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是电影界的天花板(流浪地球2:冷酷的精英主义与宏大叙事)(1)

《三体》和《流浪地球》不仅是科幻作品,更是政治宣言,他反映了中国部分理工科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一个由军人和工程师统治的世界,按照绝对理性的原则替全人类做出决策。

在这个世界中,大众是庸碌的,永远只能帮倒忙,他们需要精英替他们做出决策。这是一个冷酷的世界,一切都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生存之外的任何需要都无关紧要。《流浪地球2》虽然是原创剧情,但郭帆完美把握了刘慈欣小说的精髓,将刘的核心思想展现的活灵活现。

1、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是刘慈欣小说的核心,在刘的世界中,大众被塑造为贪婪,愚蠢,无知的庸碌之辈。《三体》中的大众不感谢救世主罗辑,选出了圣母程心,让人类惨遭毁灭,《流浪地球2》中的大众则总是在关键时刻动摇,差点让计划付诸东流。

《流浪地球2》中,在移山计划实验的关键时刻,美国发生了动摇,因为91%的美国选民不支持移山计划,他们施压国会要求政府停止实验。整部影片中,美国选民的态度不断在流浪地球计划和数字人计划中摇摆,严重降低了计划实施的效率。

影片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美国选民不理解“为何要为100年后的人类负责”,大众表现的短视而自私,影片中那些阻止计划的示威,也多发生在西方国家。

因为民意的作用,美国政客在影片中表现的首鼠两端,遇到困难就想半途而废。与短视的美国政客相比,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从始至终相信计划一定能实现,周认为流浪地球计划事关几十代人的福祉,他相信2500年后,人类一定能重见曙光。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具备极高责任感的精英总是胜过受民意驱使的政客,大众总是选择最差的结果,只是精英才能依照全人类的利益行事。刘慈欣的世界中,总是存在大公无私的超人,他们与自私的大众形成了鲜明对比。

2、宏大叙事

《流浪地球2》同样采取了宏大叙事,影片着重描写了宇航员们的英雄事迹,但对一些关键问题则缺乏解释。那些影响数十亿人的决策和情节,被选择性的忽略了。

比如流浪地球计划,通过抽签决定进入地下城的人选,按照计划,将有一半人有机会进入地下城,另一半人将在地上自生自灭。对人类存续有关键作用的宇航员、科学家可以拥有更多的名额,主角刘培强努力参与选拔,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妻子还孩子获得进入地下城的资格。在领取救济物资时,刘培强也因为其身份多领到了一份水果。

除了抽签,流浪地球计划还导致了其他危机,如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导致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失业,让月球偏离位置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遭遇辐射,患上癌症,主角刘培强的妻子就是因辐射患上癌症,早早离开人世。

影片对计划执行的代价,并没有过多描写,整部电影的气氛也没有因为这些惨剧的发生而变得悲壮和消极,这些情节似乎只是宏大叙事中的点缀,它们的地位无关紧要,丝毫不影响整个叙事的伟大与光明。

流浪地球计划本身的复杂性,就这样被编剧选择性的忽视了。

3、为何不能容忍数字人派?

影片另一个让人费解的地方就是数字人派的人设,按照影片有限的情节,数字人派似乎只想复制人的意识,在数字空间重设人的生命。

如果只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数字人派完全没必要发动恐怖袭击,以他们的渗透能力,想必背后有势力庞大的金主和支持者,他们只需要制造几台550C,再造一个飞船,就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实现计划,根本不需要袭击联合政府。其他人想要执行流浪地球计划,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联合政府要对数字人派斩尽杀绝也显得莫名其妙,就影片的情节看,数字人派的研究即使对流浪地球计划也大有裨益,地球派使用的人工智能是数字人派研发的550A和550C。影片末尾,也是潜伏的数字人派图恒宇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执意复制自己和女儿的意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拯救了世界。

既然数字人派与地球派互不冲突,甚至对后者的计划有所帮助,为何要对前者赶尽杀绝,禁止所有有关数字生命的研究?难道是担心不同意见会影响团结?这个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

从电影的角度看,《流浪地球2》无疑有很多逻辑硬伤,但这无关紧要。刘慈欣的作品远远超出了科幻的范畴。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流浪地球2》是极为优秀的作品,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一种伦理和价值观,这种伦理还受到很多人的认可。

刘慈欣的粉丝不仅会拿黑暗森林法则讨论科幻,还会将其延续到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人类不感谢罗辑”已成为这类人的口头禅。如果一位外国人想要研究中国,我一定会推荐刘慈欣的作品,读懂了刘慈欣,你就读懂了半个中国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