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

本文大概10000字 读完共需20分钟

导读:在“京杭50+教育发展学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发表了题为《在线教学的新知识观与新课程形态》的专家报告。

陈丽教授特别呼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要大胆地思考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形态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接班人和拔尖创新人才。陈丽教授的报告共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改革背景

二、新知识观

三、新学习理论

四、新课程形态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

分享 | 陈丽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来源 | 京杭50+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以下内容据陈丽教授的视频分享整理

01

改革背景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

人的本能是不变,但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我们正巧生活在人类又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的时代,可以说是正在兴起,也可以说是轰轰烈烈,有人把它叫做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

中国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中都没有成为领先的国家,三次革命的发源地都是今天西方的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抓住了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遇,我们中国正是因为过去没有抓住这样的机遇,所以才造成了落后。

今天人类又处在了第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新时代,这次革命是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为典型,哪个国家成为了第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引领国家,那么就将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都体现出了希望由过去的跟跑发展到并跑,尽快在众多领域实现领跑。

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不仅会造就一批国家快速地成长为世界强国,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都会引起人类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变化,这类变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为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之产生变化。

所以我想说,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顺应变革,还要努力成为变革的引领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客观要求。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4)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的文明和国际的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着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也影响着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

我们最近特别关注俄乌战争,这是现代科技的战争,已经不是过去地雷战、地道战那样的打法,这是科技革命给军事带来的影响。

深刻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加速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5)

我们处在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每一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对我们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有四个影响,我想提醒大家特别要注意:

第一,日新月异带来的清零。时代在快速发展,使得过往的很多经验可能会失去价值。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现在用到新工具、新手段的时候,不仅过去的经验没有价值,而且就连学习新的都不如年轻人快。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能力恐慌之感。我们为什么要谈终身学习?因为时代变化太快,我们过往的经验、知识,很可能某一天会完全没有用了。

第二,指南针优于地图。我们的教育只帮助学生记住地图是不行的,不如教会学生使用指南针,使学生能够靠自己找到方向。

第三,涌现优于权威。涌现是系统科学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权威就是诸葛亮。当用某种形式把某些草根足够多的经验汇聚到一起,产生的力量可能会大于某一个权威的力量。比如生活中的人肉搜索,虽然每一个人只知道周围的一小部分信息,但一旦通过互联网把所有人的信息汇聚到一起,就可能比GPS或某一个交通领域的权威要管用得多。这就是涌现的作用,群体智慧的汇聚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第四,实践优于理论。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一定会深感认同,我的很多学生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他们会感觉能力恐慌,于是便想回来攻读一个学位,但我总是跟他们讲,读学位能学到认识这个领域的方法,但是学位解决不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后于实践,实践中的养分优于理论的养分,本来不应该是这样,但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的阶段,这就是现实。

科技革命对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校仍然只教给学生人类已有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掌握人类已有的经验,而没有对发现新的经验、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做好准备,那么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今天很多学者,即使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也很有可能已经out了。我每天都在问我自己,我out了吗?我每天都提醒自己,要敢于给年轻人搭台,要让年轻人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这个领域才会不被实践所淘汰。

所以,正是因为社会变革才呼唤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6)

近期,我们颁布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这是这个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觉得一线的老师特别不容易,向大家致敬。

一方面,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在专家们的支持下,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培养能够领跑的人,也就是有创新能力的人,要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这在过去的教育中整体关注不够。我们不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一直到最高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创新能力,就是能做具有一定模糊性的任务。创新的任务没有人告诉你确切的对和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基于经验大胆地去探索,甚至承受失败。

这个时代给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中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最难的是我们怎么在一线教学中真正做到。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7)

正是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把教育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指出: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个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从2016年到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46份关于教育的重要文件,这是我们国家建国以来发布关于教育的文件密度最大的一个阶段,这也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重视,高瞻远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说明我们过去的教育可能真的距离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8)

全国教育大会、十九届五中全会都特别提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不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过去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我们要建设高质量的。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9)

我把关于高质量教育的有关论述做了词频分析,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我觉得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五个典型特征。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态度、信念,这没有问题,但是在立德树人的策略上仍然有问题。我们的思政课、道德法治课、社会课这类课程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都值得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目标,它的知识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用什么策略才能切实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目标?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我之前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的时候,曾听过一个校长的观点,我特别认同。他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知识不是文字可以表征的,而现在很多的思政课以讲知识替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对爱的理解只凭单纯的讲怕是都不行,是更何况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么宏大的时代命题,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就能解决的。立德树人的“德”怎么“立”,这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我们怎么真的做到教育公平?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的差别,这个状态下我们怎么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满足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我认为这对我们而言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大的短板。因为我们管理学生的思路是管的思路,而需要思考的是怎么培养。

第五,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模式。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逐渐强大,大众媒介的宣传内容显著改进,我们中国人尊重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

我个人觉得,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以上五个典型特征,这些都需要我们探索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实现,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时代命题。我跟各位老师一样,压力非常大,我不仅担心误人子弟,我特别担心的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改革创新的魄力不够,误了国家。

对我们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个最难的议题,我今天结合我的研究想跟大家重点探讨。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0)

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不仅给我们赋能,科学技术还改变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新的科技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空间。浙江大学的潘云鹤院士说这个新的空间是信息空间。

人类过去都是在物理空间和人类社会关系空间中生活,互联网出现之后,所有的生产生活实践都从两空间支撑发展到了三空间支撑。如果有一天全中国断网,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会暗无天日,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信息空间的一切。经过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之后,我们都能感受到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交流。

新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类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包括人的认知和学习。新一代的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认知、学习途径、发展规律跟互联网的移民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用过去的逻辑培养现在新的一代。

有一天我跟我的一个博士一起跑步,我问他一星期看几天新闻联播,因为看新闻联播对我来说是必须做的事,他说他一次都不看,他身边也没有人看新闻联播。我很惊异,于是便说他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不看新闻联播,怎么能够知道国家大事?教育要关心国家的发展。他让我不要那么紧张,他说他们从互联网上也能了解这些信息。

从这件事情上能够看出来,如果我们仍然把很多传递的内容都放在这样的通道上,可能我们的学生看不到,更何况学生喜欢的认知方式和学习的方式都跟我们不同。

另外很多人根本没有认识到,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知识变了,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进化都跟过去不同。教和学的关系,我们经常谈的教学交互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经常有人使用着新的技术,但在新的空间仍然教的是原来课堂的内容,教的方法也还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这样非常有可能造成即使运用了新技术,但教育还是旧教育。

我特别呼唤教育学科要研究、揭示新的规律,教育技术学科的老师应该率先揭示新的规律,一线的教育教学老师要学习和遵从新的规律。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1)

如果我们不研究、遵从新的规律,我觉得“钱学森先生”之问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是特别大的压力。如果想不负时代,不负国家,不负学生,我们真的需要思考今天这个时代应该怎么教。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今天这个问题仍然能问到我们心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从事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拿这个问题常问自己,这样才能有“改”的主动性,有“改”的使命感。否则即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数量再多,仍然不能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也不会更快实现。

02

新知识观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2)

上图是我在2020年提出来的回归论知识观。在不同时代,人类的知识形态、知识生产方式、知识传播方式都不同。我们到了一个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都在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所以我们也要改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知识?简单地说,知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

在农耕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是在实践中以师徒制的方式传播的。这一阶段的优势是可以传播全部的智慧,劣势则在于传播的范围比较小,效率比较低。后来人类有了文字,可以在石头上把人类的经验刻下来,这是一大进步。再后来我们有了印刷术,有了书本,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

我们有了学校之后,从事专门职业的人会进行传播,这就是我们都已经熟悉的教育,有的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认为教育就是这样的。学校里传播的是老师规定好的公共内容,主要是用文字符号记载的内容。书上有我们的智慧,由从事专门职业的人进行传播。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都是用文字或图形符号来传播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文字在记载、传播人类的抽象原理和思想的时候是有优势的,但是对于“怎么做”的表现能力是有局限的。二是知识由专门的知识分子生产,只有能把经验变成符号,符合专门的出版渠道,并被审查通过的那些内容才叫知识,能被老师接受的内容才能在学校传播,很多智慧是学校不能传播。

但是到了新的时代,当移动终端普及之后,除了文字符号之外的音视频符号也被广泛使用。有了互联网平台之后第一次实现了所有人的经验都可以被传播,而且经验的贡献者可以原汁原味地贡献这个经验,不需要将其转化为符号,这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的方式——群体智慧汇聚产生的知识生产,随着汇聚的不断深化,知识是动态变化的。

另外一个现象更值得我们关注,知识在生产的同时就完成了传播。知识的生产者只贡献了自己一点的知识,当跟广大的知识海洋汇合的时候,他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进而完成自己的学习。知识的贡献者,也是知识共享的受益者。这已经不是从实践产生经验,再写成书去传播的过程了。在互联网空间里,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可以传播。而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学校的作用是什么?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3)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信息、理解、技能、态度、价值观等都是知识。”我们之前并不觉得信息是知识,其实在特定的场景下它可以成为重要的知识。今天我们拥有多宽的信息面,就可以多大程度上支撑创新,所以联合国的报告让我们考虑重新定义知识。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4)

我提出的回归论知识观让我们看到,可能要实现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就得重新梳理“知识包括什么”。我们的知识观不仅有传统的知识观,还要有新的知识观,新旧之间不是替代,而是进化与发展。

除了关注原来的知识,我们特别还要关注综合的碎片化知识,要关注境域的操作知识,要关注动态的主观知识,还要关注海量的网络知识,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实实在在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生产传播跟传统的学校生产传播很是不同。我们要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就要研究这样的知识该怎么传播。

不能因为我们过去不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习惯了把知识都写进教材里,习惯了分科的系统知识、普遍的抽象知识、静态的客观知识、有限的书本知识,就用习惯的方式培养现在的学生。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互联网,等有一天他们一旦接触了,糟粕和精华就有可能划分不清。那么在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培养这两类知识都拥有的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和接班人?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我反对不让学生上网,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当然仅仅让学生使用互联网远远不够,还得让他们成为互联网空间的弄潮儿。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5)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类是挖掘类的知识,强调精度纯度,自然科学领域特别典型。第二类是建构类的知识,特别强调能动情境。挖掘类的知识有时候也叫量化的知识。建构类的知识也称质性的知识,比如美、关系等难以量化的知识。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在这两类知识的教学中是有用的。

还有一类是生长类的知识,强调创新创造,简单地说就是使人能够创造新知识的那类知识,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怎么培养掌握生长类知识的人,那么还能用传统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的方法培养吗?在教育技术学出现的初期,由于大多数人都是计算机、通信、电子学的背景,他们走进教育领域之后,就把教育的那些理论奉为认识论基础,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自己的领域也要产出知识。一些教育技术领域的老师即使拥有技术能力,可能也out了,因为他们的经验、知识没有增长,还仍然停留在原来教育学的部分。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6)

生长类知识的存储跟过去不同。过去知识存储在书本、音视频上,生长类知识的存储和生产呈现了一种网络化特征。Stephen Downes是联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知识是一种网络现象。George Siemens的观点与Stephen Downes的观点不完全相同,George Siemens是由社会建构主义发展到的联通主义,他认为知识存储在网络中。2022年George Siemens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知识就是一种网络现象。知识不是内容,知识是一种网络结构,我们要用结构的方式来表征网络中的知识。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颠覆,我们要揭示这种网络化的知识是什么样的,更值得关注的是知识生产的网络。另外,知识生产的主体不仅仅是人,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机器。

知识的存储、知识生产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知识的存储与生产呈现网络化特点。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7)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在同一个过程,知识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选择者。一个人带着低价值的知识进入到互联网,经过过滤、确认、综合,进一步地再展现出来,再进行差异化的辨别,最后分享出去就变成高价值的知识了。所以个人知识价值的增加不再是读书,而是参与到互联网某一个社群的讨论,在互联网社群中的交互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的方式。无论是不是学校认可的变化,它都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传播在同一个过程,有很多领域来不及把它写到教材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应该怎么教?那些日新月异的专业,课程怎么教?人才培养怎么做?教育技术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有新的思路,才能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弄潮儿,这对我们是极大的考验,我有极强的危机感。不要以为有专业、有学生,我们就能适应这个时代,关键是学生初期的竞争力,如果互联网教育的大佬们都不是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那我们也要反思: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吗?我们的人才培养成功了吗?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8)

新知识、知识的新形态、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新方式都给教育提出了新命题,怎么让我们的学生适应互联网环境?海量的网络知识如何掌握?动态的知识如何学习?境域化的知识如何评价?综合的知识如何交叉?这都是这个时代给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新命题。

我个人觉得相对基础教育而言,高等教育差距更大。如果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接力棒,我认为没有输在基础教育这一棒,而是输在高等教育这一棒。基础教育领域在不断讨论这个命题,而我们的顶尖大学有多少人思考新知识观给人才培养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就算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了,但高等教育如果跑慢了,照样也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03

新学习理论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19)

知识不停地变化,知识生产和传播是同一个过程,那怎么学习?

联通主义创始人George Siemens于2005年提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George Siemens的观点与Stephen Downes的观点不完全相同。两个人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网络。人的发展是由人的三个网络(神经网络、概念网络、信息网络)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个网络指我们脑中的神经网络;第二个网络是概念网络,就是过去我们学过什么,有过什么经验;第三个网络就是信息网络。人的发展是这三个网络相互作用的。过去没有互联网之前,在我们的物理空间中,大家的信息网络都差不多,主要的信息源是老师,信息网络是书本、老师和同学。但是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的信息网络差别非常大,有了这个信息网络,人的三个网络相互作用就能发展。如果人和人之间信息网络的差异决定了人的发展,那么构建不断优化的信息网络是人重要的学习方式,这跟我们过去理解的教学完全不同。

联通主义学者认为知识不是可以表征出来的,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内容,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优秀的、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会辨识,这就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获得某种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模式,这跟我们理解的教学、知识完全不同,这就是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学习理论。

老师也是学习者,我想提醒所有的老师都要关注新的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社区就是典型,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是由某一个教研员讲给教师听。当然同一个学校、同一科的老师有共同的问题,值得交流,但恰恰不同学校面对同一类问题的老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更大,所以我们有同课异构等各种教研方式。互联网环境为同伴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学习就是联通,我们并不强调要给学生什么内容,而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顺畅的通道,当学生需要的时候就会获取,而不是给学生有限的东西。这非常颠覆。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0)

早期的面授学习,师生交互最为主要。在混合式学习中,资源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是到了联通主义学习阶段,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教育、生生交互都远远不如社会交互,生生交互是社会交互的一种类型,互联网世界带给学生的帮助远远大于老师、大于资源、大于同伴,这就是这个时代。

如果未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都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将会成为人类教和学的重要学习空间,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应用互联网,还只是把互联网当成媒介,互联网中的新知识观、新的学习方式都还没有真正被用起来,我们还在探索的过程中。

未来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三个空间中,互联网空间所能带来的可能远远大于老师、同学和资源所能带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老师都需要思考,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定位是什么?进一步的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重新探索。

有人说,有了互联网学校就没有了,这样的理解太过简单,学校肯定还会有教育服务的功能,学生不能都是自己自由学习,这不就又回到了农耕时代,回到了一盘散沙的时代?但是未来这样的服务机构的职能应该是什么?服务机构中成为教师的那些人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未来值得我们探索。

04

新课程形态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1)

基于新知识观,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我带着团队在过去的三年想要探索:既然有新的知识观,既然互联网有新的学习,我们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研究者,有责任告诉一线老师怎么设计这类课程,揭示这类规律。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2)

我们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同时利用在线课程中的数据选择数据密集型的各类研究范式,揭示这类课程里面教与学的关系。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3)

我们开发了一门社区型课程,名为《“互联网 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基于联通主义的理论,课程的主要策略包括:第一寻径,阅读推荐的资源、案例和日报中的帖子;第二意会,基于个人经验进行评论;第三沉淀,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并分享自己的认识或者疑问;第四建网,通过关注或者加为好友等方式找到志同道合者,建立网络关系。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4)

课程的评价方法是以过程为评价,我们提供过程性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报告,有自动化积分,有必要条件,也有教师审核。我们没有严格的教材内容,但是有五个主题,分别为:“互联网 教育”的哲学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高效教育管理、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课程有主题,但是学习者到底关心什么由他们自己提出来,课程的老师、课程的支持者也都是学习者。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5)

从2018年10月17日到去年的8月22日,课程已经经历了六轮迭代,每一次都有新的探索。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6)

课程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身份类型多元,有产业从业者、一线老师、教育管理者、学生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者。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7)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学习者自组织形成紧密的社会网络,课程中最重要的贡献都是学习者做出的贡献,不再是老师贡献传递内容,而是由学习者贡献内容,由大家的共享生成。另一个现象是新话题不断生成涌现,这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的特点,学习者提出了很多话题。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8)

从证书情况来看,成功学习者占比较低,但我不认为拿到证书的学习者比例是评价这门课好坏的标准。因为MOOC本来就很开放,很多人学习了两天就离开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拿到证书的学习者的反应都特别热烈,有很好的反馈。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29)

学习者自组织形成多中心、复杂的网络结构,有一些学习者涌现出来,这里面没有权威。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0)

个体的网络地位能够反映其概念网络特征水平,学习者在社会网络联通中的地位反映了他的概念网络,这说明联通对学生的概念网络产生了影响。这个研究特别鼓舞人心,说明在这门课程中可以看到联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1)

王志军教授是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系主任,曾是我的学生,她提出了基于认知参与度的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分层模型。我后面的两个学生又分别研究了管道和管道里的内容。联通主义理论由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 最开始提出,认为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管道和内容对于以知识创生为目的的联通主义学习而言同等重要。寻径交互和意会交互的达成更依赖于“管道”,而创生交互则更取决于“管道中的内容”。

另外我们也发现,高层次交互的发生不一定依托低层次交互,但高层次交互的开展能够促进低层次交互的发生。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2)

我们把6000多名的学习者分成了六类:辍学型学习者、边缘型学习者、徘徊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社会型学习者、联通创新型学习者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3)

我们又把这门课程里面的知识与“互联网 教育”的学术出版论文知识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网络化知识是多视角的,比较鲜活动态,而且多是实践导向的;出版类知识是学术视角的,是理论导向的,相对来说是系统思辨的。这两类知识是不同的,应该让学习者对这些知识都有所接触,而不能仅仅接触出版类的知识,网络化知识也很重要。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4)

更值得高兴的是,一个江南大学的硕士(现在在北师大读博士)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在这门课程里拿到证书的学习者,在能力发展上跟传统学校中的能力发展特别不同。首先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同时在技能方面,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表达交流能力、整合能力显著提升,对动态性、生成性、经验性、实践性、跨学科、碎片化、个性化的知识掌握得很多,他们也形成了对联通主义学习的价值认同。

我们都在思考怎么培养我们的学习者、未来的接班人适应互联网环境,他们要对互联网环境中的学习规律有认知,也要能够具有创新能力和对新知识观的认可。

这个发现给了我们特别多的启发。一个启发是,如果我们要培养适应互联网世界的人,就得让学习者到互联网世界里学习。另一个启发是,在新的课程形态、新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课程,确实在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方面,在学生发展新类型的知识方面有着传统课程不可替代的新特征,这值得我们关注。

结语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5)

简单地总结,通过我们的研究,通过这门课程的探索,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的信息空间的出现,正在引起教育的变革。所以我们说,“互联网 教育”就是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的起点。原来的技术都是增强型技术,增强型技术的作用更多的是把原来做的事做得更好。比如更生动、更直观、沉浸感更强,但是并没有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研究证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设了新的空间,在新的空间里,知识、学习、课程的形态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延伸,而是一种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这样的时代。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6)

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新的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原来我们是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在手段上花功夫。但现在还要从知识观和课程形态上花功夫,否则即使使用了新技术,但是由于内容、知识观、课程形态的局限,仍然会导致我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7)

指出,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我想说,更新教育理念包括关注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习,变革教育模式需要关注课程形态,我们过去的教育改革对这些的关注不够。

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最近在和怀部长的座谈中我表述了自己理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由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到信息时代的大教育整体的转型。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的知识观,更要关注回归论的知识观;不仅要关注面向正式的学习,还要关注面向终身的学习;不仅要以校园为阵地,还要线上线下混合;不仅要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还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仅要实现教学方式变革,还要实现教育系统变革。

特别啰嗦几句,我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否则就错失了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带给教育的红利。在给怀部长汇报的时候我也提到要创新体制机制,允许教育整合全社会的资源,这是互联网带给中国教育的红利,这是我们赶超的机遇。原来学校的资源非常有限,但是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课程形态、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并非一定是要把老师好的课程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社区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让老师们之间共享。

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变革,更要关注体制机制变革、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创新与发展——暨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提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一定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但可能不是撬动点。互联网在其他行业发挥的作用是通过供给侧改革盘活了存量,改变了服务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在教育领域,我们的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仍然慢了,现在就是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也没有完全做到,那是因为我们观念的问题。我觉得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一线老师要关注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管理者更要关注体制机制变革。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是老师能决定的,而是要依靠制度保障。

我们曾用十年时间在中小学的一线开展教学方式变革,培养了一批一线优秀的教师,他们在课程教学方式变革方面做出了特别有价值的探索,他们有的成长为校长,有的成长为教导主任。但特别遗憾的是,那些优质课程的课程模式并没有得到普及,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创新经验传播的体制机制、生态文化环境没有做好准备。

所以,今天的变革不仅仅是教和学的变革,更是教育系统的变革,这是一场系统的革命。当然我也认同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但是今天所有有志于为我们民族复兴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样一场变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8)

杜威曾言,“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将剥夺学生的未来。”这句话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形态教育学生,即使使用了信息技术,也可能将剥夺学生的未来。

所以我特别呼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要大胆地思考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形态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接班人和拔尖创新人才。除了课堂以外,互联网世界中的教与学更值得研究。

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陈丽教授的讲座视频回放,以及“京杭50+教育发展学术论坛”相关介绍。

《教育信息化100人》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的智库型媒体,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互联网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要“让优质的信息和知识更快被看见” !

北师大陈丽教授怎么样(北师大陈丽教授)(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