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自己写了一些对《烈火金钢》感言,想不到勾起了大家伙儿的回忆,受到大家的欢迎。这让我一方面有些窃喜,窃喜自己的“小豆腐块”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有些惶恐。惶恐于自己笔力有限,毕竟所写内容也是多有拼凑,不能彰显作品的真谛。
其实归功到底,还是作者的作品深入人心,受大家的真心喜爱,让我也蹭了蹭“热度”。但这也让我对作者更加好奇,他到底经历过什么?他为何要创作这部作品?他是如何创作出这部作品的。抱着这个想法,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资料,虽然材料匮乏,但从有限的文字中却能看到作者的成长和发展。我也想通过自己粗糙的描写,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这位坚定的共产党员,伟大的革命英雄,著名的小说作家——刘流。
刘流,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人。他祖上是读书人,祖父辈的兄弟四人都是秀才,可也算是书香门第了。如果按照正常的成长历程,他大概率能够成为一名秀才,或成为当地一名乡绅。可是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时,中国的人民却还在苦海中奋力挣扎。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让帝国主义列强看清楚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他们逼迫清政府准许各种无理要求,在中国的土地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实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但想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压榨中国人民,还纷纷派出传教士深入广大农村,妄图在思想上也控制中国人民。
时局图,描绘帝国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由于外国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压迫和文化侵略,导致人民与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山东和河北的人民不堪压迫自发组织成义和拳组织进行自救,大家有钱的捐钱,有人的出人,随着不断壮大发展,形成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刘流的祖父和父亲,也是在这时加入到了反抗的队伍中。
但受到历史时代所限和清政府的无耻背叛,1900年在华北大地上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联手镇压下失败了,刘流的祖父也因参与“义和团运动”受牵连被抄家,导致家道中落,从此一蹶不振。时间一转,1914年刘流出生在了这个穷苦的家庭。从小就听着父辈们反抗压迫的斗争经历,让年幼的刘流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清政府逮捕义和团团员
虽然家境贫寒,刘流并没有因此而荒废学业。小时候先是在其祖父的私塾念了三年书,后又在亲友的资助下上了一年中学。刘流聪敏好学,自小就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除此之外,古城河间作为河西大鼓的发源地,戏曲艺术非常繁荣。刘流也非常喜欢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戏本、唱本、鼓词、评书等艺术作品。一有时间便追着去看“野台戏”,听“大棚书”。他不光是去看个热闹,还喜欢自己琢磨,对于自己喜欢的就进行模仿,还练习写诗、作文。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刘流儿时的这段经历,也为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了1931年,刘流也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年轻的身体里却有着一颗躁动的心。儿时父辈的经历,当下不平的时局,都让他有一股儿出去闯荡一番的想法。恰好他们的一个在西北军供职的亲戚回乡,年轻的刘流听着长辈叙说冯玉祥将军的人生经历,不禁心向往之。便只身随着这位亲戚离开家乡闯荡社会。一开始在南京炮兵学校就读,接受了一些军事训练。可是因为学校强迫所有学员集体加入国民党,令他非常反感,仅仅半年就离开了学校。随后辗转天津、烟台一边打工,一边求学。可谓是处处碰壁,吃尽了苦头。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却在不准抵抗的命令下将东北三省拱手相让,让几十万民众流离失所。
东北沦陷进程
东三省的沦陷,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荡。在这个国家危亡的时刻,有多少人倾尽家财资助救亡,有多少人舍家离子从军报国,又有多少人默默无闻葬身疆场。我们已经无法一一细数,可是我们不能遗忘,遗忘那些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辈!
而此时的刘流,也早已收拾好行囊,义无反顾地奔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开启了他的抗战生涯。
日寇侵略猖狂,
人民群起反抗,
国家值此危难时,
少年报效疆场。
参考文献:
《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钢〉》——刘丽华
《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创作的前前后后》——熊坤静,郜雪群
《〈烈火金钢〉作者刘流和我》——刘流
《寻找刘流》——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