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有多少年的历史(鸣沙之韵鸣沙拾遗)(1)

(鸣沙安庆寺内的石雕“二龙戏珠”)

鸣沙州变迁与鸣沙大事件

杨森林/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年间,朝廷在鸣沙设立了“鸣沙镇”。

西魏(公元535年)年间,朝廷在鸣沙设立了“鸣沙县”。

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朝廷在鸣沙设置了“州”——名曰“环州”,是以黄河环曲得名“环洲”,下置鸣沙县。相当于当今中卫市在原中卫县地盘上建立了地级中卫市,其中管辖着原来的中卫县,只是把原中卫县改成了沙坡头区以示区别。

这是鸣沙第一次被官方设置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环州下面的“鸣沙县”管辖整个卫宁平原、罗山以北和同心地区。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环州废,保留了鸣沙县。鸣沙划归灵武郡,辖境包括今中宁县全部、同心县北部、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以南各地。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鸣沙被设置为西会州,照样下治鸣沙县。

唐贞观六年(公元633年),鸣沙被重新设置为“环州”。

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707年)鸣沙被改为“安乐州”。

唐大中元年间(公元847年),鸣沙又改为“威州”。

宋朝时(公元960年-1279年),西夏将鸣沙设为“会州”。

元代初期(公元1206年)鸣沙设置为“鸣沙州”——从此,鸣沙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从先秦代到明代,中原大军与草原游牧部落的拉锯战场大都在鸣沙城南部校场滩进行。

校场滩也叫教场滩——前者侧重比武,后者侧重检阅。鸣沙的校场滩二者兼备。具体地点就是鸣沙中学所在地及中学以西大片土地。

鸣沙驻军,从秦朝到1988年,各朝各代,从未间断。

民国时,驻扎着一个营。1988年以前,驻扎着一个团,直到百万大裁军时才撤减,但军队营房至今仍保留在京藏高速鸣沙五道渠二道渠段北。

鸣沙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颇多,《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就有事关大局的四例:

第一例大事记是:狄仁杰收复鸣沙——

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正月-707年九月,突厥首领黙啜(chuo)可汗带领草原部落大军,攻占了鸣沙。黙啜(chuo),能征善战,计谋多端,乘武则天掌管大唐政权内忧外患之机,率草原数万铁骑一举攻下鸣沙,又以鸣沙为粮草基地,攻打凉州(今甘肃武威),意在抢占地盘。

凉州都督许钦明闻讯,率兵直抵鸣沙,要与黙啜(chuo)决战。黙啜(chuo)在鸣沙偏西的大战场埋下伏兵,将许钦明彻底击败,连都督许钦明本人也被俘虏。武则天又遣派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就是武则天宠爱的面首——原白马寺和尚冯小宝,连同夏官尚书王孝杰等,率军6万,决战于鸣沙。在教场滩一番激战后,唐军再次大败,6万大军被黙啜(chuo)全歼,薛怀义望风而逃。武则天又派遣李显为帅,携狄仁杰等名将,率10万大军,浩浩荡荡,再次开进鸣沙。一代神探狄仁杰采取声东击西大造声势的谋略,兵马未到,就将黙啜(chuo)吓得急急忙忙从鸣沙退回到了贺兰山以北的草原。

鸣沙被改为“安乐州”,意在将战乱的鸣沙,改为安乐的鸣沙。

第二例大事件是:杜鸿渐从鸣沙出兵,迎护李亨到灵武登基——

公元755年十二月,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玄宗李隆基率宫廷男女逃至马嵬驿时,跟随的军士杀掉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逼迫李隆基赐死了杨贵妃。李隆基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逃亡到四川内地,太子李亨北上平凉郡——今天的原州区,犹豫滯留。时任朔方节度留后的杜鸿渐(字之选,公元709—769,宰相杜暹族之子)此时驻守鸣沙,他与专管宁夏黄河运输的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合谋:“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灵武兵食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事一时(之计)也。”当即写信,派李涵先送至原州,陈说朔方(鸣沙灵武等宁夏一带)形胜之利,呈上兵马粮册,太子大悦。(《资治通鉴》卷218,第6981页。)

杜鸿渐安排好接待事宜,随即与崔漪一起从鸣沙率大军至白草屯(今海原县李旺镇东)奉迎。对太子李亨说:“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地。今回纥请和,吐蕃结附,天下列城坚守,以待王命。纵为贼据,日夜望官军,以图收复。殿下治兵长驱,逆胡不足灭也。”太子喜曰:“灵武我之关中,卿乃吾萧何也。”

“李亨抵灵州后,杜鸿渐即与裴冕等劝其即皇帝位,以系中外之望。凡五请,李亨首肯。杜鸿渐明习朝仪典制,按例布置帝王登基仪式,设坛于灵武郡城南,并提前一天演练。次日,李亨登基大典顺利举行。”(《新唐书·杜鸿渐传》卷126,第4422~4424页。《旧唐书·杜鸿渐传》卷108,第3282~3283页。)

第三列大事件是:仆固怀恩随郭子仪坐镇鸣沙——

大唐当年不仅对外开放,对其他民族还相当包容,只要才华出众,便会大胆启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降唐朝。作为九大姓之一的“仆固部”仆固怀恩因胆略过人,荣升为唐朝将领。安史之乱初期,被任命为朔方左武锋使。他骁勇果敢,满门忠烈,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及其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叛军。同年七月,随郭子仪赴鸣沙,保卫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次年,在鸣沙率回纥兵士参加了收复长安与洛阳大战,功绩卓著,封丰国公。随后在夺取愁思冈(今河南安阳市)等地的作战中,常为先锋,勇冠军中。乾元二年(759年),被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宝应元年(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之副,从鸣沙领前锋发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再次夺取洛阳,歼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乘势追击,仅半年悉平河北。

仆固怀恩为人忠勇,安禄山叛乱伊始,立刻赶赴灵武肃宗帐前,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在鸣沙筑起讨贼护国堡垒,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战功显赫,威震敌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尤其在与同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投降,后又乘机逃回,仆固怀恩怒斥其子,竟然当众斩首,大义灭亲之举令唐军上下感慨万分。他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玚也英勇善战,常常深入敌阵,杀贼甚众,叛军见其皆望风披靡。他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女与回纥和亲。因功升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帅衔,实封一千一百户、大宁郡王,最终死于鸣沙,葬于鸣沙。

第四例大事件是:“平凉毁盟”与鸣沙被吐蕃劫占——

公元781年,唐朝与吐蕃双方为求和平,确定了边界。此时的唐朝已经步入藩镇割据时期,诸藩拥兵自保,不听唐朝调迁。

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了长安。吐蕃权臣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唐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资治通鉴》)

公元784年,唐、蕃联军在陕西省武功县击破了叛军。蕃军此时因气候炎热,疾疫流行,撤兵回归,没有和唐军一起收复长安。唐朝以此为借口,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的承诺没有兑现,只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

公元786年九月,尚结赞出兵至凤翔。被李晟率军击退到固原沙堡。尚结赞随即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听信谗言,担心将帅生事邀功,罢了李晟兵权,要与吐蕃和盟。

公元787年5月15日,唐蕃会盟于平凉。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准备。

唐使臣浑瑊等60多名官员,应尚结赞之请,全部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礼服。忽然,蕃军鼓声响起,尚结赞的伏兵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因李晟事先提醒,早有防备,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其他官员,全部被扣,随从将士当场被杀。

“平凉毁盟”,唐军死亡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得手后,大肆掠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最后占领了鸣沙。

宋代时,鸣沙是西夏立国的主要基地之一。

宋朝时(公元960年-1279年),党项族以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为依托迅速崛起,于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建都于今天的银川市——当年称作兴庆府。开国元勋为夏景宗李元昊。当时的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抵大漠。鼎盛时期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等22个州,包括今宁夏北部,甘肃西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历经10帝,享国189年。当时的战略要地和粮草盛产地就是鸣沙——西夏设置为“会州”。

西夏强军好战。开国元勋李元昊,一代豪杰,胸怀建国立业鸿鹄之志,文韬武略,善于布局,精于用兵。他在鸣沙设置会州,养育强大军队与宋军在鸣沙和大战场展开混战,屡败宋军。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说的是宋代大将范仲淹与韩琦要来鸣沙与西夏决一雌雄的单方愿望,而实际情况却是——

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宝元二年),宋仁宗对西夏边防进行调整,贬官范雍,下令封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两人共同负责迎战西夏事务。

韩琦主张集中兵力,寻找西夏军决战,而范仲淹则主张先巩固自己防务,先占领横山茶山战略地带。

公元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军10万,从鸣沙经天都山出发,声称要与韩琦带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却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结果宋军进入李元昊埋伏圈,几乎全军覆没,连先锋大将任福等几十名将军,全部被李元昊斩尽杀绝。经过与宋军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数万精锐,宋军元气大伤。宋朝只好掉转过头来,开始满足西夏要求,给西夏进贡金银财宝。

李元昊又以超人谋略与辽军展开河曲之战,彻底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西夏、宋、辽三分天下格局。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簇拥下,登上兴庆府(银川)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建国后,推崇佛教,在全国范围大建寺庙。按照印度的建寺风格,建寺必建佛塔。鸣沙古塔是建安庆寺时所建,它与西夏境内的其它佛塔,诸如兴庆府(银川)西塔(承天寺塔)、北塔(海宝塔)、青铜峡口108塔、同心韦州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等佛塔,应该是西夏时期所建。公元1098年,西夏建于张掖大佛寺内的睡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绘,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睡佛。西夏在敦煌莫高窟开掘洞窟,绘制彩佛,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前之所以不清楚鸣沙古塔的准确建造时期,与成吉思汗灭西夏恨西夏——而且恨之入骨,有着直接关系。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金戈铁马,挥斥方遒。铁骑所向,摧古拉朽。横扫千军如卷席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他从草原横扫到中原,从亚洲横扫到阿拉伯半岛,直至东欧。稍有反抗,立即屠城——男士全部杀光,女士作为战利品供蒙古战将享用,而成吉思汗本人则将对手最艳丽迷人的后妃窃为己有。

民间传闻:成吉思汗每每攻下一座城池,美女王妃排队从铁马元帅车前进入,他在车上一一享乐过后,从车后下去离开。快感过后,继续挥戈,继续攻城拔寨,继续寻求美人,继续寻欢作乐。受孕女子撒落各地,从没时间打听。2003年,牛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通过DNA比对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成吉思汗直接传下的后裔估算有1600万人之举,连英伦三岛都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亚洲大约8%的人直接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1600万男性后裔都属于一条源自成吉思汗的父系遗传链,身上带有成吉思汗的血性,并没有计算可能存在的上百万名女性后裔。他的铁骑,从蒙古高原横跨阿富汗,延伸至俄罗斯和伊朗,把阿拉伯半岛成千上万的战俘作为战利品,掠到宁夏同心一带开荒屯田,可就是攻不下西夏。他曾率兵连续攻打了五次西夏,均以失败收场。这位以武力征服整个欧亚大陆,聚诸多丰功伟绩和滔天杀孽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第六次攻打西夏时,离奇死亡,给后世留下难解之谜。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于公元1226年在征战西夏时因落马受伤,发烧不止,到第二年(公元1227)七月病重而亡。作为一辈子在马背上戎马生涯的人,说是落马受伤,难能自圆其说。

在蒙古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成吉思汗生性风流,攻破西夏后,将一位西夏美貌王妃掳来,当夜让她陪寝。王妃假意答应,在成吉思汗兴起忙于快乐疏于防患之时,王妃将其“下焦要害”咬断。成吉思汗又羞又恨,不久便死。死前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将西夏夷为平地,所有西夏男女一律斩尽杀绝,所有西夏史料古籍和文字符号统统毁掉,仅西夏陵先挖掘出西夏历代君王尸骨,再全部砸毁装饰,最后放大火连同尸骨一起焚烧了整整100多天。西夏这个立国189年的强悍民族,从此消声灭迹,连24史等史书中都少有记载。

如果真是这样,成吉思汗与李元昊一样,也没能突破“英雄难过美人关”的魔咒——英明一世的李元昊,与宋军辽军开战无数,毫发无损,却死在了儿媳妇石榴裙下——

李元昊因霸占儿媳妇,被儿子削掉鼻子,流血不止,惨遭暴死。成吉思汗与数不胜数、各种肤色、各种模样的美女,强行做爱,只求快感,无所顾忌,却被西夏皇妃断了他销魂的“乐根”,也是生死攸关的“命根”,他对西夏如此仇恨,也就不难理解。

成吉思汗的子孙对西夏能否顺从,心存疑虑。为了将西夏叫顺,将西夏的地名改为“宁夏”——意在安宁西夏,目的就是要将西夏的辉煌历史彻底抹灭——这就是今天依然在叫着的“宁夏”一名的来历。

这种抹灭,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前,连西夏陵都没人认识,更谈不上知晓。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去阿拉善路过西夏陵,将西夏陵误以为是另一处宋陵。武威仅存的一块西夏文石碑,上面的西夏文字,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对外开放后,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等文化部门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合作,得到了当年从西夏故都黑城运往冬宫博物馆并完整保存的西夏文物。西夏学才在国内掀起热潮:有关西夏的文字一一破译,有关西夏的文物一一破解:西夏古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史上,创造过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服饰,创造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鸣沙古塔——也叫永寿塔,与散落在西夏古国的其它古塔一样,才被确定了大致的建塔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