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发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通常是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是一种具有复杂的作曲技法和较高的表演技术的抒情歌曲。
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并于30年代形成高潮。作曲家们运用欧洲作曲技法将中国诗词或者风景描述谱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这些中国艺术歌曲与同时代传入中国的美声唱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中国声乐艺术。
今天,“影音新生活”将与大家共同聆听那歌唱祖国美好河山的艺术歌曲。
❀《多情的土地》❀
当初作者任志萍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写下了《多情的土地》这首歌的歌词的。那是1982年,当时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而且也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但任志萍决定留在自己生长在中国土地上,就凭着他心里的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
这部作品当年也获得了新歌评奖的第三名。其思想情真意切、气势磅礴,极富艺术感染力,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嘉陵江上》❀
作曲家贺绿汀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革命史和音乐史上有着双重价值和意义,贺绿汀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价值。
这首歌曲在音乐史和革命史中有着双重意义,这也是其作品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的原因。这一首悲愤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式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正是贺绿汀的创作中具有双重意义的典范之作。
❀《古老的歌》❀
这首《古老的歌》具有非常显著的力度和情绪变化。三连音始终贯穿全曲,音乐并不是高亢的,而是抒情、委婉、有内涵的。
著名歌手廖昌永曾表达说这首歌曲,技术性歌手有技术性的美,但这首歌曲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技巧,而是音乐本身的情感。
❀《啊!中国的土地》❀
《啊!中国的土地》由孙中明词,陶思耀曲。歌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全曲二段式结构,第一乐段曲调委婉,句尾反向大跳,使该曲颇具感染力。
第二乐段开始处曲调形成高潮,以离调造成新的色彩变化,表现了人们甘愿像种子、百灵、杨柳、青松那样报效祖国,词曲和谐的结合,旋律起伏跌宕,深沉而又细腻地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炽热而深邃的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完成于1926年,初刊登于1928年版的《新诗歌集》,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此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吟唱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主人公对“他”的思念。
当时此歌的词作者刘半农教授正旅居英国伦敦,固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曲作者当时也旅居美国,出于与刘半农教授的共鸣,特意选此词谱曲也是借以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一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歌曲之一,该曲歌词采用了毛泽东在1936年创作的同名诗歌。
歌曲通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中国美好的河山风光,在借景抒情引出英雄人物,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是写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
该曲以其悠扬、深情、激愤的音乐成功地体现了原词的意境,但又赋予它新的含义。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原来是旧沙皇时代俄罗斯的民歌。苏联革命之后,许多俄国人到新疆定居,又传给当地的民族,这首歌是王洛宾从一名塔塔尔族人处学来的。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现在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艺术歌曲,只有中国人才能演绎出这首歌里面对往事深浓依恋的感情,也只有潜心修造音乐与中国文化的人,才能演练出歌曲深含的意境。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1988年,刘毅然受邀为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讴歌科技知识分子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共和国之恋》撰稿,一些老科学家及其亲属的事迹,触发了刘毅然的灵感。尽管这些老科学家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内都是突出的人才,享誉国内外,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却都过着简朴而清贫的生活,他们的房子都很破旧,家具也都是老式的……尽管条件艰苦,这些老科学家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辛辛苦苦地付出,支撑着他们的,是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是就有了《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这首歌曲。
刘毅然把这首赞美祖国的歌是当作一首情歌来写的,尽管通篇没有出现一处“祖国”的字样,却能更真实更亲切地描摹出科学家们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
❀《月之故乡》❀
这是海峡两岸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虽然只有两句歌词,但其含义深远。表达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心心相映,彼此不可分离的骨肉亲情,继而进一步表达了台湾同胞思念故乡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心愿。
结语:在艺术歌曲在中国已经蓬勃发展的今天,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已成为一个时代,一种清新、素雅音乐风格代表。但是这些艺术歌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