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

CFIC导读: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2)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新华社杭州9月19日电 “马云要退休了。”随着这个教师节的一封公开信,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带着各种问题,新华社记者对马云进行了专访。

谈卸任: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退就是进

新华社记者:到明年教师节还有一年时间,作为董事局主席,除了做好交接棒的工作外,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在这一年里启动、完成或交接?

马云:三年以来,整个公司的运营机制、团队机制都交接得非常顺利。我在阿里的绝大部分工作和业务都由张勇接管了。每个月我们还会抽出几天时间,认认真真地交流。

目前,我还在负责阿里的国际化、生态体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经济体协同等方面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也会做好交接。

像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外界总以为是一家企业,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家,中间的协同工作现在是我在做,今后也需要交接给张勇他们。

新华社记者:卸任以后,您还会对阿里巴巴的战略起到多大的影响?您今后还会复出吗?

马云:其实当时我卸任CEO(首席执行官)时,就有人“预言”我总有一天会回来。但是事实证明,我卸任CEO已近六年,阿里不但不需要我回到这个岗位上,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充分相信,张勇以及他以后的团队会做得越来越好。

当然,毫无疑问,我现在还是合伙人。而合伙人的职责不是制定战略,而是坚守阿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只要它们不摇晃,阿里就不会摇晃。

新华社记者:“退”有许多性质,有激流勇退,也有功成身退,有以退为进,也有退而不休,您觉得您属于哪一种?

马云:首先我觉得我这不算休,而是进步,算是以退为进吧:既是公司的进步,也是个人的进步。

如果把阿里的事业比作4×100米的赛跑,我只是跑了第一棒而已。有人说我可能害怕了,我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未来,也没有害怕过今天。我只是知道论能力和精力,我已经不是未来带领公司的最佳人选。

我一直说阿里承担着伟大的使命和愿景,要走102年。但是我一个人是走不下去的,个人的阅历、背景、知识结构、体力、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建立制度,建设文化,培养人才。

和逍遥子(张勇)以及他的年轻团队比起来,我确实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有创始人的光环,有自己的阐释问题、运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他们身上的东西我也没有,比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系统性。

我今年54岁,从现在起到70岁,也有16年可以干其他事业。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用来做电商做互联网方面有点“老”了,但是用来做其他事业,还是年轻人。说不定我能玩出一个新的来,多好啊!

谈经济: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新华社记者: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天下的生意会不会更难做?

马云:这个使命必须推进下去,有困难才需要使命。

我相信阿里巴巴新一代的年轻人、年轻的领导人会围绕这个使命坚定地向前走,慢慢地会打开局面,现在只是一个挫折。

我觉得现在还是有很多机会。像欧洲、俄罗斯、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国家,我越去越有信心。

新华社记者:去年年初,您和特朗普总统会面时,表示会帮助美国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现在这个承诺还能实现吗?如果下次再见到他,您想说些什么?

马云:这个承诺是基于中美友好合作,双边贸易理性客观的前提提出的。当前的局面已经破坏了原来的前提,已有承诺没有办法完成了,但是我们不会停止努力,会努力推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

我想说,两国间的贸易,世界上的贸易确实需要完善,但是贸易不是武器,不能用来打仗,它应该是和平的推进器。

新华社记者: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形势?

马云:一切都顺顺利利,就不会有企业家,优秀的企业、企业家都经历过甚至诞生于困难时刻。

所有了不起的企业都是历经经济周期性灾难造就的,只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企业,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企业,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企业,即使你今天做得很大,也未必能够赢在未来。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3)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去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现机会无处不在。

中国也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们会正视困难,而解决方案也在我们自己身上,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阿里成长到现在,也遇到许多批评指责。不少批评是中肯的,但是有的指责则是恶意的。船大了,风就来了嘛,我们“借假修真”,修出自己的真材实料。就拿我的脾气来说,过去一点就爆,现在也好多了。

谈教育:让孩子做他最好的自己

新华社记者:您一直关注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主张办寄宿制学校,您的理由是什么?

马云:这是我们到农村调查的结果。我认为不能让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就进入社会,但是偏远的学校留不住年轻老师,怎么办呢?所以我的设想是通过建设乡镇的寄宿制学校,把老师留在乡村。而且,这个问题现在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您曾经高考落榜,考过三次大学,现在也有人拿您的经历为学生减压,您怎么看?

马云:唯高考论是不行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命运和能力,但是努力还是要强调的,如果我放弃复读,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我考不进大学,也不可能有今天。只要自己经过努力了,得到的东西哪怕很低,也还是自己的,如果你不努力,放弃了,就什么都没有。

新华社记者:您说,教育很复杂,比做阿里复杂多了。这是吸引您做教育的一个原因?

马云:我做教育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师范大学学习过,从事过教师职业,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见过世界上的各种人,有很坏的人、很好的人,也有很了不起的人,看到了许多挫折,明白了许多道理。这让我知道教育的作用有多大,让我知道,教育最终是要让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4)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左一)在杭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如果去教人当物理学家,我肯定不行,但是去教人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可以有所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可能现在孩子学的许多东西到二三十年后就没有用了,但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可以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本文作者:冯源、吴帅帅

本文来源:新华社

云栖大会马云演讲:新制造来袭,中国制造业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过去制造业和互联网互相看不上,“未来不管是看得上看不上,都要结合起来过日子,因为谁也离不开谁”,马云道。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5)

9月19日,2018杭州·云栖大会现场,马云分享了新制造的观点。他认为在DT(Data Technology)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将改变传统制造业,实现按需定制,迎来新制造。

“不是制造业不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是你的制造业不行”,马云道。他认为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将超乎大家的想象,资源消耗型企业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正如盲人开车,你都不知道谁是你的客户,客户到底需要什么。

但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会消失。

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重新定义供应链、商业服务、运营等,这是一场思想革命和技术革命。新制造的标准很简单——生产商是不是按需定制、是不是个性化。工业时代人类发明了流水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新制造有更高的目标,它需要在规模化之外实现按需定制。从前的流水线,5分钟生产2000件一模一样的产品;今后的流水线,5分钟生产2000件不一样的产品。

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马云预言,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现在我们的街道上已经有了不计其数的摄像头,且都联通了网络,但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摄像头只能用来罚款。在新制造产业中,人工智能与终端设备将发挥出1 1>2的作用。

未来的数据算法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未来成功的制造业,都是用好互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制造企业。未来数据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如果说IT是为了控制未来,DT就是创造未来;IT诞生了制造业,DT诞生创造;IT时代是以我为主,DT是利他为主;IT要求规模化,DT要求个性化。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6)

马云相信,当新制造取代旧制造,贸易战将不复存在。他认为,不仅流水线是工业时代产物,贸易战也是工业时代产物。通过贸易战留住就业的想法是可笑的,因为未来制造业都不是创造就业的主阵地。“未来,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变成人人参与的时候,规则都要重塑,贸易战如何开打?”

那么人将涌向哪里?他们将更多地从事创意、服务类工作。如何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产品设计等行为实现落地,这才是人的价值。新制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和虚拟融合,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和服务能力。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

新制造浪潮下,阿里的定位又是什么?它将坚持平台定位,输出云计算、人工智能、IoT等服务能力,“让别人做得更好”。马云在演讲的前半段即提到,“让别人更加强大,你才可能变得强大。”

除了新制造外,马云还提及了中美贸易战。他给企业家和创业者一条策略,“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做好20年长期思想准备,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开始启动,不加速自己企业,不去拥抱未来的变化,不改革自己,我相信未来10-15年,大家都会哭天喊地。”

以下是马云关于“新制造”的干货:

1、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

2、我们新零售实际上在重新定义零售,因为新制造很快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

3、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有人说实体制造业正在消失,我认为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

5、新制造不是大企业的独家专利,而会变成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6、未来,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变成人人参与的时候,不加速改革的企业,在未来10-15年会哭天喊地。

7、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而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

8、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9、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换道超车。

10、我们提出新制造,不是阿里巴巴要进军制造业,而是要帮助制造业进行改革和进行变革。

本文作者:盛丽艳

本文来源:猎云网(ID:ilieyun)世界科技创新论坛

“不要怂就是干”!阿里突然宣布,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

目前,BAT巨头在芯片行业的持续投入,在业界仍存在争议。半导体业内资深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在高端芯片制造业中依旧存在着优势,想要弯道超车面临许多技术阻碍。

阿里巴巴逐步加码芯片领域的投入。

9月19日,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宣布,达摩院的神经网络芯片Ali-NPU将于明年4月正式商用落地,同时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7)

阿里巴巴进军芯片领域,步伐不可谓不大。今年4月19日,阿里旗下达摩院宣布研发神经网络芯片Ali-NPU。该芯片将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计算,性价比是目前同类产品的40倍。紧接着4月20日,阿里宣布全资收购杭州中天微,增强了自身芯片量产的能力。

“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换道超车。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市场,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芯片,很多时候因为基础不好,才有可能跨越性发展。”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中表示,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还将持续投入。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8)

图/图虫

阿里巴巴的芯片之路从研发走向自产,逐步开始产业落地。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芯片研发需要持续与长期的投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看到成效。

深耕芯片领域

“阿里不缺数据,电商现在就在处理600P、1500P的数据。随着数字城市的到来,数据大量增长,带来了如何高效处理数据的问题。”

张建锋表示,达摩院面对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如何处理庞大的数据以解决AI的根本性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芯片领域的研发投入。

在芯片领域,阿里负重前行已有一年时间。2017年初,阿里巴巴就投资1000亿元作为达摩院的启动资金,其研究的方向为量子计算、芯片技术、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下一代人机交互传感器技术等等。其中,芯片技术是达摩院成立之初就规划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

仅凭达摩院的研发,还没有办法实现芯片商用落地。此次阿里成立集团全资控股公司平头哥,将中天微与达摩院自研芯片业务进行整合。而量产芯片能力,正是中天微的核心。据悉,中天微拥有针对各种嵌入式应用场景的CPU业务线,已开发了7款嵌入式CPU,覆盖高中低嵌入式应用,全球累计出货超过7亿颗芯片。

“阿里巴巴的芯片策略是‘云端一体’,自研与生态合作相结合,公司的初期主要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远期目标则是实现自负盈亏,成为在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一个实体。”

张建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透露。

据了解,目前达摩院芯片团队接近100人,成员多曾供职于AMD、ARM、英伟达等芯片大厂。加上近期收购的中天微,平头哥公司的人数预计达到200~300人。阿里巴巴已将芯片业务拆分整合进入该企业。平头哥公司不仅需要研发芯片,还要担任产业化推广、构建生态等任务。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9)

图/新华社

何为“平头哥”?

张建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透露,平头哥的形象取自“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蜜獾,寓意这家公司学习“不怕”的精神,要持续地负重前行。

据悉,“平头哥”这个名字的由来,则和“达摩院”一样,都是马云拍板决定,这背后源自马云最近的一次非洲之旅。

“平头哥”是蜜獾的别称,蜜罐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蜜獾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0)

百度百科介绍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1)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2)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3)

量子芯片正在路上

事实上,不仅是AI芯片,阿里的量子芯片也正在赶来的路上。同一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达摩院开始研发超导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系统。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芯片与应用的开发,才能最快地让量子计算落地。”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主任施尧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量子硬件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最初的硬件也必须针对特定的应用进行优化。

据他透露,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还希望在5年内实现量子计算的应用演示,以展示量子计算在解决一些高价值实际问题上相对经典计算的优势,此后推出基于量子计算的商用系统,通过颠覆性的计算力为阿里巴巴的客户与社会大众带来更大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量子计算领域,阿里的投入已初见成果。今年6月,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就宣布,研发出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成功模拟了81比特的谷歌随机量子电路。这一结果,激发了界定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计算能力新的讨论。

巨头在行动

根据ICinsights最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模拟芯片市场的总销售额为545亿美元,其中前10位的IC供应商就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9%(约为323亿美元),而这十个厂商全部都是来自美日欧三地。在数字芯片方面,2017年,中国从国外进口芯片金额达230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原油进口金额的两倍。

针对这一现象,除了成立平头哥公司,阿里还持续加强芯片领域投资布局。

2017年,阿里先后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5家芯片公司。对于外界传言称,阿里巴巴已经收购物联网芯片公司乐鑫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否认此事。

据了解,这些AI芯片公司的产品应用场景各有不同。寒武纪业务重点在于手机芯片,深鉴科技主要聚焦于安防,耐能则是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

不过目前,BAT巨头在芯片行业的持续投入,在业界仍存在争议。

“造芯片没有做烧饼那么简单,不是短期的投入,就能获得快速的产出。目前AI芯片还不是半导体业界关注的重点,大多数芯片产品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商业应用存在距离。”

半导体业内资深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在高端芯片制造业中依旧存在着优势,想要弯道超车面临许多技术阻碍。

阿里巴巴相关人士此前则向记者透露:

“芯片是实现连接、控制和计算的核心,阿里巴巴旨在向各个垂直行业输出从云到端的解决方案,因此布局芯片领域对阿里有着重要意义。”

他认为近些年来,中国通信产业领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但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一些领域,这说明国产芯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公开信息

记者:陶力,实习生:秦元舜

编辑:贾红辉

马云:未来成功的制造业,都用好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完整版)

新制造很快会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将远远超出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马云

9 月 19 日,马云在「2018 杭州•云栖大会」表示,今天的外部环境和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传统制造业将面临更多挑战,「新制造」是企业迎接未来的重要机遇。

此次是马云首次系统阐述新制造。他提出,新制造的核心是数据,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还是贸易战的解决方案。

在马云看来,技术变革 50 年,未来的 30 年应用变革将深入到方方面面。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企业必定越来越难。不拥抱智能的企业,就如同盲人开车,你都不知道谁是你的客户,客户到底需要什么。

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

马云预言,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未来的数据算法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

未来成功的制造业,都是用好互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制造企业。

他表示,中国 90% 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没有相互连接,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载体。如果把制造业所有的机器设备、所有生产线的数据全部打通、智能化,将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马云称,新零售是线上和线下融合,新制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和虚拟融合,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和服务能力。

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

新制造从根本上颠覆了价值创造的模式。以前是制造者主导,未来是消费者主导。制造者主导的时候,是大企业得益,消费者主导的时候,是有技术有创新的中小企业获益。新制造不是大企业的独家专利,要成为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马云相信,当新制造取代旧制造,贸易战将不复存在。

他认为,不仅流水线是工业时代产物,贸易战也是工业时代产物。通过贸易战留住就业的想法是可笑的,因为未来制造业都不是创造就业的主阵地。

「未来,制造业是 made in internet,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变成人人参与的时候,规则都要重塑,贸易战如何开打?」

「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开始启动,不加速自己企业,不去拥抱未来的变化,不改革自己,我相信未来 10-15 年,大家都会哭天喊地。」

马云呼吁所有的制造业,抓紧学习,抓住改革。他说,我们必须要明白,任何一个国家不会因为你是实体而保护你,而是因为你是未来而保护你。

以下是马云的演讲原文,企服行业头条(wwwqifu)整理删改: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4)

大家好。阿里很荣幸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为这些基础科学做一点事情,昨天也探讨到了数学有什么用,我认为因为「无用之用」,才是最具的价值。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想到马上收获,就不可能有未来。

- 1 -

从新零售到新制造

云栖大会不知不觉办了第九届,今年(是阿里云的)第十年,但是第九届(云栖大会。,今天这么多人来,由于场地限制,我们据说有 6 万人来,这个已经到了最大的极限,也是九年来参加的人数最多。所有来的人,到这里来都是因为相信而来。

第一次我记得我们开会的时候,只来了三四百个工程师,大家在一个酒店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展览,大家只是一个交流。

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高科技、黑科技在这儿云集,这儿和以往其它的科学的这种论坛和展览会不一样。

我发现我们很多人到这儿来,不是来卖东西,不是来卖软件,不是来卖产品,而是展示自己的思想,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到这儿来的人,都是因为相信相信,我们因为相信而看见。这也是我们每年都来,希望一年、一年的不断搞下去,我们在这儿听见很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前年我提出,未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经济将进入到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能源(五新战略)。

大家可能当时并不以为然。我看甚至网上有人说:要说这样的「新」,我一晚上可以编出 200 多个。也有很多人跟我讲,你「新」这个字用得不对。我知道不对,但我个人觉得我们实在找不到对的词,所以姑且称之为「新」而已。

今天我想跟大家主要是讲讲「新制造」。因为新制造很快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

我前天在上海也讲了,未来的 10 到 15 年,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 2 -

制造业不会消失

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

有人说,实体制造业正在消失。我认为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

技术革命将会有 50 年,未来的 30 年将会是应用变革深入到方方面面。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思想意识的变革。

IT 主要是为了控制未来,而 DT 是要创造未来;IT 把人变成了机器,而 DT 要把机器变成人一样;IT 时代诞生了制造业,而 DT 时代要诞生创造;IT 时代基本上依赖于知识,而 DT 时代要发挥人类的智慧;IT 时代是以我为主,而 DT 时代是以利他为主。

DT 时代是平台思想。大家说什么是平台思想,平台不是规模,平台是利他,平他是 Enable Others,平台是为了让别人做得更好。

有人说我的企业做大了,我自然会变成平台。我认为你只有让别人做得更好,让别人更加强大,只有这样的思想,你才可能成为平台。

IT 要求标准化、规模化。而 DT 要求独特化、个性化、灵活性,新制造就是基于 DT 时代思想的制造业。

未来 10 到 15 年,传统制造业企业将会非常痛苦。

今天的外部环境下,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企业必定越来越难,挑战也会越来越大,不拥抱新制造业的企业,就如同盲人开车,你都不知道谁是你的客户,客户到底需要什么。

所有的制造业要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不能安于现状,特别是现在有些制造业利用了互联网,拓展了自己的营销,带动了一定的销售额。

但是这并不表明你们具备了明天的能力。制造业不管你已经拥抱互联网还是没有拥抱互联网,必须思考未来的制造业该如何去走。

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互联网,一定是 IoT,一定是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因为不好好用好这些新技术的企业都会失败。

不是制造业不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是你的制造业不行。

- 3 -

新制造会重新定义制造业

新制造业将会重新定义客户市场,重新定义供应链,重新定义所有的制造和商业的运营和服务。它是一场技术的革命,

不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结合就是新制造,也不是一个产品中加上芯片就是新制造。

定义新制造的标准,是不是按需定制,是不是个性化,是不是智能化,你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你消耗的生产资料里面有没有数据。

工业时代人类发明了流水线,可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数据时代同样可能也是流水线,但是流水线上却是个性化的生产。

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而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

以前流水线五分钟可能生产 2000 件同样的衣服很厉害,今后五分钟要生产 2000 件不同的衣服是更厉害。20 年以前我们流行全城市、全村、全省的姑娘穿一件衣服是流行的,而现在每个姑娘要穿的衣服都必须是不一样的。

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

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以前制造业发展好不好是看电力指数,未来我们看数据,看计算指数。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

IoT 现在才刚刚开始。今天的 IoT 很多还是以卖硬件、卖软件的人,找一个理由,卖得更好而已。

但是物联网的本质,首先必须是一个智联网,没有智能的物联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植物人。

其实我们有很多摄像头,而且都已经联网了,但是没有计算能力去处理,没有人工智能,摄像头只能用来罚款,这是对数据的浪费。

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 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弯道超车。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市场,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芯片,很多时候因为基础不好,才有可能跨越性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驱动未来制造业的数据,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

大数据不是数据大,是计算大,只有计算能力强,大计算加云计算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

过去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互相看不上。传统制造业讲没有我们,哪来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说没有我们,你们到底卖给谁。未来,不管看得上还是看不上,我们都需要一起结合起来过日子,因为谁也离不开谁。

未来的数据,算法的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内部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我们要明白,未来没有纯制造业,也没有纯服务业,不能再寄希望于制造业创造就业。

- 4 -

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

现在有人不断在提,要通过制造业回归就业。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未来的制造业不是就业的大军。因为未来的制造业可能都是人工智能、可能都是机器人,未来真正创造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服务业。

新零售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制造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和虚拟的融合,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

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不是制造业。我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一定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要发动机。

因为流水线上的大部分工作都会是标准化,只要是标准化的机器,都可以取代,但是体验、服务和创新创造是机器未必能够替代的。

- 5 -

贸易战是为旧制造而打

我们提出的新零售,不是为了自己做零售,而是告诉大家,零售可以这么做。我们提出新制造,不是阿里巴巴要进军制造业,而是要帮助制造业进行改革和进行变革。

新制造从根本上会颠覆价值创造的模式,以前是制造者主导,未来是消费者主导。制造者主导的时候,是大企业得益,消费者主导的时候,是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受益,新制造不是大企业的独家专利,而会变成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中国 90% 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没有互相连接,只是一个个独立载体。如果把制造业所有的机器设备、所有生产线数据全部打通,智能化,我们将会彻底改变、改革经济发展的方式。

贸易摩擦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是中美两国成长过程当中的必然,长达三四十年的中美贸易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没有矛盾是不正常的,有矛盾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我们相信贸易摩擦中,肯定会有很多中小企业很困难。但是我也相信,困难当中会冒出一批优秀的企业,那些用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的企业,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赢家。

所有了不起的企业,都是经过经济周期性的灾难,或者各种天灾人祸造成。只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企业,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企业。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企业,即使你今天做得很大,也未必能够赢在未来。

面对今天的贸易战,各位企业家、各位创业者,我是相信这句话,他强任他强,月亮照大江。只有做好自己,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本次贸易战不可能在两个月、两年内解决,要有20年的长期思想准备。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因为20年,足够让任何一个企业成为未来的阿里巴巴,成为未来的亚马逊,阿里巴巴也只有19年。

我想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未来制造业是 Made In Internet,贸易不是集装箱,而是包裹为主。贸易的驱动者不是哪个工厂、哪个企业,而是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当制造业没有了国界,贸易成为人人参与的时候,规则就需要重塑,传统的贸易战将不再存在。

- 6 -

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

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一切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

无论是政府还是规模性、成熟性的企业,创新最大的阻力不是失败、错误,而是我们需要明确知道,要防止昨天落后的利益群体如何设计,设下各种陷阱,来阻碍、破坏新的生产力。

保护哭喊的落后力量,往往会成为破坏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制造业一定会变革,前几天我去了几趟淘宝造物节,今天年轻人的创造力,今天年轻人的创意,他们的创新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不是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不是中国没有创意,而是你没有创意。不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努力,而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够努力。

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启动,如果不加速自己企业,不去拥抱未来的变化,不改革自己,我相信未来10到15年,大家都会哭天喊地。

所以我希望在这儿呼吁在座所有企业以及不在这儿的所有制造业们,必须抓紧学习、必须抓紧改革。过去10年,零售业所面临的巨大痛苦很快会降临到制造业,因为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因为你是实体而保护你,而是因为你是未来,而保护你,而是因为坚定的思想,我们会保护你。

当然今天来参加云栖大会的所有企业,我们都相信未来,我们都是拥抱未来,否则我们不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这儿倾听。我也很感动,早上这么长时间,在座都坐在这儿认真听讲、认真学习、认真思考。我希望云栖大会永远能够保持这种分享的精神,永远保持这种创新的场所,永远不是以卖产品为主,而是分享思想、交流思想为主的地方。

我们希望云栖大会永远变成一个套话最少、套路最少、最务实、最面向未来的大会,再次谢谢大家,也希望在会议期间,每个人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王艺多

本文来源:企服行业头条

多位企业家点评马云老师的取与舍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5)

再见,企业家马云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CEO,都是以自己职位作为认证信息的,但是马云不是,他的认证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

你看看,马云想退休,想了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2016年6月,马云应邀出席第二十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他发表了最著名的“悔创业”言论:

我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我从没有想过阿里巴巴会改变我的生活。我明明只想做点小生意而已,没想到它会发展到这么大规模,带给我太多责任与挑战。

“悔创阿里杰克马”名号不胫而走。曾经有人觉得马云虚伪矫情,而今天再看他这段话,或许是真心也未可知。

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马云54岁生日,还是阿里巴巴创立19年的纪念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自己生日这天宣布了“传承计划”:张勇将在一年后接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阿里巴巴开始进入“后马云时代”。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6)

这件事,为何比阿里的事业还重要

马云并没有退休。他只是去完成长久以来的梦想,去做更多他更热爱的事,比如去做老师。在公开信中,也多次出现“教师”这个词。

马云1984年考入杭师大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做了6年老师。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我做老师得心应手,而且也是性格决定的。”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7)

最近在9月5日,马云现身XIN公益大会教育分论坛,分享自己对教育的思考。马云表示:“我进入商界完全是误打误撞,本来就想玩两年,没想到一搞搞了20年,最后还是会回到当老师这一行。”

此前,马云在湖畔大学、马云乡村教师奖、云谷学校等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是他“教师梦”的最好铺垫。

如此一来,身价390亿美元的马云,持有阿里巴巴集团股权6.4%,可以说是全球身价最高的老师了。

未来,他将更多地回归教师这一身份,也包括继续为全球小企业、年轻人和创业者争取利益。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8)

马云新名片的11个头衔,跟教育、公益相关的有8个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19)

商界大佬纷纷点赞祝福

针对“马云于一年后辞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这一消息,正和岛岛邻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夏华

依文集团董事长

正和岛副董事长

马总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回归到教育事业,我觉得这件事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对他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包括对于我们来讲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教师出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梦想。

我曾有幸连续三年参与了马云的乡村教师计划,每一次听马总谈自己教育梦想的时候都会特别兴奋,包括今天在读马总的信时,我发现他以最轻松的方式做了创始人最难做的决定,而他的这个决定恰恰是经过深思熟虑,做了十年的准备。

看完他这封信的时候,我真是既感慨又感动,他说的其中一句话,“只有制度和人、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公司健康持久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内心最想说的话。马云的这个决定标志着一个企业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了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

其实今天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我们创始人带领团队打赢一场又一场胜仗,也不是我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的一个又一个难做的决定,而是在这个企业最好的时候,创始人能够即时离场,我觉得这对很多企业家来说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但这一次我能感受到他的那份幸福,体会到他的那种兴奋

马总曾对我说,做企业的最大快乐是获得成功,但成功的意义不是市值多大,企业多大,赚了多大的钱(这些固然重要),而是“成就他人,功在后代”。看着自己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相关和不相关的人因为自己的企业而成长、而受益,这种乐趣绝大部分做企业的人很难享受到,但这才是做企业的真正高潮。

所以我相信在这一次的决定之后,他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教育梦想当中,同时,他也一定会让我们看到一次真正的创新。

我觉得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讲,或者说对于整个中国而言都特别期待看到马总在教育领域的这次创新,也特别期待马总用他独特的方式重新起航,开启一份伟大的事业。

这么多年我也能够感受到马总在整个乡村教师计划里的投入,虽然过程非常不易,但他一直在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唤醒更多企业家或者更多人跟他一起参与到这份事业当中,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梦想当中。

这一次对马总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换,更是一次创新和升级,因为我相信阿里巴巴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但投身教育更是一份功在千秋的事业。

仔细想一想会发现,其实近年来中国企业都面临着一次转型,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们而言也不仅仅是一次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还是要思考如何从最初的个体梦想变为当下群体的共同梦想。

当然今天很多的中国企业家也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从事社会公益。25年前刚刚成立依文的时候,我把企业当作一个个体,那时候所思考的多半是企业的内部要素。但随着你慢慢做大,需要你面对一个更大的群体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考维度是完全不同的。

当我后来做中国手工坊时我面对的是数万的绣娘,面对的是她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面对的是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个时候我觉得就会激发企业家更大的梦想和更强的创造力,真正的让企业家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思考整个要素的组合问题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就是让企业家有了一个更大的创新空间。

所以在所有企业家创业的路上,我一直在说梦想就宛如一个精灵一样,它会让你在一个目标之后去思考更大的目标,会让你在完成自我的梦想之后,去思考一个更大的梦想。

我相信这次马总的身份转换,其实是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和表率,也会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家产生一种新的思考和启发。

我也相信在未来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去关注阿里巴巴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正像他在信里最后说的那句话一样,“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他一定会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推动阿里变成一家更伟大的企业。

张跃

湖南远大集团总裁

正和岛岛邻

教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因为他的天才教育培养了荷马、苏格拉底、欧几里德等一大批人类精英。孔夫子也是一样,培养了一大批人类精英。

所以,马云现在来做教育的话,这个事业比阿里要重要得多,更能实现马云的价值,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徐少春

金蝶集团董事局主席

正和岛岛邻

人类所有的事业归根结底是教育事业。马云辞去商业职务,专注教育,这一决定崇高而有意义,令人赞叹和钦佩!

吴国迪

中国国际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

正和岛岛邻

向伟大的中国企业领袖马云致敬,他回归教育是他的愿望,但无论他在哪里,阿里永远是他的生命。

傅胜龙

大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正和岛岛邻

企业家的本质是化育人心,回归教育是正道。

吴一坚

金花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正和岛岛邻

现代企业中,企业经营到一定地步,创始人将管理职责转交他人并不少见。公众对于马云此次的关注度如此高,也与他的社会地位和敏感时期有关。

马云之后仍然保留董事身份,并且有精力去从事其他行业,对于丰富他的人生有好处,今后说不定也有可能重返一线舞台。

祝福马云。

张荣华

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

正和岛岛邻

精彩人生,华丽退转;始终如一,领跑未来;革新革心,提质提智;马到成功,云程发轫。

王利芬

北京优势米网络科技创始人

正和岛岛邻

向中国有史以来最牛企业家没有之一的马云致敬,向这位企业家今天开始的教师这一职业身份致敬。

程政

北京全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正和岛岛邻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魏法军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联合创始人

正和岛岛邻

阿里巴巴是马云创造的商业奇迹,无论他是否担任董事长,他一定是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和当家人。转身做教育和公益,是攀登另外一个人生高峰,相信他会做的更好。

孙宇晨

锐波天下(北京)董事长

正和岛岛邻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是否要继续改革开放似乎都成了不确定性问题。马云校长的“退休”“传承”更容易被解读成一种对中国私营经济尴尬现状的不满和担忧。无论如何,我相信,改革开放所代表的历史趋势,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的。

王林

中国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

马云很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规划过渡到了他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的创业,用19年的时间把阿里巴巴打造出来,此阶段是他在企业成长上把自己就做到了极致。

他接着以创办湖畔大学、做公益活动和做公共外交代表的形象进入人生第二个阶段,把教育、慈善、公益作为自己的第二个阶段,这是马云人生的一个升华。

马云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了,现在阿里巴巴的所有岗位他几乎都交出去了,现在他就是一个形象代表,我觉得这非常难得。他懂得取舍之道,年轻时候他懂得取,功成名就以后懂得舍。由做形而下的东西到做形而上的东西,他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升华。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20)

为什么马云没有接班人难题

马云今年54岁,在尤其关注民营企业一二代传承的中国,马云从来没有被摆到被讨论的第一序列。相对于74岁的任正非,73岁的宗庆后,72岁的曹德旺,马云实在太年轻了。

有心的人们还记得,2013年,即5年前,马云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结合阿里目前各业务集团的核心骨干历年变迁,不难理解,马云确实是在有条不紊走这条路,54岁的马云在中国民营企业家梯队中尚处壮年,再干20年问题不大。有关教育的事业,再做出一个阿里巴巴,也不是没有可能。

接力棒交给了张勇。张勇,花名逍遥子。2007年加入阿里,今年是他阿里工作的第11年。

独苗不壮。既然马云制定了长达十年的传承计划,接班预案就不可能仅限于核心接班人。张勇之下,阿里一直在着力培养自己各个板块的所谓“二号人物”,并为其独当一面留足了空间。

二号人物之下,三四五六线人才的持续发掘和建设,在阿里也是成体系的。阿里在这些年来先后形成了政委制、合伙人制、班委制和轮值制架构。

阿里的管理逻辑无外乎一个: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持续推动阿里往前走。

阿里以电商起家,并在之基础上衍生出了金融、云、物流等复杂且不断翻新的事业帝国。一开始,这些制度的诞生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局挑战,到了后期,这些制度开始反哺阿里帝国的不断壮大。

但直到今天,年轻人这个标签,依然和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这些相对年轻的新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

民企狂奔了30多年,大多数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已届退休年龄,开始进入代际传承阶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归类到传统行业的传统公司。

这些公司的人才架构普遍比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更加“老龄”化,第一代创业者完全靠个人能力打拼出一个商业王朝,企业成败和创始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蒙眼狂奔的前二十年,创始人们甚至没有一套制度化的接班预案。

中国民营企业目前并没有把接力棒交给职业经理人的传统,普遍的做法和想法,是交给下一代。比如,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交班给了女儿刘畅;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终于说服儿子曹晖子承父业,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传位给女儿杨惠妍;恒大集团的许家印瞩意大儿子许智健。

无论是马云式的交接给“花了十年时间寻找”的有能力的商业领袖,还是普遍被采用的交接给“创二代”,这些方案从本质上没有过多的区别,能者上,无论亲疏。

但马云的主动退任和阿里今天的故事有一个启发:即便接班人十分完美,接班人的背后也需要一整套梯队化的年轻人才培养储备系统,分槽喂马,各尽所能。

越早建立这套制度,越有筹码驾驭剧变的商业环境。

马云的成长经历(新华社专访马云)(21)

结语

年轻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概念和符号。今天,几乎所有的传统公司都在或主动或被动拥抱新技术、新商业逻辑,希望在剧烈变化的新商业环境中,再续“下一春”。

但在现实的体系运转过程中,一个传统成熟的体系,往往容易和战略脱节,留给年轻人的空间其实很小。

一个在某大型制造企业工作了13年的朋友心有抱负,但上升无望,他对我说,再给自己留两年,如果不能熬到顶头上司离开,就换一个环境施展抱负。这两年,这家大型制造企业正决意向“工业互联网”企业转型。他的故事很普遍,也有些讽刺。

年轻人给了马云54岁抽身而退的底气,这能代表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之路吗?受制于企业基因、行业周期、企业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这条路,方向没错,脚步不同。

马云解决企业事业传承和人才梯队的思路,值得民企老板借鉴。

本文来源:正和岛

编 辑:叶开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