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1)

关注原创,德树常青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古今中外,一个“德”字贯穿始终,无论王朝更迭、历史演变、文明发展,至始至终、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都在反复强调这个“德”,那到底何为德?为什么德关系到一个人的穷通祸福呢?关系到繁荣昌盛呢?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2)

感谢这位粉丝的留言,给出本文灵感

德之门槛:仁、义、礼、智、信

“常省常忏常清净, 尊师悟道方出离。”这一句的常是经常、长久、时常的意思。

而“人弃常,则妖兴”的“常”即伦常,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为不可改变的常道。“妖”不过是没有遵守常道人,散播歪门邪道的人。

那么再看看“仁、义、礼、智、信”这个递推公式在讲什么:

老子《道德经》“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后有义、失义后有礼”,如果持续堕落不知反省是失信,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相信、信用、诚信都没有,走向无序的混乱,接下来不是分崩离析是什么呢?

这是基本的次第,阶梯和做人、做事的规矩,也是你要悟道也好、修行也好、安身立命也好、健康平安也好所必须奉行的法则,这已经是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和时代所验证的铁律了,也是天道。

那么,一个不讲信用的、没有智慧的、不讲礼貌的、没有义气的、不讲仁爱的、没有德行的人,他就违背了常道,违背了天道,也无法享受人天福报,也无福享受,更大的力量会自然的平衡。

那剩下的是什么道?三恶道……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3)

德不配位:灾殃、祸患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自己的傲慢、懒惰、恶习、贪婪、无知和憎恨。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上一句是“伦常乖舛[chuǎn],立见消亡”,伦常的重要性,上一段讲了,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暑假期间,一位父亲受邀参会,携大儿子同往。

一路上,大儿子神色焦虑忐忑。

晚上,宾客散去,父亲问:“儿子,你咋了,不舒服?”

“没有,爸爸,只是有点不安。”

“不安?”

“嗯,今早出门、乘飞机、头等仓、下飞机、大奔驰、住宾馆、总统套…记得老师跟我讲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父亲一时定住,没有说话。

大儿子继续讲:“爸爸,您每天劳顿奔波,有付出,有德行,所以叔叔阿姨们这样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还是个学生,没为社会作过任何贡献,就享受这样的待遇,这是德不配位,恐有今后有灾殃?”

父亲激动,摸了摸儿子的头:“爸爸放心了,凭你这番话,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大的灾祸!”

父亲高兴得流泪:“儿子,这样,明天去申请做义工,如何?”

“太好了,爸爸,这下我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故事很简单,小孩子都能明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个大儿子以后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至少能够窥见他:

坐座位不会目无尊长地抢C位;

吃饭不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看见没钱没势力的也不会趾高气昂、洋洋得意……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福气是父亲给的,他人的尊重是家族的颜面,享受的待遇是祖先的阴德,懂感恩、知福报、还能够敬畏并珍惜,难怪他的父亲如此开心,这样的人顺境逆境都能安然。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4)

厚德载物:知福、惜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年人过去讲“折福折寿”,是有道理的。

寿命和福报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个能量体。

我们拥有的的财富、智慧、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代步的、包括经典书籍、音乐、名胜、文化等精神的传承,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规律、常道规矩、有礼有节地做人做事;

载,就是承载;

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待遇。

比如:桌子能承受的份量是它的德(10斤),你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这个桌子会发抖、变形、崩溃、乃至倒塌。

名闻利养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在自己桌子上的物啊,您能承载的了吗?

所以,祖辈经常提醒我们:身在福中要知福。

人贵惜福,中国人常讲惜食,不要浪费糟蹋食物;惜衣,缝缝补补又一年。

你不信就是以身试法。

能省就省,从用水用电到用气,从吃喝拉撒睡到行走坐卧,简朴、节俭不是给别人看,而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

我很多文章也在提倡低功耗环保生活,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天分享:静坐,也是提倡你减少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其实还是自己受益,物质贫乏但神清气爽、精满、气足、神旺

你自然就能做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5)

德是舍的开始,是爱的回归

知福、惜福,福尚可留。

损福、费福,祸早晚来。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讲的都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德”。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

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

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

喜欢占便宜,贫穷就越来越多;

喜欢财布施,富贵就越来越多;

喜欢法布施,智慧就越来越多;

喜欢无畏布施,自在就越来越多

……

简言之:

你得到了你不该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早晚要物归原主。

你弃常而失德(失去做人的资格,成了“妖”),所得之物与所有之德不匹配,而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东西,那么祸患和灾殃就是物归原主的过程,平衡的过程。

德与得关系微妙,是舍的开始,是爱的回归。

我们常常问问自己:在得的时候,有没有德!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6)

点赞随缘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7)

德行就是脚下的路,每一步的脚印历历在目,为前人注视,为后人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