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望、孙天怡(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做实双减工作确保减负增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做实双减工作确保减负增效(破解减负深层困境)

做实双减工作确保减负增效

作者:周望、孙天怡(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才能完成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聚焦校内与校外两个学业负担减轻方面,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深化教学改革、变革教育生态。“双减”政策自落地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校内负担减轻方面:学生的作业总量与时长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教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每周五天,每天至少两小时”的“5 2”校内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在校外培训负担减轻方面,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规范与严格监管。

但“双减”政策展开的时间还不长,目前在各种措施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化解的问题与困境。“双减”政策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在已经取得进展与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自然需要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理思路与监管机制。

一、落实“双减”督导评估,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2021年8月,教育部将“双减”督导列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其中,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办学行为是督导政策的重点内容。“双减”政策出台之后,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利用学生家庭在学业方面的焦虑心理,将培训场地由“地上”转入“地下”、将培训方式由开班转变为“一对一”,采用更为隐蔽的培训方式继续违规开展培训活动。面对众多违规乱象,专项督导面临着各部门协调难度高、违规培训机构精准打击难度大、学生家庭配合程度低等问题。要实现政策的有效落地,应当进一步探索更加完善的专项督导模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立法,实现对违规行为的有效监管。

首先,完善专项督导落实机制,强化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督导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监管、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的审批、培训机构的资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专项督导贯彻落实,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联合督导机制,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宣传部门等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另一方面需要划定重点督导区域,在督导过程中对高频次发现问题的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全面督导,以实现对违规开设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与准确打击。

其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完善机构转型及退出机制。一方面,依托多方监督平台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进行从严治理,对关停的教育培训机构做好全面摸底、登记造册工作,防止出现“卷钱跑路”的现象。另一方面,引导培训机构从学科类向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对关停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做好就业引导服务,完善转型后的各项管理,充分发挥其教师资源、场地资源作为校内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

二、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教学主阵地——课堂的作用更加重要,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方面,“双减”政策下原本学生家庭补充性的校外教育资源路径被切断,教师队伍则承担了更多学生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二是,在学生作业布置方面,作业改革是学生校内负担减轻的重要突破口,教师需要在控制作业时长与数量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规律、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三是,课后服务是促进校内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活动开展与服务落实的重担落在校内教师队伍身上。这些都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优化教师培训体系,赋能教师队伍再发力。在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方面,通过组织专业化培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增加交流机会等方式为教师投身课堂教学、参与课后服务充分赋能;在课后服务建设方面,激励教师发挥自身专长并加以规范化培训,促进学生多元素养的培育;在教师队伍道德建设方面,增强师风师德责任意识,加强教师道德理论培训。

其次,切实保障教师权益,探索完善的教师工作弹性制度。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主力军,面临着教学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时间延长等变化。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育人质量,就需要对教师的相关权益提供保障。在课后服务开展方面,可通过聘用师范实习生、具有从教资格的志愿者、文艺工作者等扩大师资储备库,以扩充校内师资配备、减轻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工作负担。在教师的激励机制方面,要制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激励政策,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教师补助。在教师的休息保障方面,要探索完善的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在保障合理的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建立教师减负的长效机制。

三、变革学生家庭教育理念,实现家校协同共育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大量校外学科类培训服务被取缔,引发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引发学生家庭群体性焦虑。要实现对学生家庭普遍焦虑问题的解决,需要更新育人理念,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

首先,变革学生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学生家庭普遍固有的教育理念并不一定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增加额外学习时长来提升子女竞争力的观念是非理性的,参与校外培训的“量”并非代表着知识层面“质”的吸收,对于校外培训的资金投入与学业收益并非成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家庭应重塑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将关注重心向子女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转变,减少对“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的追求,培育以多元标准为原则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其次,积极推进家校协同共育,建立家校联动的长效机制。学生家庭的焦虑与家校关系的失衡密切相关,学生家庭往往因为对校内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的“不信任”而选择将大量资本投入到校外培训机构,并且缺乏有效的家校双向沟通。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关系应当实现有益重建: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依托新媒体平台向家长宣传正确理性的教育观念、开放课堂内容、请家长参与进学生课后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家长融入学校教学,深化对“双减”后校内教育提质增效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家庭应与学校坦诚沟通、协同分工、携手共育,深化父母是子女“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