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总是想尽各种方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尤其是低端教师,要"坚持儿童立场",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漠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是当前学科教学中至为要害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绝不是一张白纸,他(她)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学习的。

教书的都是成人,学习的却是儿童,成人的思维和儿童的思维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为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教学,牛献礼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学习就是"学走路",教学要学会"挠痒痒",课堂上要"挑动群众斗群众"。

1. 学习就是"学走路"

"走路"是一定要自己学会的,没有一对父母糊涂到不教孩子"学走路"。我们可以想象,小孩子在学走路时,作为父母,刚开始是扶着他走,然后是拉着他走,再后来是跟着他走,最后是放开手让他随意走。联系到学生的学习,"学走路"的教育隐喻即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怎样去培养呢?

解忧大队牛老师与学生比赛(特级教师牛献礼)(1)

不妨对比以下两种做法:孩子问妈妈:"蜜蜂为什么能嗡嗡嗡地飞,而蝴蝶却飞起来没有声音呢?"第一位妈妈循循善诱:"孩子啊!蜜蜂嗡嗡嗡地飞是因为它的翅膀震动地快,而蝴蝶震动地慢啊!";第二位妈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研究:拿起一张纸,先是慢慢地扇,然后快速的扇动,让孩子在观察、比较中体会物体振动的快与慢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哪位妈妈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增值"呢?显然是后者。因为学生自己学会的"会"与老师教会的"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会",也是两个不同水平的"会"。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也正是当代教师所应当具有的专业自觉。应该像第二位妈妈那样,给学生提供适切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让出话语权,让出探究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辨析。"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唯如此,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才会逐渐增强,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学就是"挠痒痒"

"挠痒痒"是只有挠到"痒处"才能解痒的,否则会造成"痒的地方没挠到,不痒的地方使劲挠,结果还是痒。"教学要挠到学生的"痒处"的教育隐喻就是要"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瞄准"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疑问之处。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只有真切地挠到学生的"痒处",才能把学生表面化的学习变成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解忧大队牛老师与学生比赛(特级教师牛献礼)(2)

为此,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研",搞清楚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讲解才能学会的。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对学生易学已懂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淡化,对学生难学未懂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

教师要"教所当教"。学生已会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教师集中力量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的点,教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教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益的内容。

"好课似看山不喜平"。好的课堂不应该是"风平浪静"的,应该有"波澜起伏"。课走到一个板块,就设置一个"坎儿",学生需要用力"跳一跳摘果子",才能让思维更多维、更深入,才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才能带给学生认知能力上的解放与超越。

3.隐喻三:教师要"挑动群众斗群众"

数学知识是教师讲清楚的,还是学生想清楚的?显然,教师讲得清楚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想清楚。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知识的理解,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会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教育隐喻就是构建"互动——对话"式的课堂形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对话后产生的思想,不是1 1=2,而是1 1﹥2。

解忧大队牛老师与学生比赛(特级教师牛献礼)(3)

"互动——对话"式的课堂首先需要设计好适切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评议的重点不仅关注学生方法的对或错,更要关注学生的想法是否有价值;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帮助,包括提供有助于深层思考的数学问题以及必要的指导、帮助、归纳、提升,真正促进思维(包括方法等)的优化。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耐心倾听、乐于表达、善于反思、勇于修正的技能和习惯,学生从中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学会修正自己,使得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高明的教师善于"借力",拨动"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借同伴之力促学生"想清楚";善于"挑拨",挑起学生间的认知分歧,让学生在争论中对知识"越辩越明";善于"使坏",摧毁学生原有的认知大厦,引他们重新"搭盖"。

牛献礼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撰写的八十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教育期刊上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励,主持研究的六项教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数十次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深受好评。

本文内容引自牛献礼微博文章,想了解更多牛老师教学经验及课堂教学经验分享,可收看牛献礼《小学数学 数与代数教学(第2学段)》

详情请点击链接小学数学 数与代数教学 第2学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