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用手机在哪猜灯谜(元宵节到啦放松一下)(1)

明天就是元宵节啦,小编在这里祝各位朋友元宵节快乐!值此元宵佳节之际,小编在这里和大家普及一下灯谜的知识并和大家一起猜灯谜。猜灯谜可以益智的哦,即使你是正在紧张备考的学生也不妨加入我们放松一下吧。

灯谜的来源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汉族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与民间谜语的区别

汉族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民间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灯谜的猜射方法和制作方法

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灯谜的谜体有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归纳成以下一些法门:

一、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以以“择日乔迁”猜成语“改天换地”就是直接会意为改天换地址。

二、反扣法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例如以“暗语”猜俗语“不明白”、以“必须制作优良产品”猜成语“不可造次”(解作不可制造次等货)底和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三、侧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用“早晚食斋”猜食物“午餐肉”,意思是早上和晚上才食斋,从而衬托出午餐是食肉了。以“进退皆忧”猜成语“乐在其中”就是解作进亦忧,退亦忧,便夹击出“乐”在中间了。

四、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

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使谜语妙趣横生。例如以“成人电影”猜成语“大有可观”,大有可观原本解作内容丰富或很有希望,但这里则别解作“大人才有机会观看”,这是属于谜底别解。还有采用谜面别解者,例如以“不老实”猜植物“长生果”,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五、增字法

这种方法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更”猜成语“与人方便”意思就是“更”字增加“人”旁方成为“便”字,以“青”字猜常用语二,谜底是“不放心”“难为情”,意思就是“青”字要放一个“心”字才成为“情”字,这则谜语的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六、损字法

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 ”二字成“一”字,以“个个不落后”猜简体字“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七、增损法

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身残心不残”猜“息”字,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 息”字。以“菜田锄草浇水”猜“潘”字,意思是先将“菜”字去掉草头,合“田”成“番”字,再浇“水”便成“潘”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八、组合法

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画直接组合起来。例如“八九不离十”猜“杂”字,意思就是把“八、九、十”三个字不分离地加起来成“杂”字。以“心大一点”猜“态”字,即是把“心、大,”凑合起来。

九、分离法

与上法相反,把谜面的字划,折开分成若干部分,即成谜底。例如以“杂”字反过来猜常用语“八九不离十”也是一条好谜。以“莘”字猜成语“三十而立”也即是把“ 莘”字折开来扣合谜底。

十、离合法

此法是综合上述组合及分离二个法门即将谜面的文字进行拆离然后组合之。此法与增损法近似,例如:“梧桐半死清霜后”猜“霖”字,意为“梧桐”各取一半得两个“ 木”字合成“林”,“清霜后”将“霜”字清除后半截剩“雨”字两者再结合成“霖”字。以“春末夏初”猜“旦”字,也是以“春末”扣“日”字,夏的初始扣“一”字,然后组合成“旦”字。

十一、参差法

是将谜面的字调整结构、重新搭配,组合成另外的字。例如“情景交融”猜“惊、晴”二字,是将“情”和“景”的部位互相交换一半而达成谜底。

十二、移位法

通过移动某个字的部位而达到底面相扣。例如“晖”猜成语“晕头转向”就是“晖”的形成是由于“晕”的头部转了方向而达致。以“旭日悬空”猜“旯”字很清楚地是将“旭”字的“日”字移动到上头去了。

十三、抵消法

是根据谜语的含义自行消掉某些字,使余下的字能促成底面相扣合。例如“废品不废”猜剧目“三岔口”,谜面“废”与“不废”相抵消,仅存一个“品”字,再将“品 ”字分离而扣合“三岔口”。这是一条属于谜面相消的谜语。

现介绍一则谜底相抵消的古谜供大家欣赏,古人曾以“晋人有冯妇者”用「对格」来猜论语二句,谜底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其妙处是谜面求对,只能对到“叶公问孔子于”而已,多出“子路”二字,照理是不能成对的,幸而第二句“子路不对”相消了第一句“子路”二字,而扣合谜面,真是佳偶天成,绝妙好谜。

十四、包含法

就是把谜面的文字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例如:“提倡晚婚,个个有份”猜“日”字是指谜面第一句“提倡晚婚”四字,个个都有“日”字的份。例如俗谜:“地没有天有,妻没有夫有,我没有你有,马没有犬有,”每一句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字,那就是谜底“人”字。

十五、漏字法

是选用有规律的词组、成语或常用语,故意地漏去一、二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合适当的否定词组成。例如以五金中的“金、银、铜、铁”猜中国地名“无锡”。以七色中的“赤、橙、绿、蓝、紫”猜成语“青黄不接”。更有人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猜“缺衣(一)少食(十)”都是属于这类漏字法。

十六、运典法

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才能轻易找到谜底。例如以“鹬蚌相争”猜保险名词“受益人”,原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是人,所以猜“受益人”。再以“揠苗助长”猜成语“不能自拔”也是运用了成语典故。入谜最多的还是运用历史典故,例如“斩蔡阳”猜水浒人名二,谜底是“关胜,张清”,这是运用三国演义古城会的典故,说关羽斩了蔡阳,使张飞清醒,兄弟释疑,和好如初。

十七、问答法

是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但必须是曲解,才算是灯谜。例如以“如何是好?”猜体育名词“女子组”,此谜先将谜面解读成如何是“好”?谜底则回答必须是由“女”和“子”二字组成。以“吧?”猜千家诗一句,谜底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原来,谜面的“吧”字要解作「BAR」的中文译名,而猜“酒家”,那个问号,正是「借问何处有」,扣合得相当有趣。

十八、叠字法

谜面由叠字组成,结合计算法扣切谜底,例如以“泳泳泳泳泳泳”猜古人“陆游”。谜面六(大写陆)个“泳”字,“泳”即“游”也。以“林木森森”猜“杂”字,以 “人众从众”猜“仇”字都是属于叠字法。

十九、排除法

就是排除易猜到的谜底,而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例如:“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猜一字,谜底应排除“困”和“呆”,而只好猜作“束”字了。以“木字多一撇,不作禾字猜”而猜“移”字。

二十、象形法

利用中文是象形文字,取其笔画,结构或部份或全部来比拟成某种物形。如“人”象形为“飞雁”,“虫”象形为“孤帆”,“、”象形为星星、药丸、瓜子、泪珠等等。例如:“双雁齐飞”猜“从”字,“三星伴月”猜“心” 。

----------------------------------------

> 想了解更多教育信息和趣味小知识?

> 立即关注微信号(长按可复制):higaok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