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何说是伟人的英明决策呢?这场由20世纪50年代提倡,60年代发展至高潮,70年代末结束的运动,是以伟人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次伟大卓越的大胆尝试,这项运动为新中国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直到多年后,很多人才懂得了伟人的良苦用心,伟人为什么要提倡让知识青年去往农村呢?这项英明决策,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感兴趣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一起来了解这段探索道路上的伟大决策。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1)

伟人

伟人的英明决策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伟人便提出了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提议,伟人为何要“上山下乡”呢?从陆游的一首诗中,我们就能明白伟人的用意。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了解中国的全貌,就必须要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伟人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他就是亲历者。

可以说伟人的经历,就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典范”,而且在农村一呆就是好多年,在农村中与人民群众一起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伟人学到了很多。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从“上山下乡”中总结出来的。

正因为有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伟人才在深入人民群众之后,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而“农村包围城市”,也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完成实践的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2)

知青上山下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真理,都是伟人从上山下乡中得出的,比如为什么要让人民当家做主,为什么要反对贪污官僚,反对浪费,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而这些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新中国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不去到农村,就不知道人民群众生活的艰辛,就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所以伟人才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只有下乡,知识青年才能有思考有进步有改变。

作为“受益者”的伟人,深知上山下乡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积极鼓励大家,去到农村去收获去学习,只有真正沉下心来办实事,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3)

送知青下乡

除此之外,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坚定了伟人的这一决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正值美苏争霸期间,面对中国的这位后起之秀,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并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

美国的这一重大战略,也引起了伟人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党内变质,伟人提出了应对的战略,就是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必须要让青年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往农村

让生活在城里的那些,生活条件优渥没有吃过苦的青年,切身感受下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让知识青年们摆脱温柔乡,深入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4)

上山下乡,为人民服务

更要让青年们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居安思危,保持着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让新时代下的年轻人,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大批城市里的知识青年都涌向了农村,十几年上山下乡的政策下,全国有2000万余人,都参与到这项伟大的运动中,而事后“上山下乡”的政策,也再次印证了伟人的英明神武。

这是伟人的又一次英明决策!是我党卓越而意义非凡的一次大胆尝试,这场声势浩大,绝无仅有的运动,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将城市人口的10%迁移到了农村,让知识青年在广阔的农村大展身手,更给整个国民经济,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伟人“上山下乡”的英明决策,到底给新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5)

上山下乡

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上山下乡”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在之前的苏联,就做过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1954年苏联大规模垦荒运动,就改变了过去移民垦荒的办法,主要垦荒的主体就是城市青年,在垦荒运动中,共有将近30万的苏联城市青年,参与到了其中。这样的举动不仅为当时的苏联,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而伟人提出的“上山下乡”政策,第一个贡献也是解决了城市就业难题,减轻了国家对城市的供给压力。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6)

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就增长到了8亿,而且都集中在城市,给我国体系不太完善的城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让知青去往农村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第二个贡献,就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来到农村后,不少地方的知青们,为当地的农民购置了拖拉机,铺设了柏油马路,还建立了小型的发电厂和煤矿。

这些改变对农村的帮助非常大,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修好了修通了,人民的富裕日子也就要来临了!

除了拖拉机以外,帮助农作物脱谷等先进设备,也都因为知青的到来进入了当地,这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7)

带动当地经济

“上山下乡”的第三个贡献,就是起到了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作用,很多农村孩子对广阔世界的了解,都是通过知青们知道的。

有很多知青在当地当起了老师,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了当地的孩子们,对普及农村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极大改善了偏远地区落后的风貌,还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在传播文化和文明方面,知识青年对农村的帮助十分重大。

“上山下乡”的第四个贡献,就是充实了国家的战备力量。当时面对苏联核威胁,和美国“和平演变”的威胁。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8)

知青

伟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让新一代的青年通过劳动锻炼,健康地成长起来,才能抵御强国的威胁。

“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有将近500万的城市青年,赶赴到了农村和边疆,在各个建设兵团里接受历练,成为了战备储备力量。

这些都是“上山下乡”政策的积极意义,也是伟人的良苦用心,而伟人“上山下乡”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很多人却并不知道!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9)

知青下乡

大家肯定不知道,第一位“上山下乡”的人,竟然是伟人的儿子毛岸英,这场上世纪60年代,才大力开展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实早在4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将伟人提出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理论,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就是伟人的儿子毛岸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伟人又是如何让毛岸英,完成“上山下乡”的呢?

上山下乡第一人

1945年年底,在苏联学习多年的毛岸英回到了中国,毛岸英的回国,让伟人的心情又激动又复杂。离家多年的儿子终于回到了自己身边,但伟人却高兴不起来,一个月之后,伟人便将儿子送往了农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10)

伟人和长子毛岸英

原来伟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毛岸英多历练历练,改一改在苏联养成的“坏习惯”。其实从刚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伟人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学成归来的毛岸英意气风发,但他的那身苏军军服,以及与别人交谈时不自觉的摆手摇头,这种派头让伟人十分生气

在伟人看来,儿子毛岸英身穿苏军军服,脚蹬大头皮鞋的模样,与周围的百姓、将领战士们是格格不入的。

作为伟人的儿子,毛岸英这样的派头,显然让老百姓感受不到亲近,更让老百姓们搞不清楚他的身份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哪个年代(知青上山下乡)(11)

毛岸英穿苏制军装

为了让毛岸英学习延安的作风,了解中国的国情,伟人将毛岸英送到了农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了解中国的现状

经过这一番历练后,毛岸英也深切理解了父亲的用意,而他的身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做派,有的只是对党的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的崇高追求。

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伟人开创的伟大先河,更是伟人的一项英明决策,而“上山下乡”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就是伟人的长子毛岸英。

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让中国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伟人的英明决策成就了伟大的中国,而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也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奋勇向前,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