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说到旧社会的私塾、私塾教育和私塾先生,至于私塾和私塾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大都不十分清楚。我小时候听父亲断断续续介绍过私塾教育,因为父亲曾经在私塾学习过几年,亲身体验过私塾教育。现在我回忆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旧社会的教育机构有官办和民办之分:政府出资兴办的教学机构为学堂、学校,人们称之为“官学”;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出资兴办的教学机构为私塾,也称私学;在农村官办学校少之又少,多为三两个村才有的私塾教育。

明清时期教育以养正为核心:旧社会的私塾教育(1)

私塾一般是由有钱人家出资兴办或几家共同出资兴办,其目的是为了自家孩子或附近孩子学习方便而开办;他们负责私塾先生的吃住和日常生活,每年还要付给私塾先生一定数量的报酬;也有私塾先生自己出资兴办的学校,招收一些学童,按部就班儿的传授文化知识,每年收取学员一定的费用;还有大户人家请私塾先生到家办学,专门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又称家塾。私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以学国语为主,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一套教材可供几代人使用,学习时间也没有一定的年限。学员的学习费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解放前夕(1948年),延津地区一带私塾的收费标准为,一生一年二斗小麦,即四十斤实物;按当时小麦亩产一百斤计算,将近半亩地的产量;按现在小麦的价格计算,也就是六十多块钱;若按现在小麦半亩的产量四百斤计算,就是六、七百元了。

在旧社会开办的私学、私塾机构,在其讲学堂内,都布置有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画像;私塾先生那威严冷酷的面孔,不言苟笑的端坐在孔子画像前面,每个学生进门以后先给老师磕头,同时也是给孔夫子像磕头;然后学生坐回自己座位,学生分两列分坐在两边,先生开始正式上课;讲堂内没有现在的黑板,没有粉笔,先生从不公开大讲堂授课,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法。

明清时期教育以养正为核心:旧社会的私塾教育(2)

私塾先生先后一个个喊学生的名字,学生便拿起书本儿快步走到先生跟前,先生开始讲授课程:先是给学生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字义,这叫做破字,然后讲解一句话的意思,这叫释文。讲完四、五句文字以后,布置好背诵和解释的任务,让学生回座位去完成,再叫下一位同学一对一教学,以此类推。当先生对一个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时,其他学生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有的写字,有的读书。学生练习用毛笔写字是每天的基本任务,一天练字三张格子纸,每张12个字,这就叫描红。

先生从来不领读课文,那样先生就像一个大学生一样,就伤了私塾先生的师道尊严。先生不带领学生读书,师生不能混为一体,学生如果学习中出现疑惑和问题,在学生完成先生布置的任务后,哪个字还不会读,或者是哪个字的意思忘记了,还可以再来请教先生。在以后的检测时,如果学生还是答不上来,那就要挨先生打戒尺或是体罚了。

第二天,私塾先生继续先后叫一个一个学生的名字,每个学生要当着先生的面,背诵先生昨天教的那几句话的原文儿,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破字,再解释几句话的意思;若出现答不上来或错误,轻则严厉训戒,重则挨先生戒尺抽打。

第三天,每个被叫去的学生,要把前两天背诵的内容都熟背一遍;再把昨天所教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破解,以及句子的含义解释一遍,以此类推。到了学习的内容比较多的时候,前面所学的东西就不要全背诵了,即由先生对学生进行抽查;先生读出一篇文章中的一句,然后学生必须背完这一段的内容;顺利通过的学生,可以回到座位去,否则就要挨先生手板子抽打。

明清时期教育以养正为核心:旧社会的私塾教育(3)

旧社会的私塾教育,私塾先生天天就是这样如此以往地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在其威严的表情面前和不时对学生体罚中,让每个学生在诚惶诚恐的情绪中死记硬背,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私塾先生抽打学生时,他的戒尺板可不是做样子的,是实实在在的猛打,不管学生的头上还是身上,打到哪儿是哪儿,学生不许动、不许躲。学生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头上鼓起了大庖,这都是常有的事。学生和家长不仅不为此挨打感到痛苦、怨恨;反而学生家长还要提上礼品,向先生表示敬意,感谢先生对自己学生教育的严厉和负责任。

到私塾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5至6岁开始入私塾,先学习认识汉字,就像现在的识字卡片,每天认学4、5个字,一年多以后,基本上可以认识八、九百个汉字了,这时学生就可以开始读书了。

明清时期教育以养正为核心:旧社会的私塾教育(4)

孩子们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家训》等古文。认字几个月以后就开始学写大字,就是所说的按字帖描红,认字、写毛笔字齐头并进。后来又读《必须杂质》,内容都是平时生活中所用物品的名字。再往后就是读《论语》上、《论语》下、《孟子》上、《孟子》下、《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古文长篇。

私塾先生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也有个别先生别出心栽,基本都走不出这个大的框架,沿袭千年不改的教学模式。

私塾先生的教学时间,每天的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中间没有休息时间。学生上厕所怎么办,后门挂有一个出恭牌,只有一个,哪个学生若需要上厕所时,就拿着出恭牌去厕所,回来把牌子挂回原处,没有出恭牌是不许上厕所的。

明清时期教育以养正为核心:旧社会的私塾教育(5)

旧社会私塾教育的教育方法是僵硬、死板的灌输式,与今天的引导、趣味、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学生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与今天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教学行为不能相比;旧社会那种师道尊严、先生高高在上师生关系,与今天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不能同日而语。旧社会有文化、识字的人少,私塾也很少,官学更少,孩子上学识字十分困难;又因人们生活所迫,劳动力缺少所致;就是有的孩子能上学,还要跑几里甚至十多里地的路去上学,早起晚归,风吹雨淋,大人接送,很是艰难。

私塾、私塾教育,这一传承古代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在华夏大地延续上千年,世世代代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精英人才,在建设国家,保卫疆土,延续华夏文明,传承中华文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雄厚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也是中国特有的私塾教育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

作者简介:郑宗明,延津县司寨乡郑纸坊是故乡,静心堂主人。放过羊,种过地,挖过河,教过学,经过商,修过路,做过检察官,当过公务员。平时爱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还不时动手写上三言两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