让观众热泪盈眶。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8)

02、

从台词到生活细节,拍出了一个“逼真”的蒙古

不少观众的评价,是看完这部电影,“想去草原了”。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19)

草原,蒙古族,赛马……

这些符号一般的事物,在大多数观众的印象中,其实是标签一般的存在。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0)

我们知道,但不了解,我们见过,但不一定向往。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1)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2)

但看完这部影片,无数观众都“坚定”了要去草原的想法

我们不禁会问个为什么,不夸张地说,为了最大程度地突出真实感,《海的尽头是草原》里的内蒙古,草原,蒙古族人民,确实是我们见到最好,也最真实的样子。

尔导的要求很严格,其实早在5年前,电影就开始筹划,3年前,拍摄就开始了。

影片的取景是真正在乌拉盖大草原,克服了天气、动物以及种种因素造成的困难,为的就是把最真实,最美的内蒙古,呈现给大家。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3)

大多数电影中,因为可以配音,所以导演对台词和语言的要求并不严格。

但尔导并非如此,一部影片拍下来,主演马苏能说一口流利的蒙语,在电影的映前宣传中,蒙语张口就来,可见下了多少功夫。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4)

语言充实了,习惯也不能落下。

我们见过无数电视剧和电影中,成年演员“假骑马”的拍摄幕后,可在本片中,7岁的小演员罗意淳,都是真正的策马狂奔,没有替身。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5)

就这一条,已经超过8成的影视作品了。

除了演员之外,尔导在取景上,严苛到了极致,一些草原的风光和天气,都要等到合适的时候去拍摄。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雷电交加的夜晚,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6)

亦或是沙尘漫天的午后,大雾弥漫的早晨,草原都有一种神秘且壮阔的美感。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7)

这种美,没有对草原的尊重,是拍不出来的,没有对草原的了解,也是无法捕捉到的。

在杜思珩生活的过程中,尔导也十分注重生活细节,有很多蒙古族特有的习俗,都被真真切切拍了出来。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8)

比如蒙古族的汉子们对杜思珩难以下咽的奶豆腐甘之如饴,吃起美味的鸡蛋却如食糟糠。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29)

比如那达慕大会上的骑马,内蒙古汉子的摔跤,都是雇佣了,真实蒙古族的牧民来拍摄的,完全的原汁原味。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0)

再比如,杜思珩长到18岁的时候参加的那场婚礼,也是完全按照蒙古族的婚礼流程和礼仪进行的。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1)

正是因为这些逼真的场景以及角色,观众们看着,才有真正进入草原的感觉,才有真正融入蒙古族的感觉。

所以,看完电影后想去草原看看,想骑骑马,喝喝奶茶,看看草原的辽阔壮美,也就可以理解了。

03、

看片之前,不少人跟皮哥一样,认为导演尔冬升,是不确定因素。

毕竟香港导演北上的很多,拍出真正符合我们实际电影的导演,少之又有少。

而且尔导已经六年没有执导筒,能拍出那种无私的爱吗?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2)

看完后发现,我们的担心,或许都是多余的。

尔冬升是谁?

一部《新不了情》,为了拍摄出真情实感,他每天跟着卖艺人,从开门到关门,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3)

拍《忘不了》,尔冬升为了体验生活,认识了很多汽车司机,跟他们十分熟络,有的到现在都有联系。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4)

逼真,是他所有电影的基底,而情感的升华则是他电影的内核,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电影中有不在主线的三个方面,让这种民族之间,不求回报的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一,是蒙古族同胞在收养孩子们的一些台词。

我们都知道,蒙古族相信“长生天”,敬畏草原,在这种特殊的民俗语境下,领养孩子,也变得有了宿命意味。

公社长说,这些都是国家的孩子,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领养的。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5)

杜思瀚的旁白中也有提到,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都相信“缘分”。

有时候一个眼神,就确定了一辈子。

所以当孤儿们和牧民们相向而坐,牧民们拿着玩具吸引孩子们的时候,皮革竟然看出一丝爱情的意味。

是啊,只要沾上“缘分”,总有些情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这种神秘,恰恰反映了草原人民的那种质朴和无私。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6)

一个眼神,我就能照顾你一辈子,能把我吃的给你吃,我穿的给你穿,能养你长大,供你一生。

这种爱,难道不让人感动吗?

其二,是一位蒙古族老大爷。

老大爷千里迢迢而来,梦想就是领养一个孩子。

没想到因为自己胡子拉碴,年纪大长得凶,没有孩子愿意跟他回家。

当地领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就是说,孩子如果不同意,牧民无论如何也是带不走的。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7)

大爷几乎抱完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跟他。

他十分落寞,最后想直接带走杜思珩,没想到促成了杜思珩选择萨仁娜。

在大爷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孤独,而孤独背后,是需要陪伴的亲情。

所以,尔导的电影里,这种爱的无私,并不是单向的,他没有忽略孩子们带给牧民,带给自己草原上额吉和阿爸的快乐。

因为所有的爱都是相互的,只有相互的爱,才能地久天长。

其三,是影片结尾,两位母亲的隔空回应

杜思瀚最终还是找到了杜思珩,而她已经生活在草原一辈子了。

找到妹妹的时候,萨仁娜还没有去世,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8)

而饰演萨仁娜的,其实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28个孩子的额吉,都贵玛

1942年出生的她,已经80岁高龄,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她身上,有草原自带的那种坚实且厚重的生命力量。

那段对上海母亲颇具仪式感的悼念,是全场的高潮,也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段落。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39)

这段戏,让真实和电影得以融合,让现实与故事成了一体。

电影里,她和上海已经去世的母亲,养育了同一个女儿,付出了共同的爱。

现实中,她挽救过28个孤儿,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是名副其实的“草原额吉”。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40)

而这种情感,让小爱和大爱相得益彰,让亲情和家庭的概念得以升华,让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如涓涓细流,流进了观众心里。

看完整部影片,后劲儿久久不散。

因为关于家,关于亲人,关于爱的概念被重塑,关于内蒙古,关于蒙古族,关于民族情感的认知被提升。

这也是《海的尽头是草原》最为重要的内核。

蒙古最小的名马图(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41)

有时候,血缘并不是亲情的唯一。

因为只要有爱在,就有家人在,只要有家人在,就有家在。

皮哥相信,在口碑加持下,这部电影必会像刚刚落幕的《隐入尘烟》一样大火,发生票房逆袭的奇迹。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