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修德》——天一村人 编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对孝悌之道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对孝悌之道的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对孝悌之道的理解

摘自《修德》——天一村人 编著

第 二 节 悌

仁人之于弟也 不藏怒焉 不宿怨焉 亲爱之而已矣

何为悌?悌,就是尊敬兄长,爱护幼弟。

仁者爱人,先爱其兄弟,推及他人。

行仁自孝弟始。孝弟,仁之事也。仁,性也;孝弟,用也。謂孝弟為行仁之本則可,直曰仁之本則不可。《二程粹言》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孟子》

推行仁爱从孝悌开始。孝悌是仁的具体体现。仁只是人性,孝悌才是仁的施行。孔子说:“少年时不尊敬兄长,不爱护幼弟;长大了还没有值得称道的德行,人老了邪恶之心还没死,那就是贼!”教育民众遵循礼法,上下和顺,最好的就是悌。孟子认为,仁人亲爱自己的弟弟,不隐藏愤怒,不积累怨恨。

不爱自己兄弟,而能爱他人,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兄弟逐渐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对手。与兄弟争财,争位,争权,残忍无比,要他能对他人仁慈,恐怕很难。兄弟不能互敬互爱,与他人更不能和睦相处。人必有仁,有仁必有孝悌;有孝悌,人际关系才能和顺;人际关系和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四海之内皆兄弟。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尽管兄弟会因钱财发生矛盾,产生争斗,但一有外侮,就会一致对外。兄弟如手足,在孤立无援绝望时,上前的还是兄弟。

悌就是尊敬,尊敬的具体行为是尊行。

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於人,人亲附之。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论衡》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尊行的实际内涵是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即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以这五种美德与人相处,别人就会喜欢你,就会亲附你,与你无话不谈。想要知道什么事情,人家会主动告诉你。孔子就是这样获得该国政务信息的,

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中说》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

恭敬谦逊,不欺侮他人,人家就佩服你;朴实厚道,事业就容易成功;公平待人就能感化他人。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说苑》

孔子认为,对人谦逊有礼,就能免于众人的怨恨;尊敬他人,别人就会喜欢你;对人忠诚,别人就乐意和你相处;坚守信诺,别人就能依靠你。大家都喜欢你,结交你,依靠你,一定会免除灾难,有此美德可以治理国家,何况以此立身于世呢?

人在幼小时,哥哥特别爱护弟弟,搀着弟弟一起上学,放学归来,哥哥紧紧拉住弟弟的衣袖,生怕弟弟在马路上乱跑。弟弟也爱哥哥,和哥哥在一起玩,从不翻脸。长大了,兄弟的感情反而不如小时候。结了婚,成了家,因家产有了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大骂出口,成了仇人,互不来往。究其原因,矛盾皆由利益纷争引起,因小利而兄弟反目,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了。如果能有卜式的精神,天下的兄弟都情同手足。汉朝卜式爱护弟弟,父母死后,不与弟弟争财,田宅财物全留给弟弟,自己只留下一百多只羊。进山养羊十几年,增加到上千头。弟弟几次破产,卜式将自己的财物全都分给弟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