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将正式上映,但它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爆了一场观影热潮。截止发文,仅凭点映加预售票房便达到了9781万。一部动画片仅能够达到如此成就,除了电影本身高品质所带来的高口碑外,也离不开“哪吒”这个充满了童年回忆的超级大IP。

关于哪吒,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熟悉到,能够一字不差的讲述出他的神话故事。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哪吒为什么会叫“哪吒”?

其实,“哪吒”原作“那吒”或“那咤”,是由印度佛教护法神“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的梵文音译而来。就像孙悟空原本是由《山海经》中的“无支祁”演变而来,而中国道教神话人物哪吒,却又是印度佛教的舶来品,这种文化的历史融合与演化,真是非常的奇特。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1)

李靖与哪吒——神话起源

唐时佛教兴起,而哪吒的故事也是在那时,伴随着毗沙门天信仰传播开来。毗沙门天便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因其主管财富在民间受到广泛的供奉。

据唐代不空法师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的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因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援军无法抵达。无奈之下,唐玄宗突发奇想请不空法师开坛调请毗沙门天王率金甲神兵前往救援。

就在施法的同时,万里之外的安西城楼上突然大放光明,毗沙门天王金身显象,又有金鼠出现咬断敌军弓弦。空中更有数百金甲神兵,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摇,蕃军于是惊惧溃逃。

捷报传回京师,唐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佛寺亦敕别院安置。后来唐玄宗又多次得到毗沙门天王的庇佑,平定数起乱事,毗沙门天王便在唐朝逐渐演变为战神。在当时的唐军中,皆以毗沙门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2)

如果说毗沙门天王是存在于神话中的战神,那么唐朝就曾经存在过一位真实的战神,他就是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李靖李药师。李靖因其无与伦比的军事成就,被誉为大唐军神而受到军民供奉。于是在信仰的过程中,两位战神逐渐合二为一。

而李靖又为什么会变成托塔天王呢?其实是因为毗沙门天最初的形象就是右手托宝塔,左手持三叉戟。但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配合四大天王“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便将宝塔和三叉戟换成了代表“雨”的雨伞。而原先手持宝塔的形象就从中分化出来成为了李靖的专属,便是我们印象中的托塔李天王。

这种以毗沙门天为战神的信仰,随着文化的传播,甚至还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就有不少的武将信仰佛教,而其中一位有越后军神之称的上杉谦信,更以毗沙门天化身自居,并且他的军旗就是“毗”的异体字“毘”。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3)

说了这么多,那李靖或者说毗沙门天和哪吒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记载中,哪吒和毗沙门天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祖孙关系,一种是父子关系。

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记载:

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

在此书中哪吒称毗沙门天为祖父,是其第三子的第二个儿子。

但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记载则是:

其毗沙门面作甚可畏形恶眼视一切鬼神势。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何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不过经过众多考证,后一种说法比较受到主流观点的认可,即哪吒是毗沙门天王三子。就这样李靖和哪吒,两个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关系的人或者说是神,变成了一对父子,并作为后世各种神话小说中的基本设定流传开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4)

降妖伏魔——故事发展

哪吒最初的身份只是佛教的护法,并在中晚唐时期有多次在寺院显圣的记载,成为哪吒神话能够传播开来的源头。但其故事的发展和丰满,则是在宋元时期。

尤其是宋代的佛教典籍中多有哪吒的记载,其中又以“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其最早记录在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

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

原来佛教神话中,哪吒本是佛教护法善神,具有五头六腕,后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即用全身还报父母,从而呈现出无物无我状态之本来身,并以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本是佛教中关于本来身概念的经典案例,所以受到无数高僧大德的青睐而多有讨论,并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而流传开来,成为之后哪吒民间故事中最核心的情节。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5)

也是在这个时期,哪吒因为他佛教护法的身份,开始被百姓赋予无数降妖伏魔的故事,并出现了第一个艺术形象。在宋末元初杂剧《二郎神醉射锁妖镜》中写道:

小圣乃那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逆鳞龙、天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

由此可见,从佛经故事到民间传说,哪吒在宋元时期经历了他的第一次大蜕变,到了元末明初,他已经从一个佛教的护法神变成了道教的大罗仙。并被收录到明永乐年间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中。

在书中,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因世间多魔王,奉命托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中为第三子。出生五日便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龙王因哪吒踏殿怒而索战,却反被哪吒杀九龙。龙王欲向玉帝告状,又被哪吒截杀在天门下。之后哪吒误登帝坛,用如来弓箭,射死了石记娘娘之子,石记娘娘兴兵复仇。哪吒取其父的降魔杵与石记交战,并杀之。

因石记是诸魔领袖,李靖怒哪吒杀石记引来群魔之兵。于是哪吒割肉刻骨还父,而灵魂来到世尊(佛的尊号)身边。世尊以哪吒能降魔,便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使其重生。

重生后哪吒又得到世尊传授密旨,亲授木长子三字,故神通广大,降服诸魔夜叉,七十二火鸦,击赤猴、降孽龙。因此在灵山会上被封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又封哪吒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

可以看出到明初时,哪吒的故事蓝本基本已经定型,大闹东海,杀石记娘娘即封神中的石矶娘娘,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等均与现在没有太大区别。而《西游记》中哪吒大战孙悟空不知道是不是从“击赤猴”的故事中得到灵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6)

哪吒与红孩儿——形象的演变

我们现在见到的哪吒无一不是粉雕玉琢的童子形象,但这个形象其实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与早期的哪吒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唐时,哪吒的形象还是一个面目狰狞,三面六臂的鬼王,虽然是一个护法善神,但如果今天还是这个形象一定不会被这么多人喜欢。

到了中晚唐时期,哪吒的形象已经开始逐渐向少年靠拢,在《开天传信记》记载了一次哪吒显灵,其形象就是少年: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

恐怕人们都认为相比于鬼王,英武少年的形象才更配的上哪吒三太子的身份。不过虽然外形被美化,但是鬼王三面六臂的神通被保留了下来,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对哪吒外形描述道:

映晓日愁云霭霭,遮青霄惨雾蒙蒙,兽带飘征旗飐飐,鱼鳞砌铠甲重重。凤翅盔斜兜护顶,狮蛮带紧扣当胸。绣球落似千条火滚,火轮举如万道霞红。

那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我见那吒神有气力,显出那变化容仪。

俺这壁那吒出马,三头贴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

迥然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战将形象,而且书中首次出现了六种兵器的设定,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设定,尤其是提到的绣球、火轮成为了后来哪吒极具代表性的兵器。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7)

到了明初的《三教搜神大全》则将这个设定继续完善:

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而明朝隆庆年间余象斗所著的《南游记》虽然时间较晚,但是其中的哪吒却依然保留着早期的形象设定,在十一回中写道:

哪吒出阵怎生打扮?只见他头戴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尖底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挂九节铜鞭,手持长枪,身骑红鬃战马

此时的哪吒的主要武器是绣花球、九节铜鞭和长枪,坐骑也是极其普通的红鬃战马。书中写道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这十六个头目,显然就是《三教搜神大全》中所降服的十六个魔王。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8)

到这里其实还和我们现在记忆中的哪吒有很大的差别,真正对哪吒形象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两本书,一本是《西游记》,另一本便是《封神榜》。

在《西游记》五十一回中写道:

魔王绰枪在手,走到门外观看,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六般兵器抛将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却是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大叫一声“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都是一般兵器,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将去。

到这里哪吒正式以小道男的形象出现,并且之前一直非常神秘的六样兵器也被一一道来,除了传统的降魔杵、绣球、火轮儿,还有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

到了《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哪吒出世时的形象则是:

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

十四回,莲花化身之后的形象:

只听得韾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咤莲花化身。

另外,哪吒的武器也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混天绫、乾坤圈、火尖枪、风火二轮,金砖,之后食用火枣变成三头八臂,再得阴阳剑、九龙神火罩,又没有了之前设定的绣球,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哪吒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9)

如果有同时读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其实与之前的版本有较大的颠覆,更与《西游记》中的哪吒有很大的不同,反而处处有《西游记》中另一个著名妖怪的影子,那就是红孩儿。

将两书对比可以发现,红孩儿出场时的描述是“面如傅粉,唇似涂朱”,而《封神演义》中哪吒莲花化身的外貌描述也是这八个字。如果说这只是巧合,那么,在之前的版本中哪吒的武器从没有出现过火尖枪,却在封神中突然出现,而其恰恰又是红孩儿的武器。

另外,在之前的版本包括《西游记》中,哪吒都穿有铠甲战靴,而到了《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却是没有铠甲、赤脚,和红孩儿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在清代以《封神演义》为依据的《封神真形图》中,哪吒更是把红孩儿的法号也收了,直接被叫为“善财童子”。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哪吒形象,其实已经是封神作者作者将传统的哪吒形象和红孩儿杂糅一起后的再创造了。甚至于他的武器中,混天绫、九龙神火罩、阴阳剑为作者添加,火尖枪来自红孩儿,金砖来自《南游记》中华光的三角金砖,风火轮以火轮儿为基础套用了华光的风火二轮,乾坤圈恐怕是从《三教搜神大全》中的金轮加上《南游记》的红花紫金圈。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10)

总结——神中叛逆者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哪吒艺术形象已经算是作者的再创造,与神话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差别。而其中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加入了红孩儿的形象,为传统哪吒的神性中,注入了一丝妖性。也许正是这种改动,为哪吒加入了天生的叛逆性,成为神中的异类,才造就了哪吒独特的魅力。

《封神演义》作者一说是许仲琳,生平不详。另一说为陆西星,生活在积弊难反的明朝中后期,虽然博览群书,才名冠绝当时,却率试不中,最后弃儒修道,并写就了这部《封神演义》。所以这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和《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无数著作一样,处处有着作者本人的身影,饱含了对当世的讽刺。

因此,哪吒也许就是作者对时政不满,迫切渴望革新的思想在书中的化身。明朝时,龙早已经成为皇家的象征,而哪吒不仅仅要杀龙,更要将他剥皮抽筋。而“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在程朱理学流行的明朝,更是给了封建礼教一记重重的耳光。

很多人在看过后说,这部动画片中哪吒的形象过于颠覆传统,过于叛逆。但其实从上文分析就可以看出,哪吒形象从《封神演义》中定型开始,就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现在的版本反而更符合原著中的精髓,更能体现当下年轻人的思想潮流,更具年轻活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前科普)(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