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间,刚走进高榜山三大殿广场,记者就被一种浑厚低沉的曲调吸引,循着曲子的方向,记者来到了一家古埙陶笛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许弘伦正在吹奏一种椭圆形的乐器,这种乐器就是埙。这种中国古老乐器发出的声音幽深婉转、绵绵不绝,让人有一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50岁的许弘伦正用他自己的方式,让这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在惠州生根发芽,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十二孔单管陶笛独奏(陶笛古埙幽幽入我心)(1)

许弘伦父子在参与央视10套《中国影像方志》专题节目录制。

埙是中国古老乐器 约有7000年历史

在许弘伦的古埙陶笛工作室,他向记者先后演奏了不同规格的古埙和陶笛,并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古埙和陶笛的渊源和差别。

“据资料记载,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这种声音很好听,就拿来吹,这种狩猎工具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埙。”许弘伦介绍,埙的声音比较浑厚饱满,陶笛发出的声音更清脆尖锐一些。陶笛由中国的埙发展演变而来,同属于陶埙家族。现在的陶笛,大多是经过国内外陶笛爱好者不断探索改良后定型的。大小不同的陶笛,音色也不同。大陶笛音色低沉浑厚,像埙;中陶笛空灵通透,像萧;小陶笛清澈悦耳,像笛。不一样的陶笛,可以演绎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曲目。

10多年前跟陶笛结缘

许弘伦是个理工男,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目前在惠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下班回到家之后,许弘伦最喜欢的就是吹奏陶笛和古埙了。许弘伦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音乐。许弘伦的父亲喜欢拉小提琴、二胡等乐器,在这种氛围的浸染下,他对音乐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以前,在学习工作之余,他非常喜欢弹吉他,吉他也陪伴了他很多年。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首曲子,瞬间迷上了。“这首曲子叫《天空之城》。非常好听,像笛子又不像笛子,很宁静、很遥远、很空灵,非常有意境,令我很着迷。”后来,许弘伦就去找,原来这是一位台湾的演奏家用陶笛吹出来的曲子。他开始试着接触和认识陶笛。后来,他又听到《故乡的原风景》及《千年风雅》等陶笛曲,从此对陶笛的热爱和痴迷一发不可收拾。那段时间,每天晚上,他都是单曲循环陶笛曲,不停地听,一直到进入梦乡。

喜欢上陶笛后,他就赶紧买来陶笛学习。因为当时在惠州没有陶笛老师,他就开始自学。上网买陶笛教程,跟着视频里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慢慢学,凭着专注和努力,他很快学会了吹陶笛。慢慢地,在自学陶笛过程中,他遇到了瓶颈。为了提高陶笛演奏技艺,许弘伦不仅通过网上跟名师学习,还上北京拜师学艺,陶笛演奏名家的授课让他受益匪浅,在陶笛技艺大增的同时,他还通过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考核,拿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考级陶笛专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十二孔单管陶笛独奏(陶笛古埙幽幽入我心)(2)

许弘伦在工作室吹奏古埙。

学习陶笛后慢慢爱上古埙

因为学习陶笛,许弘伦慢慢开始接触古埙、认识古埙、并爱上古埙。他发现,埙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经过古埙的发展和衍变,才有了现在的陶笛。“古埙与陶笛相比,音色更浑厚、低沉、饱满,更有韵味。古埙是中国‘纯血统’的乐器,承载的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记忆。”许弘伦说,陶笛与埙的演奏都需要运指、运气、运舌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吹奏陶笛也为他吹奏古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父子一同赴厦门拜师学古埙

除了自己学习陶笛和古埙,在许弘伦的影响下,他十几岁的儿子也对陶笛和古埙产生了兴趣。“我发现,我儿子在这方面还是挺有天赋的。”之后,许弘伦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学习陶笛和古埙。没想到,他的儿子在学习陶笛方面进步神速,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2017年韩国洪城国际陶笛比赛中荣获中学组金奖,在中国陶笛2017浙江省(全国)邀请赛中荣获少年B组(14-17岁)金奖。

许弘伦说,儿子取得的成绩让他很欣喜。为了继续提高儿子的技艺,他开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带着儿子拜访名师。从去年初开始,许弘伦每周末都会带着儿子到厦门找福建省古埙技艺传承人、厦门大学古埙陶笛专业老师赵亮学习古埙。赵亮的父亲赵良山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赵亮在古埙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并在厦门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古埙陶笛专业,培养中国传统乐器传承人。一年多来,许弘伦风雨无阻,每逢周末就会带着儿子去厦门,跟儿子一起向赵亮老师学习古埙演奏。

许弘伦说,通过学习让他和儿子受益匪浅,无论是对音乐的理解还是对曲子的演绎,都提高很大。

十二孔单管陶笛独奏(陶笛古埙幽幽入我心)(3)

许弘伦开始试着自己制作古埙。

街头吹古埙 外卖小哥听得忘了接单

说起古埙的魅力,有一件事让许弘伦非常难忘。有一次,在厦门一个小区的街头,许弘伦因为要等儿子,不由地拿出古埙吹了起来。一个路过的外卖小哥被他吹的埙曲吸引,从小区送完外卖出来,就站在许弘伦身旁仔细聆听他吹的曲子,听得非常入迷。许弘伦说,他在街边吹了一个多小时,这位外卖小哥也听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外卖小哥的手机响了十几次,他连看都没看,很多外卖订单都没接。临走前,这位外卖小哥告诉许弘伦,他自己非常热爱音乐,喜欢吹葫芦丝。这次听到许弘伦吹的古埙,感觉自己被带走了,被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仿佛穿越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漠沧桑。“这就是古埙,它的淳朴和韵味直击心灵,很容易打动一个人。”许弘伦说。

立志推广传承民族乐器

因为热爱,所以传承。去年,许弘伦在高榜山脚下开了自己的古埙陶笛工作室。为什么选择开在这里?“晚上或周末,来高榜山的市民游客很多,我在这里吹古埙陶笛,会让更多的人听到,会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许弘伦说,有一天,他在工作室门口吹奏《风吹麦浪》,一位路过的中年女士非常惊讶,“哇,我本来还以为是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人当面吹陶笛。”一曲之后,该女士听得不过瘾,不断地央求他再吹一次。就这样,她听了一个多小时。临走前,女士不停地向许弘伦说“谢谢!”

还有一次,一对父母带着8岁的儿子爬高榜山。下来之后,听到许弘伦的古埙声,就径直带着儿子过来,要求儿子跟着许弘伦学习陶笛和古埙。“他父母说,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打算让儿子停掉正在学习的钢琴等其他乐器,专心来学陶笛古埙,以后可以像我儿子一样走上专业古埙陶笛的道路。我赶忙劝慰,孩子还小,要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许弘伦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古埙和陶笛,他很欣慰,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许弘伦还告诉记者,一有机会他会去参加一些表演活动,推广古埙陶笛。他参加过2016年的惠城区春晚,在春晚上表演陶笛演奏,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央视10套《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到博罗县观背村采访观背村的传统文化传承,观背村邀请了许弘伦去表演古埙陶笛演奏,并参与栏目拍摄,受到了央视栏目组的好评。

许弘伦介绍,据他了解,惠州吹古埙的人还非常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惠州人了解我们中国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把它发扬光大,也能不断提升惠州的文化底蕴。

“带着陶埙去旅行,做陶埙驴家。”这是许弘伦的微信签名。埙,已经成为许弘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还在职的许弘伦也是单位的骨干。为了不影响工作,学习和推广传承古埙陶笛都是利用业余时间。“退休以后,我就一门心思放在古埙陶笛上,把他作为终其一生的事业。”许弘伦说。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宫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