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单枪匹马,独身一人,参加了两个项目,男子100米和200米,结果名落孙山。

而民间却另有一说。远在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希腊王储、现代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就发来邀请,希望中国前来参加。

那时的清朝廷,饱受列强侵略,也不知道奥运为何物?邀请书送到慈禧那里,老佛爷一看,都是洋文啊?看不懂。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

慈禧太后

于是,传旨叫负责洋务的李鸿章过来。慈禧一边吸着水烟,一边说:“小李子,你看看,这上面写的啥玩意儿?”

李鸿章接过邀请书一看,凭他的外语水平,读起来还挺拗口的。怎么翻译好呢?他结结巴巴地说:“禀报老佛爷,这个……这个……是洋人要在希腊国的京城雅典,开个……开个……庙会,有些个竞技项目,请我们大清天朝也派人去比试比试。”

他怕慈禧听不懂这个“奥林匹克运动会”,解释起来也麻烦,就说成“庙会”得了。反正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就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的,所以说成“庙会”也并非毫无根据。

慈禧对这种事情根本没兴趣,嘴里喷出一口水烟雾,说:“小李子,这事你去办吧,找几个人去就得了。”说完就起身准备看戏去了。

李鸿章受命,自不敢怠慢,马上张罗物色参加人选。可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体育这个行当,找谁去呢?

不过他也明白,大中国从来就不缺各方面的奇才,高手在民间呐!

跑路历来就有“神行太保”,游水则有“浪里白条”……要选几个能在竞技场上胜过洋人的,也并非难事。按照这个思路,李鸿章心里有了方案。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2)

京剧《徐策跑城》

脚步最快的莫过于《徐策跑城》里演老生的,你看他戏台上的蹉步有多快呀!但这位京剧老生为难地说:“我跑得快是听命于打板鼓的呀,没有鼓点声我可跑不了。” 李鸿章马上应允:“行,那你的鼓师也一起随行。”

那跳高呢,当然要数《四杰村》那些京剧武生,个个轻身如燕,蹦跳如飞。也从戏班子里选就行。

游泳快的,李鸿章记起在威海训练北洋水师时,见过的几个渔民,水性惊人的好,派人去招一个来。

洋人有掷铅球项目,让谁去呢?李鸿章见过五台山有个和尚,臂力过人,每天拎着个几百斤重的香炉去倾倒香灰,也马上宣召进京。

最麻烦的是篮球,中国向来没这玩意儿,且须多人组队。经四处寻访,总算在前门大街找到几个表演杂耍的,玩球玩得滴溜溜个转。虽然不懂篮球规则,也许去赛场看看就会。于是篮球队也有了。

那让谁带队呢?他那个血气方刚的儿子李经方毛遂自荐,当了领队。一共10个人,带了一面大清龙旗,组成中国龙队,出征西洋。

光绪二十二年元宵节刚过,即启程前往雅典。但是很不巧,他们乘坐的邮轮在海上遇到风暴,中途停靠港湾,避风数日,延误了开幕时日。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3)

古老的雅典体育场

中国队赶到赛场,赛程已进入第二天了。短、长跑项目均已结束,还有个竞走马上就要开始。

李经方立即喊“徐策”上场比赛。只见外国运动员都是汗褂短裤,而“徐策"非但不卸长袍,而且还拿出一副准备好的白髯往嘴上一粘。洋人一看,怎么中国派一白须老头来参赛? 场上一片惊讶唏嘘之声。

“啪!”发令枪一响,运动员都起步了,可“徐策”却原地未动。急得李经方对鼓师大喊:“快打鼓呀!”

鼓师如梦方醒,急忙抽出鼓签,在板鼓上“嗒、嗒 ”两声,“徐策”才开步疾走。随着“吧嗒吧嗒、吧嗒吧嗒”的鼓点越敲越急,“徐策”也越走越快,转眼就追上洋人。

场上的观众都看得惊叫起来。“徐策”终于第一 个越过终点线,和洋人拉开有一箭之遥。这一奇迹使全场一片沸腾。只见“徐策”喘着大气埋怨鼓师:“你今天怎么疯啦!弥衡骂曹操的鼓点也没这么快呀!要再急一点,我的脚就没法落地了。"

按奥委会规定,一项比赛结束即举行授奖仪式。“徐策”站上了冠军领奖台,西洋人都用敬佩的眼光注视这个来自中国的选手。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4)

大清龙旗

代表中国的龙旗徐徐升起。这面黄底色,图案为蓝龙戏红珠的旗帜,原来是清朝海军的军旗。1888年,才被慈禧正式确定为大清的国旗。看到这面瑰丽奇异的龙旗,洋人们莫不露出敬畏之色。

再说铅球比赛。那些洋选手个个腰粗体壮,手托铅球,全身扭动旋转着,嘴里“哇哇"直叫,集中平生之力,在这瞬间一推之中。

中国选手上场,竟是个穿着僧衣的光头和尚,观众席又是一阵哄笑。

只见他分开双腿,手托铅球,转身一圈,突然向前脱手,铅球竟往左前方斜着飞了出去,斜线距离超出洋选手一大截,在场的都看呆了。但比赛规则,是按垂直测量计分。这位从来没练过铅球的中国僧人屈居第二。

得知游泳比赛也有中国选手参加,人们都涌向游泳馆。只见洋选手都身着游泳裤,独有中国选手穿一条土布短裤,一条长辫盘在头顶。

那时的游泳比赛还没有蝶泳、蛙泳、自由泳之分,不管什么姿势都行,看谁先到为胜。

发令枪一响, 个个都一跃人水,姿势五花八门。但见刘公岛来的中国渔民,终身一跳,垂直下水,就像秤砣沉入水底,不见影踪了,把领队李经方急的直跺脚。

突然,在几十米远处水面上冒出个人头, 定睛一看,正是头盘长辫的捕鱼人,在众选手中遥遥领先,抵达终点时,其余选手还差远着呢。

中国龙旗又一次徐徐升起。记者问李经方,中国获游泳冠军有何秘诀?李经方得意地说:“海为龙宫之所,龙到水中岂能不胜?”。

跳高项目,因为中国队因邮轮延误而迟到赛场,金牌已为德国选手所得,而其他欧洲邻国颇有妒意。纷纷提议让中国选手补赛,引起德国代表的强烈反对。后经磋商,同意给中国一次表演赛的机会。

此时的中国“龙”已风靡奥林匹亚,跳高赛场也已观者云集。

只见这位京剧武生头戴英雄巾,身穿壮士服,紧束腰带,脚登快靴,连打几个旋子,再一个鹞子翻身,飞越横杆,空中旋转三百 六十度,双脚稳稳落地,摆出一个“金鸡独立”的造型。以2米的高度超过德国选手创造的记录。干净利落的精彩动作折服观众,全场喝彩如潮,掌声似雷。

怎么处理这个迟到的最高记录呢?组委会协商后决定,授予中国选手跳高项目特别奖。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5)

中国队参加的最后一项比赛是篮球。洋人队员个个身材高大,分工明确。而中国队是高矮不一,站位杂乱。但5个队员都是杂耍艺人,使出了“五龙戏珠”的绝招,传球和投篮就像变戏法,弄得对手昏头转向,面面相觑。只是赢得也实在太夸张了,被裁判多次判为“乌龙球”,给对方加了不少分,最终屈居第三。

奥林匹亚赛场关于中国“龙”队的消息已传得神乎其神,中国代表团是扬眉吐气,出足风头,以两金一银一铜,再加个特别奖的成绩,大胜而归。

然而,回到国内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国士大夫们向来不以技能为重,视跑、跳、杂耍为伶人走卒之所为,不登大雅之堂。

故代表团归国后,非但没有举国庆贺,对获奖运动员不作如何赏赐。谁料军机处还以“伶人走卒,岂可擅自以大清国名义,招惹洋人,有引火烧身之嫌”,将运动员全部打人大牢,李经方则由李鸿章家法处置。以此讨好洋人。

后经李鸿章在老佛爷面前再三力谏,才使运动员关押七天后得以释遣回家。从此,谁也不敢再提奥林匹亚的中国“龙”队了。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之所以能口口相传,因为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压,民间强烈的爱国情结得不到宣泄,大家祈盼有朝一日,中国终会扬眉吐气。于是,这样的故事就得以广为流传,越传越神奇。信不信由你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